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書
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政治碩士。曾獲2022年時報文學散文首獎,平時寫些喜愛的電影、書和展覽。FB粉絲專頁:藝文日常|黃郁書。IG:epilogue.wire。
黃郁書
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政治碩士。曾獲2022年時報文學散文首獎,平時寫些喜愛的電影、書和展覽。FB粉絲專頁:藝文日常|黃郁書。IG:epilogue.wire。
71
篇文章
0
專題
765
追蹤者
0
勳章
2
NFT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釀影評|《伊尼舍林的女妖》:當獅子精神對駱駝宣戰
康姆剪斷的是自己而非他人的手指,那爆烈與驚世駭俗,或許是對抗束縛與掠奪自由之不得不,然而悲劇就在於,他沒能將乘載這些的斷指投擲向那「鱗片上閃爍著各種『你應該』的巨龍」,卻直直扔向了派瑞。他的行動裡不僅有他的精神,還有無處傾瀉的哀怨焦慮與自我厭惡,從此,原先寄望的音樂與超越,再也抹滅不了血與仇的印記。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3-02-14
18
時報文學散文首獎|蛛生
沒有孩子的我和K,在臥室豢養了一隻蜘蛛。 起初是因為陰雨綿延,圍困住這城市。
發佈於
藝文日常
2023-01-03
27
釀選劇|《西方極樂園》第四季:當「神」面對存在問題
在西方的思想傳統中,從古希臘哲學到基督宗教,都傾向於將「超越界」與「現象世界」二分,那是形上與形下的區別、性靈與身心的區別、亦是死與生的區別。儘管人類擁有內在的超越性,渴望跨越自身的不完滿、朝向真善美,亦能運用理性,穿越事物的表面、探尋事物之上/之外的存在與本質,可是身在人間始終只能仰望和相信⋯⋯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2-09-11
19
Dear Jing|銀之夜,與洞穴裡的壁畫
最近看了BBC的電視紀錄片《文明》,講述了世界各個角落不同文明和藝術的起始和發展,恍然發覺人類從是多麼久遠以前、文明出現之初甚至之前、就已經有了宗教性質的儀式;那些洞穴深處的動物壁畫或手印,與獸角或其他簡易樂器一起被發現,很可能就是遠古祖先群聚在那彷彿超脫時空的洞穴裡舉行宗教儀式......
發佈於
石頭與月光|藝文通信
2022-07-15
17
Dear Jing|只想擁抱:席勒、克林姆,以及參觀集中營
走出毒氣室,正午的陽光開始刺眼,卻沒有透出任何暖意,我的寒顫無法歇止。再次回到入口附近,如今火車盡頭的遼闊和青草之青,恍如隔世。我就那樣站著望著,腦海依然一片空白,彷彿那股無可言喻的冷冽悄悄奪走了應該要有的理性和感性、思考和情緒,而我渾身上下只剩對擁抱的渴求。
發佈於
石頭與月光|藝文通信
2022-05-15
19
徵文|第二宇宙辭典: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註釋
2022-05-03
14
閱讀|《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下):思考與行動
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2022-04-25
20
閱讀|《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上):自我與他者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時期;內容上,哲學家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轉為對他者、群體和政治的關注——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可說是從「沉思的生活」來到了「行動的生活」。其實,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正是「自由之火:黑暗時代的哲學救贖」。
2022-04-25
8
Dear Jing|腦中的世界、與世界中的腦
最近開啟了大量胡亂吸收知識的模式,關於時間、語言、記憶、民族、戰爭。大抵因為這陣子世界太不平靜,每日不間斷地傳來新聞和壞消息,恍惚讓人有種歷史年代的錯置感;眼睜睜看著事態一步步走向難以挽回的局面,心中對於個人渺小又無能為力的焦慮擔憂揮之不去,唯有閱讀能稍微與之抗衡。
發佈於
石頭與月光|藝文通信
2022-04-17
18
釀影評|《上帝之手》:回憶裡閃耀的那不勒斯苦澀豔陽
《年輕氣盛》的老佛列德曾說,我都快記不清我父母了,記不清他們的臉、他們說話的樣子。但《上帝之手》的少年法貝托說,我絕對不會忘記他們的。而五十歲的索倫提諾,用整部真誠的電影告訴我們,當記得與遺忘相互滲透,還有藝術能讓回憶成為永恆;而所謂的永恆,也只可能存在於藝術和回憶裡。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2-03-21
17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