周末分享會《聽見痛苦背後的心情,為自己與家人撐出理解的空間——面對親友的自我傷害行為,該如何因應與自處》活動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專線工作者 雅雯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看見情緒,接納情緒 

分享會開始,講師便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當你知道親友有自傷行為時,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多數參與者的情緒都落在「低度愉悅、高度活力」的象限中,包括憤怒、害怕、焦慮與恐懼,其實這些反應都是很正常的。講師鼓勵大家轉換心態,從「我不允許自己生氣」到「我好生氣但沒關係」,學習看見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是照顧自己和照顧他人的第一步。  

從數據理解自傷現象 

臺灣的研究數據顯示,國高中生的自傷盛行率達22.4%,其中女生占七成、男生占三成,而男性較常以攻擊性行為、飲酒或高刺激活動來處理情緒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重複自傷的比例相當高:75%的自傷者至少有兩次經驗,17%更是有非常多次的經驗。這些數據告訴我們:自傷通常並非為了結束生命,而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方式。 

透過生理角度理解青少年自傷行為 

蔡宜芳心理師特別解釋了青少年容易情緒失控的生理基礎:大腦中的杏仁核位於邊緣系統,是情緒中樞,反應快速且原始;而前額葉作為大腦的行政中心,負責思考、決策與衝動控制。女性約在20歲、男性約在25歲時,前額葉才會達到成熟。了解這個發展差異,有助於我們以更包容的態度面對青少年的情緒表現。 

「每個疤痕背後都有不同的痛苦」:自傷的多重成因 

自傷行為的形成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包括: 

  1. 生理因素:血清素水平過低、多巴胺過高、自傷過程中釋放的腦內啡會帶來暫時的舒緩感 
  2. 心理因素:不知如何適當抒發情緒、潛在的精神疾病、憂鬱或焦慮傾向、高敏感特質、完美主義傾向、低自我價值感、性別認同議題 
  3. 學校因素:沉重的課業壓力或學業低成就、人際關係困擾、同儕間的模仿效應 
  4. 家庭因素:高度控制或否定的教養方式、家庭支持系統薄弱、依附關係不安全、家庭功能失調(如經濟困境、家人患病、家暴問題等) 
  5. 重大壓力事件:感情失落、重要他人離世、遭受霸凌等創傷經驗 

如《割腕的誘惑》一書指出,自傷往往是「在一種痛與另一種痛之間的選擇」,是當事人用來減輕內在痛苦的機制。而這樣的行為也常常是「一種無法表達,或甚至在意識層面也無法感受到的憤怒」,特別是針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親。這種潛藏的憤怒若無法適當表達,便可能轉化為自我傷害的行為。 

自傷行為的歷程與特徵 

自傷通常遵循一個循環模式:壓力源積累→特定事件觸發→採取自傷行為→情緒獲得暫時轉化,如此往復循環。值得注意的是,自傷者在行為前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壓力,而在自傷後會經歷身體疼痛,同時伴隨著放鬆、滿足、愉悅或麻木感。這種循環性使得自傷容易成為一種固著的行為模式。 

陪伴自傷者的心法 

  • 允許自己有情緒:當發現親友自傷時,感到震驚、憤怒或難以接受都是正常的。先接納自己的這些情緒,這是陪伴的第一步。 
  • 保持平常心:若無立即的生命危險,不需過度緊張或反應強烈。以平穩的態度看待自傷行為,避免讓情況更加緊張。 
  • 調整支持節奏:不要急著把對方「拉起來」,給予對方表達和沉澱的時間與空間。陪伴並不是拯救,而是找到方法與他同行。 
  • 看見正向經驗:關注並肯定對方的努力,特別是「不自傷的時刻」。可以溫和地詢問:「那次想割手但沒割,你是怎麼做到的?」幫助對方著眼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看見自己的力量。 
  • 坦然面對復發:復發是復元過程的一部分,不要因此氣餒或責備。持續展現對親友的信心與支持。 
  • 轉化家庭動力:理解家庭既可能是壓力來源,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把自傷視為一個重整家庭關係的契機,便可能有機會創造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陪伴自傷者的實務指引 

面對自傷親友時,應先評估其動機(是否有特定誘發事件)、方法(使用工具、造成傷害程度)、頻率(是否有規律性、好發時段)與風險程度(是否涉及自殺意念),幫助我們判斷是否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先有了這些評估後,我們可以試著一起調整: 

  • 降低壓力源:找出引發自傷的壓力因素,如家庭衝突、學業壓力、人際問題等,並協助調整。例如改善溝通、減少過度負荷,或學習放鬆技巧。 
  • 增加支持系統:鼓勵當事人與可信任的人分享感受,如家人、朋友、老師或輔導老師,避免孤立。必要時協助連結專業資源,如學校輔導室或心理諮商機構。 
  • 學習多元情緒抒發方式,且長出評估自己狀況的能力,避免情緒累積到極限才自傷。建立自我狀態評估機制(如1-10分制),當情緒達到6分時就先採取紓壓行動。 
  • 替代自傷行為:提供替代方法,如用拳頭搥沙發、彈橡皮筋、撕紙或握冰塊,減少身體傷害。 
  • 「不自傷契約」:請當事人列出自傷意念出現時可先嘗試的五件事,如運動、聽音樂、與人聊天等,若依序做了這五件事仍無法緩解再考慮進行自傷行為。但講師也提醒自己身為輔導者的權力和親友的不一樣,這點需自傷者有意願改變再一起擬定契約、進行嘗試。 

