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粗獷派建築師》:美學的政治競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一片昏暗混亂之中,拉斯洛(安德林.布洛迪飾)穿越船艙內嘈雜的人群,朝著有光的上方走去,氣勢磅礡的配樂響起,宛如一場英雄之旅的啟程。好不容易重見天日的他與好友歡欣大笑著,望向美國的天空,自由女神以顛倒之姿俯視一批又一批即將登岸的移民/難民。滯留歐洲的妻子艾莉莎貝遙寄書信如預言,她說,忍不住想起歌德的那句「沒有誰比自以為自由的人更陷於無望的奴役」;她說,實際情況不比你想像的好、也不比那更糟。

短短幾分鐘的序曲,揭開了《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2024)的故事核心。上半場「抵達之謎」是猶太建築師拉斯洛美國夢的開展,從一無所有到獲得賞識,從起草藍圖到親手打造。下半場「美的核心」則轉向來自現實的衝擊,我們看見拉斯洛對理想的執著,及其暗潮洶湧的創傷和陰影。不過,電影雖然以超過三小時的篇幅,懷抱著時代史詩片的野心,講述了關於戰後移民、猶太流亡與復國、藝術與資本、權力與尊嚴、建築與心理等多重主題,可是到頭來,仍是安德林.布洛迪深具魅力的精湛演技造就了這部聚焦於個人奮鬥與掙扎的傳記,而原本設定上最為突出的「粗獷主義」建築,很可惜地只成為一個未被影像澈底發揮的象徵,正如多次以模型出現,但始終沒能呈現實景全貌而難以震撼人心的紀念教堂。

儘管如此,「粗獷主義」仍是這部片最值得探究的意象,亦是主角拉斯洛的精神。電影中,拉斯洛首先提到自己受教於德紹的包浩斯學校;來到費城後他成功進行的第一項任務「圖書室改造」,正是此風格:拆除深紅窗簾,凸顯落地玻璃;摔落地的仿古典彩色穹頂,替換成玻璃平頂;新嵌直達天花板的木書櫃,大片櫃門拉開的角度正好保護書本不受陽光照射,整體呈現美麗的幾何扇形;房間中央擺上包浩斯風格的單人閱讀躺椅,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裝飾存在的餘地。簡潔、幾何造型、富有設計感、注重機能性,結合藝術與工藝,善於運用鋼、玻璃和混凝土,包浩斯的元素,在這裡以令人眼睛一亮的方式展露無遺。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當富豪哈里森因為圖書室新穎的現代設計而登上雜誌,找到在工地打工的拉斯洛,表達對他的激賞,遞給他過往建築作品的報導與照片,拉斯洛激動不已,意外並感動於這些建築未受到嚴重摧殘──不僅因為戰火無差別地摧毀了無數建築,更因為包浩斯學校的理念與教師,在當時經常被與左派、共產主義理想連結。包浩斯不僅是一種美感風格,更是對工業化時代、一戰後社會的回應,懷抱著透過設計與建築改造社會、消弭階級差距的烏托邦願景。但顯然,威瑪共和時期成立的包浩斯學校,勾勒的未來藍圖與納粹德國相去甚遠,他們被視為「非德意志」甚或「猶太式的」而飽受壓迫,學校亦在 1933 年被迫關閉。

那麼,什麼樣的美學足夠「德意志」呢?自詡為羅馬繼承者而自稱「第三帝國」的納粹德國,崇尚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的高雅與純潔,希特勒納粹建築運動的一大野心,便是將柏林重建為一座新古典主義城市,一座「世界之都」。(註1)於是,1950 年代從廢墟中拔地而起的粗獷主義建築,大量運用混凝土打造巨型社會住宅和公共建築,一方面出於戰後以低成本快速重建城市的實用需求,另一方面,亦帶著對新古典主義美學的反抗,進而想像一個更平等、人道的世界。

