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三):兩者共通的問題,以及交織造成的更大危害〉2025-06-12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裡面,我們分別討論了AI用「錯誤引用」為藉口,拒絕承認自己虛構,以及「說書型」創作者直接挪用他人創作,將其當作自己作品的抄襲問題。
在前面的討論裡面,我們已經指出「用相似程度判斷原創性」這一做法的誤導性與實務上的困難,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說明,這兩個乍看之下無關的現象,為什麼我會說它們的核心是同一個問題。
缺乏真實經驗:抄襲與虛構的關鍵共通點
在這兩組事件裡面,「無根據的虛構」與「無原創的抄襲」看似相反,但其實直指同一件事:缺乏主體真實經驗。GPT給出的虛構答案雖然看似可以回答我們的提問,實際上卻完全脫離現實。對GPT而言,只要讓你感覺你被回答到了,任務就已經完成。那些輸出的語言是否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根本不在其考量範圍之中。
而在抄襲者的情況中,雖然他給出的答案有可能符合真實,但那是因為他抄襲的對象剛好說的是正確的資料,且那組資料可以連接到真實。然而,即便如此,由於抄襲者缺乏那「使得原作者作品有機」的生命經驗與問題意識,做出來的作品依然與真實嚴重斷裂。
譬如,在老高那部備受批評的影片中,原影片的創作者製作影片的核心問題意識是「為什麼海裡沒有昆蟲?」。基於這個問題,該影片的作者蒐羅了許多相關資料,並用他認為合適的順序將其安排為影片。
但老高的影片標題是「昆蟲的三大超能力」,這個主題不只與影片內的敘事邏輯是斷裂的,甚至根本不是一個真正會從生活裡發出的「提問」。或許這種「幾大XX」的標題容易受到演算法或他的受眾青睞,但我們很難相信這會是一個真正引發人探問與創作熱情的影片主題。
在更多年前,有一個或許不那麼有名的例子。一名叫做「歐陽尚書」的中國頻道主大量抄襲了台灣YouTuber的影片。除了把一些用詞改成更適合中國人的用語外,幾乎是一字不漏地抄襲。
在其中一部影片中,被抄襲者「尊」以自己高瘦的身材開了一個「像竹竿」的冷笑話玩笑,歐陽尚書也在他的影片中一併地抄襲了過去。由於歐陽尚書並不是明顯瘦高,這個玩笑的效果不可能多好,甚至有些不知所云,而且,顯然並不真實,具有令人一言難盡的違和感。
某種意義上來說,GPT和這些抄襲者做的事情很像,它們都是把與自己無關的現有資料當作素材,改寫為符合預想中受眾要的內容。但差別是,在GPT的邏輯裡,「只要是改寫,就不是原創」;在老高粉絲的邏輯裡,「只要有改寫,就不是抄襲」。而且GPT的輸出更加「客製化」,抄襲者則服務於不特定人組成的「市場」,以及能夠讓他們更容易被看到的平台演算法。
缺乏真實經驗的內容,對公共知識環境造成的傷害
抄襲者與AI虛構,除了會構成「不真誠」這樣的道德問題,這類與真實經驗無關的輸出,更會破壞人的認知、汙染公共知識環境。換句話說,在「如何定義原創」這個較為技術性的問題之外,我認為更核心的問題與判斷標準在於,這些內容到底有多大程度關連到主體的真實經驗,以及隨之而來的,它可能因為脫離真實而有怎樣的誤導性或對原創者權益造成侵害。
以AI生成的虛構內容來說,它們明顯會汙染人類的認知和輿論場。那些虛假的內容會用與真實內容相同的形式出現在網路上,讓人必須去懷疑一切我們難以親自查證的網路資訊。這種結果會破壞人與人的基本信任,也會拖累人類知識累積的腳步。
而且,這種虛構內容不僅僅會因為一些人不小心上傳了錯誤內容而出現在網路,更會因為大量不肖的內容農場、惡作劇過頭的愉快犯,以及具有真實惡意,不惜代價營造特定輿論的獨裁國家和民粹政黨而大量出現。
在AI普及之前,這些資訊戰與認知戰就已經存在,在AI技術進步之後,這些行為的效率比過去大大地提高。有價值的真實內容需要時間慢慢完成,AI假資訊卻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大量複製。
如果政府部門與有意識到問題的公民再不做點什麼,在不久的將來,有問題的資訊會變得比沒問題的資訊來得更多。而且查證與闢謠的成本遠高於虛構與造謠的成本,如果無法在源頭阻止,將會變成永遠必須追著虛假資訊跑,一步步被困入對方刻意創造的議題框架之中。
而這些製作內容時沒有多方驗證,直接抄襲單一或特定少數文本的自媒體抄襲現象,會加劇這些假資訊的流通,尤其如果這個作者具有像老高那樣的影響力,那些內容甚至會在短時間內變得比真實資訊流傳得更加廣泛。
如果此時沒有人即時查核、勘誤,接下來,AI也會直接引用這些資料、然後維基百科、出版品,愈來愈多地方出現它並且交叉引證,它被糾正出來的可能性就更低了。而且,就算我們真的運氣夠好,查核出了其中一則虛構,過程中的道德責任,也已經被稀釋到不知道該向誰追究了。
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希望能提出一些緩解或回應前述問題的方法,思考是否有可能,在事情變得完全不可收拾之前,能有一些踩剎車的方向。沿著這些可能讓事情變得不那麼糟糕的手段去思考,我們也就能看見,誰是那些「明明能做點什麼」卻選擇讓事情變糟的人,也就知道,要應對這些已經發生與即將發生的問題,哪些人應當要負最大的責任。
延伸閱讀:
〈虛構如何成為真實?--AI幻覺與維基假條目事件〉
〈多媒體時代下的「疑似抄襲」問題:老高與尼克星爭議〉
〈What On Earth We Believe ?〉
〈AI幻覺/AI說話的幻覺〉
〈創作者的靈感生活:問題意識、體驗與原創〉
〈「他們」在騙你:陰謀論與認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