我們可以成為親友的情緒緩衝器 

蔡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做為母親及照顧者的經驗,強調「協同調節」(Co-regulation)的重要性:當照顧者能夠保持穩定,受照顧者也較容易回歸平靜。要成為好的緩衝器,照顧者需要: 

  • 建立支持網絡,避免單打獨鬥 
  • 覺察自己的情緒極限,在耗竭前尋求協助 
  • 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才能持續給予支持 

如同《割腕的誘惑》所言,所謂改變或是治癒的真正意涵其實是在於「重建」(rebuilding)與「重新養育」(reparenting)。作為陪伴者,我們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予理解與包容,同時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 

自殺議題與迷思 

最後,講師提及與自傷不同的自殺議題現況以及常見迷思 

  1. 現況與數據:根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15-24歲青少年三大死因為事故傷害、自殺、癌症,而青少年自殺率正逐年攀升,顯示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2. 自殺的迷思與回應方式 
  • 迷思一:自殺是我的權利 

生命的意義是複雜的,無需與當事人爭辯,可試著開展對話,例如:「謝謝你願意分享,這讓你很辛苦吧?你願意多說一些嗎?」 

  • 迷思二:談論自殺會讓人真的去自殺 

事實上,不談論反而可能增加風險。可以關心對方的經歷:「這不是你第一次這麼想嗎?發生什麼事了?」 

  • 迷思三:真正想死的人是不會說的 

許多自殺者在生活中感到孤立,因此重點不是他們是否會表達自殺意念,而在於我們做為身旁的人,是否能提供他們傾訴的機會。 

  • 迷思四:說要自殺只是想引起注意 

其實這代表他們需要幫助,可能在「想死 vs. 想活」之間掙扎,我們或許可以這麼回應:「謝謝當時的你選擇活下來,讓我現在可以陪伴你。」 

  1. 應對原則:以傾聽、不爭辯、不評價的態度,陪伴當事人討論他的感受與需求,幫助他找到支持與資源。 

結語 

這場分享會中,蔡宜芳心理師透過客觀資料、實務心法與因應策略,也在家屬的提問、經驗分享後,揭露了自己的成長、疾病經驗,除了為我們打開理解自傷議題的新視角外,更能看見人與人因為故事、類似的歷程而聚集在此的生命交會時刻。 

在陪伴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提醒自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久。透過建立完整的支持網絡,我們能夠為自己與家人撐起一片理解的天空,共同面對這個挑戰,走向復元之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8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2025/01/06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Thumbnail
2025/01/06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上星期五晚上參加線上親職講座 感謝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in Taiwan用心分享 ❤️ 這次的主題跟原生家庭與傷痕療癒有關❗️ 突破教養瓶頸-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痕,重建親子連結 聽到原生家庭,免不了都會想到最原本的親子關係,不曉得大
Thumbnail
上星期五晚上參加線上親職講座 感謝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in Taiwan用心分享 ❤️ 這次的主題跟原生家庭與傷痕療癒有關❗️ 突破教養瓶頸-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痕,重建親子連結 聽到原生家庭,免不了都會想到最原本的親子關係,不曉得大
Thumbnail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監事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以傷療傷」— 讓曾經的傷有不一樣的樣貌。 如同我們內心渴望著有更多自由與選擇的可能, 若我們有一天能走到,那傷向我們說的話便有了意義。
Thumbnail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監事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以傷療傷」— 讓曾經的傷有不一樣的樣貌。 如同我們內心渴望著有更多自由與選擇的可能, 若我們有一天能走到,那傷向我們說的話便有了意義。
Thumbnail
你好,我是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歡迎你閱讀這空間的第一篇文章。 我想在這「心理療癒的空間」裡,將自己於專業裡的思考與經驗,傳遞給想一起理解與貼近心裡傷痛的你;為我們曾經受傷的內在,作溫暖與重新的包紮。 期許你在閱讀的過程,能有那麼一瞬間、有個機會稍微連結到你的心裡,與你一起潛入你尚未看見的
Thumbnail
你好,我是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歡迎你閱讀這空間的第一篇文章。 我想在這「心理療癒的空間」裡,將自己於專業裡的思考與經驗,傳遞給想一起理解與貼近心裡傷痛的你;為我們曾經受傷的內在,作溫暖與重新的包紮。 期許你在閱讀的過程,能有那麼一瞬間、有個機會稍微連結到你的心裡,與你一起潛入你尚未看見的
Thumbnail
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