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一):從一樁惡作劇報案的執法現場說起〉2025-06-16
在美國的許多州,警方執法時都會配戴並開啟錄影錄音設備。相關的規定認為,這麼做能保護警民雙方的權利,對於案件的審判或偵查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這些對外公開的影片,有時也會成為一些影片製作者的影像素材,以此作為社會案件細節的佐證,或討論執法是否過當等問題。
近期看到的一部執法影片引起了我的關注。事件開始於一名佛州的11歲女孩向911傳了報案簡訊,在簡訊中,她告訴警方她的朋友遭到綁架,並宣稱綁匪駕駛的白色箱型車已經駛上高速公路。在數十分鐘的簡訊對話中,她又補充了其他細節,包括男嫌犯的特徵以及對方持有槍械等等。
在得知此消息後,周遭單位的警方都迅速出動。然而,數十台警車與一台警用直升機完全沒有找到那台廂型車,也沒有任何關於該綁匪的線索。相反地,透過訊號追蹤,他們定位了不遠處的一棟住宅,找到了報案者的家。當女孩的手機剛好因911調度中心的再次回撥而響起時,他們終於確認了,原來沒有人被綁架,這是一場一點也不有趣的惡作劇報案。
然而,這件事不會因為「原來是虛驚一場」就變成皆大歡喜的溫馨結局。這是一個濫用報警系統與向警方傳遞虛假消息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而且,在這整段執法影片中,不只是孩童的表現令人憂心,警察與父母的作法也有很多我認為值得反思的地方。
無法直面問題,只想逃避責任的孩子
雖然基本上已經可以確認沒有綁架案,但警方仍需要釐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女孩的父母與警方一起檢視了女孩的手機,雖然簡訊已經在警方到來之前就被刪除,但那些與警方來回的通話紀錄仍足以說明女孩確實嘗試過聯絡警察。
然而,即便證據已經放在眼前,女孩也並不打算誠實地面對自己造成的問題。在警方與父母向女孩問話的過程裡,她幾乎什麼也不說。但如果有某個答案(她認為)說出來對自己「有利」,她便會挑出來回答。
譬如,由於她是用簡訊描述假案情,當她爸和警察問她「在電話裡『說』了什麼?」時,她很快地強調她什麼都沒「說」。其他時候,她大多保持沉默。
而當警察告知女孩她很可能會被移送時,她突然說她打電話是因為自己的7歲弟弟昨天說了打給911的事情,想要將責任推給別人,甚至反覆要警察去問弟弟(而不是問我)。
當警察問她能不能想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時,她也只想到「我會惹上麻煩」,而不是有人(警察或需要用到警察資源的人)會因此受到影響。
這些表現都顯示出,這名孩子並沒有認知到錯誤,也絲毫沒有悔意,她當下唯一嘗試的只有透過說謊逃避責任。事實上,她的行為並不是受到她弟弟的慫恿,而是受YouTube上的「惡作劇挑戰」影響;而且當警方終於在電話上聯絡到女孩時,她也並非什麼都沒說,而是用粗話叫對方滾開(Fxxx Yourself),不要再打來了。
兒少權益思維薄弱的執法者
雖然,在這個事件裡面,女孩顯然犯了嚴重的錯誤,而且她的態度也的確令人感到汗顏。然而,我認為,警方對女孩的態度與處理方式也有不少失當之處。
首先警方在問話的開始明明宣讀了米蘭達宣言,但在女孩不願回答之時,又用大人的威權強調「你保持沉默也沒用」。我可以明白,在面對某些狡猾的嫌犯時,為了得到辦案需釐清的細節,警方會使用一些審訊技巧。但在這樣一個相對單純的案件裡面,尤其對象是一名十一歲的孩童,她在法律上的權利,應該要受到更完善的保護。而不是以大人的權威壓制她--尤其是包含數名警察與父母的好幾個大人將之團團圍住。我認為那不是對待孩童的恰當方式,即便她是一個幾乎罪證確鑿的嫌疑犯。
此外,警方向女孩說明事情嚴重性的舉例方式似乎也不是事情的真正核心,不該濫用報警系統的主因應該是會浪費警察資源,影響真正需要的人。但當下,主責的警察卻多次強調「萬一有員警在路上出車禍」女孩必須為此負責。與其說是要讓她理解錯在哪裡,更像是要用「可能有人會車禍殉職」來嚇唬她。
而當女孩試圖把責任推卸給弟弟時,同一個警察用輕蔑的方式反問她「弟弟叫你從屋頂上跳下來你會跳嗎?」讓她只能無招架之力地回答「不會」。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警察的問話是帶有大量個人情緒的,雖然這種惡作劇確實令人惱火,但維持行政中立、保障孩童的權益,都是警察在執法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的。
女孩應該負起責任,但犯錯的不只有她
這名孩童確實犯錯了,她說謊、出現偏差行為也是鐵錚錚的事實。然而,她需要的是「受教育」、「面對應負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給她嚐點苦頭」。但我們實際看到的是,警方與家長都把這一連串後果--包括諸多大人圍著她的訊問、被銬上手銬帶到警局拍照押手印、在青少年拘留中心過夜等候後續處理等--當作一種她應得的「教訓」。
在影片的留言與Reddit上對這件事情的討論中,我看到很多支持甚至盛讚其父母的言論。這些人認為父母沒有護著自己犯錯的小孩,而是完全配合警方,認為小孩犯錯就該自己承擔犯錯責任的態度非常明智。
大方向來說,我也完全認同孩童犯錯需要負起責任。無法認可那種「她只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溺愛說法。然而,在這一個事件中,我並不認為這對父母可以這樣將事件視為完全是孩子的責任。之所以會發生這個事件,他們在教育上的失職絕對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們會從影片中這對父母的言行以及小孩在犯錯時的行為慣性出發,說明我認為這裡存在著哪些不該被忽視的教育問題。指出雖然這名孩子需要為她的行為負責,但她的父母同樣需要。除此之外,我也想稍微聊聊此事件揭示出的,手機與影音時代中與兒少權益相關的種種問題。
延伸閱讀: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手機育兒的危害與忙碌家長的困境〉
〈孩子為什麼好像不願意「溝通」?〉
〈「我就怕被罵啊」:「慣性被罵」如何讓人變得無法解決問題〉
〈來不及長成好人:《少事法》與社會對少年犯的虧欠〉
〈預防孩子沉迷手遊,除了禁止,還能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