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會《聽見痛苦背後的心情,為自己與家人撐出理解的空間——面對親友的自我傷害行為,該如何因應與自處》活動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專線工作者 雅雯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看見情緒,接納情緒 

分享會開始,講師便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當你知道親友有自傷行為時,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多數參與者的情緒都落在「低度愉悅、高度活力」的象限中,包括憤怒、害怕、焦慮與恐懼,其實這些反應都是很正常的。講師鼓勵大家轉換心態,從「我不允許自己生氣」到「我好生氣但沒關係」,學習看見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是照顧自己和照顧他人的第一步。  

從數據理解自傷現象 

臺灣的研究數據顯示,國高中生的自傷盛行率達22.4%,其中女生占七成、男生占三成,而男性較常以攻擊性行為、飲酒或高刺激活動來處理情緒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重複自傷的比例相當高:75%的自傷者至少有兩次經驗,17%更是有非常多次的經驗。這些數據告訴我們:自傷通常並非為了結束生命,而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方式。 

透過生理角度理解青少年自傷行為 

蔡宜芳心理師特別解釋了青少年容易情緒失控的生理基礎:大腦中的杏仁核位於邊緣系統,是情緒中樞,反應快速且原始;而前額葉作為大腦的行政中心,負責思考、決策與衝動控制。女性約在20歲、男性約在25歲時,前額葉才會達到成熟。了解這個發展差異,有助於我們以更包容的態度面對青少年的情緒表現。 

「每個疤痕背後都有不同的痛苦」:自傷的多重成因 

自傷行為的形成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包括: 

  1. 生理因素:血清素水平過低、多巴胺過高、自傷過程中釋放的腦內啡會帶來暫時的舒緩感 
  2. 心理因素:不知如何適當抒發情緒、潛在的精神疾病、憂鬱或焦慮傾向、高敏感特質、完美主義傾向、低自我價值感、性別認同議題 
  3. 學校因素:沉重的課業壓力或學業低成就、人際關係困擾、同儕間的模仿效應 
  4. 家庭因素:高度控制或否定的教養方式、家庭支持系統薄弱、依附關係不安全、家庭功能失調(如經濟困境、家人患病、家暴問題等) 
  5. 重大壓力事件:感情失落、重要他人離世、遭受霸凌等創傷經驗 

如《割腕的誘惑》一書指出,自傷往往是「在一種痛與另一種痛之間的選擇」,是當事人用來減輕內在痛苦的機制。而這樣的行為也常常是「一種無法表達,或甚至在意識層面也無法感受到的憤怒」,特別是針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親。這種潛藏的憤怒若無法適當表達,便可能轉化為自我傷害的行為。 

自傷行為的歷程與特徵 

自傷通常遵循一個循環模式:壓力源積累→特定事件觸發→採取自傷行為→情緒獲得暫時轉化,如此往復循環。值得注意的是,自傷者在行為前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壓力,而在自傷後會經歷身體疼痛,同時伴隨著放鬆、滿足、愉悅或麻木感。這種循環性使得自傷容易成為一種固著的行為模式。 

陪伴自傷者的心法 

  • 允許自己有情緒:當發現親友自傷時,感到震驚、憤怒或難以接受都是正常的。先接納自己的這些情緒,這是陪伴的第一步。 
  • 保持平常心:若無立即的生命危險,不需過度緊張或反應強烈。以平穩的態度看待自傷行為,避免讓情況更加緊張。 
  • 調整支持節奏:不要急著把對方「拉起來」,給予對方表達和沉澱的時間與空間。陪伴並不是拯救,而是找到方法與他同行。 
  • 看見正向經驗:關注並肯定對方的努力,特別是「不自傷的時刻」。可以溫和地詢問:「那次想割手但沒割,你是怎麼做到的?」幫助對方著眼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看見自己的力量。 
  • 坦然面對復發:復發是復元過程的一部分,不要因此氣餒或責備。持續展現對親友的信心與支持。 
  • 轉化家庭動力:理解家庭既可能是壓力來源,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把自傷視為一個重整家庭關係的契機,便可能有機會創造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陪伴自傷者的實務指引 

面對自傷親友時,應先評估其動機(是否有特定誘發事件)、方法(使用工具、造成傷害程度)、頻率(是否有規律性、好發時段)與風險程度(是否涉及自殺意念),幫助我們判斷是否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先有了這些評估後,我們可以試著一起調整: 

  • 降低壓力源:找出引發自傷的壓力因素,如家庭衝突、學業壓力、人際問題等,並協助調整。例如改善溝通、減少過度負荷,或學習放鬆技巧。 
  • 增加支持系統:鼓勵當事人與可信任的人分享感受,如家人、朋友、老師或輔導老師,避免孤立。必要時協助連結專業資源,如學校輔導室或心理諮商機構。 
  • 學習多元情緒抒發方式,且長出評估自己狀況的能力,避免情緒累積到極限才自傷。建立自我狀態評估機制(如1-10分制),當情緒達到6分時就先採取紓壓行動。 
  • 替代自傷行為:提供替代方法,如用拳頭搥沙發、彈橡皮筋、撕紙或握冰塊,減少身體傷害。 
  • 「不自傷契約」:請當事人列出自傷意念出現時可先嘗試的五件事,如運動、聽音樂、與人聊天等,若依序做了這五件事仍無法緩解再考慮進行自傷行為。但講師也提醒自己身為輔導者的權力和親友的不一樣,這點需自傷者有意願改變再一起擬定契約、進行嘗試。 

