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四):看見真實,資訊傳遞每個環節中的責任〉2025-06-13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裡,他借蘇格拉底之口,講述了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在這個故事中,有數個囚犯自幼被綑綁在洞穴裡,且只能面向洞穴中特定的一面。
當人們搬運著動物或人類形象的工藝品,從他們的後方經過時,他們會透過火堆燃燒的火光,看見那些工藝品打在洞穴牆壁上的影子。由於他們只能看見這些影子,所以在他們的世界裡面,那些影子就是真實。
當某一天,綑綁其中一名囚犯的繩索被解開,他被要求轉頭看向火堆的方向。由於他從未直視過光源,那種光亮讓他的眼睛刺痛,他不只不想直視火焰,也無法看清那些工藝品的樣子。
起初,他會拒絕觀看火焰與工藝品,寧可相信影子裡的世界才是真實。但隨著他的眼睛漸漸適應光線,他開始相信,這些立體的工藝品,比他過去觀看的影子更加真實。
之後,他被帶出洞穴。最開始,就像當時觀看火堆一樣,太陽的光亮讓他完全無法承受,想要躲回洞穴。但隨著時間,更廣闊的真實映入眼簾。他才漸漸明白,連那些工藝品都只是真實的複製,陽光底下活生生的動物生機勃勃地跑跳、樹木發出獨特的氣味,並在湖面顯現出具有色彩的倒影,原來這才是真實。
雖然這是古希臘時期的寓言,但從這個故事看AI與抄襲者的問題,卻會發現它不只沒有過時,甚至精準地指出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在AI與抄襲者的交互影響下,網路上的資訊會逐漸變得像是那些「工藝品的倒影」,過度依賴這些媒介認識世界的人,則會像洞穴裡的囚犯一樣,將那些「複製品的複製品」誤信為真實。
雖然我們基於擔憂的角度,需要去強調這些虛假訊息有多麼容易侵襲資訊場,但另一方面,這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運作造成的結果。在這個資訊傳遞的鏈條裡,其實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做出篩選,阻止事情變得如此糟糕。
政府與平台的責任
首先,我們需要強調的事情是,政府一定有責任做點什麼。雖然在輿論的操作下,許多人可能會把政府對抗假資訊的介入與帶有威權統治色彩的資訊控制連結在一起。這種擔憂並非毫無道理,但也不能成為因噎廢食,讓假資訊完全無法被管制的理由。
一種可能的做法是,就像公共電視那樣,我們需要一種受到政府背書,但不直接受政府管轄的公共平台。這樣的平台不會因為資金需求,被迫和現有的科技巨頭那樣,玩資本主義的遊戲。
就像我們需要有好的公共水利系統一樣,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公共平台,讓我們可以得到乾淨的、不受汙染的資訊。並以此作為對抗認知汙染與資訊戰的全民基礎設施。
其次,這些既存的平台也必須負起責任。國家應當要透過法律--甚至國際層級的法律,要求YouTube、臉書、X、TikTok等平台對平台上的內容進行限制與查核。
這種查核並不是某種意識形態或政治的篩選,而是對虛假內容與仇恨內容的限制。就像我們不會容許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用那些嚴重的歧視語言辱罵他人、或者進行足以傷害他人的造謠。這些行為在網路上同樣必須被阻止,而社群平台就處於防止這些汙染源擴散的第一線。
尤其,他們現在非但沒有禁止,反而透過演算法,讓煽動與對立性的內容變得更容易傳播。如果擔心禁止有害言論會落入「言論審查」的爭議,至少需要阻止這些平台繼續擔當「火上加油者」。
自媒體與AI公司的行業自律
除了平台方,這些具體生產有問題內容或使其擴散的人更需要行業自律。現在的自媒體,有著比傳統媒體自由數倍的環境,只需要一台手機、免費的剪輯軟體,就能自製影片上傳。如果是文字內容,開始的門檻甚至更低。
這一定程度來說是一種驚人的資訊民主化成就,但另一方面,也讓各式各樣有問題的內容充斥在所有人(包括孩童)隨處可見的環境當中。我們迫切需要某種類似於「自媒體自律委員會」的組織,透過同儕間的相互規範,去建立一種無需政府強制力介入的自律文化。
如果從業者不希望自媒體變成像傳統媒體那樣需要像政府申請執照,那麼他們應該要向所有會受這些污染資訊影響的觀眾證明,他們有行業自律的能力。
AI公司與開發團隊亦是如此。事實上,當我們要求AI做事實查核,或請它確認它先前輸出的內容是否有明確出處時,它多半可以更正先前的問題。既然這些查證技術上都能做到,那它其實一開始就應該這麼做。
我們可能會擬人化地說「AI說謊」、「AI偷懶」,但實際的情況是,開發並運營AI工具的這些人,並未將「不可散布錯誤資訊」這個要求放入考量。但它理當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這些科技公司應該要負擔的資訊倫理。
最令人無法不生氣的事情是,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他們選擇不這麼做。為了讓你增加你對這些工具的黏性,工具甚至會順著你的錯誤,做一個指鹿為馬的佞臣,讓不夠有意識的人根本沒想過要去查核。
還有,作為使用者的每一個人
雖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在有問題的資訊抵達用戶端之前,有那麼多層關卡。但在包含政府、科技公司、內容創作者的這些資訊傳播者並未做好它們該做的事之前,把關的責任還是會部分地落回個人身上。
當我們注意到,某些資訊來源很有問題時,我們就應該斷絕那些管道,並且呼籲身邊的人停止從那些管道接收訊息。當我們使用AI工具時,我們也需要練習更準確的提問方式,來減低從AI那裡得到錯誤資訊的機會。
而一但我們認識到身邊親友接收到、甚至轉傳某些嚴重的錯假訊息時,即時地協助他們勘誤、糾錯,也是讓我們所處的資訊環境更加健康、強韌的方法。
雖然一開始,你的親友可能會向洞穴裡的其他囚犯那樣,因為「真實」太過刺眼而拒絕接受,但只要我們能夠持續把陽光與外在世界的真實帶進來,事情就可能有所轉機。
在梳理完這些改變的方法與責任後,我們也會發現,在有問題的資訊抵達我們手中以前,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踩下剎車、做出改變。這不僅僅是單一的虛假、錯誤或抄襲問題,我們希望我們的資訊環境是什麼模樣,必須由我們(從生產者、傳播者、監管者到受眾)每個人共同決定。
延伸閱讀:
〈虛構如何成為真實?--AI幻覺與維基假條目事件〉
〈What On Earth We Believe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八):演算法鼓勵我們憤怒,民粹惡棍因此受益〉
〈科技巨頭的目標是:讓你積極主動交出自己〉
〈你使用科技,還是科技在使用你?〉
〈(不)正義的大師與詭辯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