只是,相較於包浩斯樂觀、看向未來的透明輕盈,歷經二戰而後新生的粗獷主義更為沉重、狂野,材料裸露、結構分明,強調混凝土粗糙、不加修飾的質地,原始感和重量感強烈。即使是富有設計感的粗獷主義建築仍評價兩極,不容易符合長久以來多數人想像和習慣的「美」,而在電影中,難以撼動的巨大立方體亦像一幢幢抹滅不了的幽魂與暗影,成為移民的隱喻。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因此,哈里森對拉斯洛展現出的複雜心態,不僅因為權力不對等、對拉斯洛才華的欣賞和嫉妒,也與他的自身認同、及其與拉斯洛作品風格的呼應和拉扯相關聯。私人圖書室的包浩斯風格,並未破壞屋室原有的古典圓形結構,既強調實用性,亦具備高度的裝飾美感,而人身處其中感受到的是自信、明亮。經由雜誌報導,哈里森很快地轉為認同此設計──現代、前瞻、具有藝術品味,符合他自身的理想形象。身為二戰期間快速致富的新富階級、家族故事裡的私生子,哈里森沒有要繼承的輝煌遺產,沒有要恢復的偉大古典,他認同自己是一位開創者,不同於與新古典主義象徵的文明傳統。(註2)所以當他想要建造一座紀念館,說著結合圖書館、體育館、劇院、教堂和社區中心的宏大構想,主動把計畫交給了具有開創性的拉斯洛。

而對建築懷抱熱情的拉斯洛,流亡至沒有人知曉和認可他過往成就的異鄉,如今有機會再度展露才能,他粗獷主義風格的設計藍圖,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自我表達與創造。起初,從一張椅子、一間書房,到一整座教堂和社區中心,他以為自己能夠在這片新的國度擁有立足之地,一個位置、一個家、一個接納他的社群,一個他能以自身引以為傲的模樣加入並共同形塑的文化,即使教堂打從一開始就是與他個人信仰不同的基督教堂。他也曾樂觀地「向上望」,設計讓集中營牢房般陰暗狹小的空間不再幽閉,即使渺小地站在底下,只要你抬頭望,上方有玻璃窗、有光,有十字捎來的神的憐憫與期盼。十字光影或許會暫時消失,但當新一天的太陽再度升起,人就能重新懷抱希望;即使沒有陽光,身旁的空間也能移動變化,室內的空間與空間串聯打通,人與人之間可以沒有阻隔、交流融洽。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只是,隨著不友善的訊號一次次累積,建築項目因為意外事故而停擺,拉斯洛的願景再次落空。意外無可預料,但更根本的衝突在於,哈里森、以及他身邊的人都看出來了,拉斯洛想打造的粗獷主義建築,彰顯的不是范布倫家族、費城或美國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的故事,是猶太人、移民者的故事,在那之中有紀念、有控訴,將成為昂然挺立於山丘的龐大存在。

於是,當哈里森重新邀請拉斯洛繼續負責建案,卻在此時對他性侵,是主導權的強烈宣示,也是對拉斯洛的極端羞辱。性侵本質一如納粹集中營裡對待猶太人的方式,將他們「非人化」,以強勢的權力澈底奪去他們生而為人的尊嚴與權利。兩者之間的同質,讓拉斯洛心底的創傷壓力加倍爆發,於是我們看著二度回到教堂搭建現場的他日益偏執,成為一個被創傷主導、被陰影佔據的人。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艾莉莎貝寫信告訴姪女:拉斯洛不再參加猶太禮拜,如今他只崇拜屬於自己的祭壇。但或許在他心中,神早已離去,祭壇的大理石不再象徵神聖,而在無神庇祐的世界裡,他微薄的希望是靠自己刻下自己存在過的印記。可若是如此,拉斯洛將永恆受困於粗獷主義建築所凝滯的時空,那是庇護、是囚籠,是迷宮、是墳場,是醒不過來的噩夢、亦是偉大的紀念碑──比起資本和權力,這或許才是藝術創造最深層的矛盾與傷痛。他一度無法出走,也沒有意願出走,直到艾莉莎貝因為他而經歷生死交關,才讓拉斯洛重新回到現實,乃至終究脫離美國夢。

導演布萊迪.寇貝特耗費七年製作此片,但《粗獷派建築師》在 2024、2025 年上映格外有意義。2025 年一月,唐納.川普在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的第一天簽署了多項行政命令,其中之一便是「推動建立美麗的聯邦公共建築」,而所謂「美麗」專指傳統、古典風格的建築。其實,早在川普上一任期間,他就曾提出要倡導新古典主義、禁止粗獷主義和解構主義式的建築,與他的反移民、「讓美國再次偉大」形成一致主張。美學從不僅是關於美感和品味,建築造就的地景和空間感也尤其對人心有直接而強烈的影響。回看序曲中,橫亙在拉斯洛視野的顛倒自由女神,傾倒的或許不只是自由、和平、解放。紀念美國獨立一百周年的自由女神像,是一座新古典主義的巨大象徵,而大量移民/難民的到來,從此顛覆了美國的地景,以粗獷主義建築那般充滿張力、令人無法忽視的姿態。只是他們似乎忘了,每個人最初都是移民。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粗獷派建築師》劇照/環球影業 提供