我們可以成為親友的情緒緩衝器 

蔡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做為母親及照顧者的經驗,強調「協同調節」(Co-regulation)的重要性:當照顧者能夠保持穩定,受照顧者也較容易回歸平靜。要成為好的緩衝器,照顧者需要: 

  • 建立支持網絡,避免單打獨鬥 
  • 覺察自己的情緒極限,在耗竭前尋求協助 
  • 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才能持續給予支持 

如同《割腕的誘惑》所言,所謂改變或是治癒的真正意涵其實是在於「重建」(rebuilding)與「重新養育」(reparenting)。作為陪伴者,我們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予理解與包容,同時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 

自殺議題與迷思 

最後,講師提及與自傷不同的自殺議題現況以及常見迷思 

  1. 現況與數據:根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15-24歲青少年三大死因為事故傷害、自殺、癌症,而青少年自殺率正逐年攀升,顯示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2. 自殺的迷思與回應方式 
  • 迷思一:自殺是我的權利 

生命的意義是複雜的,無需與當事人爭辯,可試著開展對話,例如:「謝謝你願意分享,這讓你很辛苦吧?你願意多說一些嗎?」 

  • 迷思二:談論自殺會讓人真的去自殺 

事實上,不談論反而可能增加風險。可以關心對方的經歷:「這不是你第一次這麼想嗎?發生什麼事了?」 

  • 迷思三:真正想死的人是不會說的 

許多自殺者在生活中感到孤立,因此重點不是他們是否會表達自殺意念,而在於我們做為身旁的人,是否能提供他們傾訴的機會。 

  • 迷思四:說要自殺只是想引起注意 

其實這代表他們需要幫助,可能在「想死 vs. 想活」之間掙扎,我們或許可以這麼回應:「謝謝當時的你選擇活下來,讓我現在可以陪伴你。」 

  1. 應對原則:以傾聽、不爭辯、不評價的態度,陪伴當事人討論他的感受與需求,幫助他找到支持與資源。 

結語 

這場分享會中,蔡宜芳心理師透過客觀資料、實務心法與因應策略,也在家屬的提問、經驗分享後,揭露了自己的成長、疾病經驗,除了為我們打開理解自傷議題的新視角外,更能看見人與人因為故事、類似的歷程而聚集在此的生命交會時刻。 

在陪伴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提醒自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久。透過建立完整的支持網絡,我們能夠為自己與家人撐起一片理解的天空,共同面對這個挑戰,走向復元之路。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接線工作中,青少年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常見的挑戰,例如社交隔離、逃避學業或工作,有時候這種狀況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有時候並非如此,它與孩子面對學校或工作創傷的人際關係有關,例如遭遇到霸凌事件。 在台灣,台北榮民醫院日間留院的「向日葵學園」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青少年
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涵蓋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這活動與《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接線工作中,青少年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常見的挑戰,例如社交隔離、逃避學業或工作,有時候這種狀況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有時候並非如此,它與孩子面對學校或工作創傷的人際關係有關,例如遭遇到霸凌事件。 在台灣,台北榮民醫院日間留院的「向日葵學園」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青少年
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涵蓋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這活動與《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我只能說,孩子你受苦了,我無法幫你承受這些,所以接下來的路,我會陪你一起走。」 近日,看見朋友有些情緒困擾,所以來聊聊自我療癒。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適合對象: 想要提升團體凝聚力的團體 (工作團隊、學生社群...) 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的個人 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個人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幾年應邀講<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替代性創傷>的演講,對「替代性創傷」議題有研究,也熟悉此議題。剛好最近社會新聞,不外乎都跟自殺、殺人等重大事件有關,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想略盡棉薄之力,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了解自己看完新聞後的一些身心反應,很可能就是「替代性創傷」的反應,並協助大家做一些自我照顧的動作~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我只能說,孩子你受苦了,我無法幫你承受這些,所以接下來的路,我會陪你一起走。」 近日,看見朋友有些情緒困擾,所以來聊聊自我療癒。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適合對象: 想要提升團體凝聚力的團體 (工作團隊、學生社群...) 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的個人 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個人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幾年應邀講<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替代性創傷>的演講,對「替代性創傷」議題有研究,也熟悉此議題。剛好最近社會新聞,不外乎都跟自殺、殺人等重大事件有關,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想略盡棉薄之力,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了解自己看完新聞後的一些身心反應,很可能就是「替代性創傷」的反應,並協助大家做一些自我照顧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