註1:更準確來說,許多法西斯建築採用融合新古典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簡約古典主義,呈現出力量感、永恆感和紀念性。由於簡化裝飾、使用鋼筋混凝土、運用平頂等元素,法西斯建築的現代面向與其他現代主義建築(包括粗獷主義建築)也有共通之處。在這裡特意強調納粹德國對新古典主義的崇尚,是為了凸顯當時以「新古典主義」作為象徵強化「帝國榮光」。

註2:新古典主義也象徵了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文化復興、秩序與穩定、民主與自由,或也與共和主義相結合,端看其運用的脈絡和意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片昏暗混亂之中,拉斯洛(安德林.布洛迪飾)穿越船艙內嘈雜的人群,朝著有光的上方走去,氣勢磅礡的配樂響起,宛如一場英雄之旅的啟程。好不容易重見天日的他與好友歡欣大笑著,望向美國的天空,自由女神以顛倒之姿俯視一批又一批即將登岸的移民/難民。滯留歐洲的妻子艾莉莎貝遙寄書信如預言,她說,忍不住想起歌德的那
Thumbnail
一片昏暗混亂之中,拉斯洛(安德林.布洛迪飾)穿越船艙內嘈雜的人群,朝著有光的上方走去,氣勢磅礡的配樂響起,宛如一場英雄之旅的啟程。好不容易重見天日的他與好友歡欣大笑著,望向美國的天空,自由女神以顛倒之姿俯視一批又一批即將登岸的移民/難民。滯留歐洲的妻子艾莉莎貝遙寄書信如預言,她說,忍不住想起歌德的那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有別於雷普利直截複製格林利夫的人生以再造自我身分,此版改編讓雷普利充分發揮更高的能動性,再創了格林利夫的身分認同,更以一場在威尼斯致敬卡拉瓦喬佈光美學的高反差攝影調度,為這起不凡的創作落下榮耀的終章,藉以彰顯雷普利相對於自恃財富、毫無天賦的闊少們,才是真正領略、履行藝術的異稟之人。
Thumbnail
有別於雷普利直截複製格林利夫的人生以再造自我身分,此版改編讓雷普利充分發揮更高的能動性,再創了格林利夫的身分認同,更以一場在威尼斯致敬卡拉瓦喬佈光美學的高反差攝影調度,為這起不凡的創作落下榮耀的終章,藉以彰顯雷普利相對於自恃財富、毫無天賦的闊少們,才是真正領略、履行藝術的異稟之人。
Thumbnail
擁擠的人們用近乎瘋狂的吶喊著在呼喊他的名字 利桑·亞拉黑!利桑·亞拉黑! 這不是他想順從的命運, 卻不得不登基於毀滅的開端。 市場這幾十年來太多的超級英雄,複製貼上的公式化節奏讓人感到疲軟無力 忘了電影該怎麼說出動人的故事,一部商業電影應該怎麼敘事。 沙丘1上戲院時,我在電影院無法
Thumbnail
擁擠的人們用近乎瘋狂的吶喊著在呼喊他的名字 利桑·亞拉黑!利桑·亞拉黑! 這不是他想順從的命運, 卻不得不登基於毀滅的開端。 市場這幾十年來太多的超級英雄,複製貼上的公式化節奏讓人感到疲軟無力 忘了電影該怎麼說出動人的故事,一部商業電影應該怎麼敘事。 沙丘1上戲院時,我在電影院無法
Thumbnail
這是一部普渡眾人苦樂的電影,樂的是,即便生活如此刻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們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生活,苦的是,再怎麼苦中作樂、假裝,也無法脫離階級權力的無奈。 人的社會因為越來越複雜而有了不同的階級與身分,在議員面前,是彬彬有禮的留美藝術家;在員工面前,則是三句不離問候對方老母的老闆。在回
Thumbnail
這是一部普渡眾人苦樂的電影,樂的是,即便生活如此刻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們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生活,苦的是,再怎麼苦中作樂、假裝,也無法脫離階級權力的無奈。 人的社會因為越來越複雜而有了不同的階級與身分,在議員面前,是彬彬有禮的留美藝術家;在員工面前,則是三句不離問候對方老母的老闆。在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