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進行創作時,我多以自身的閒聊、課堂教案內容,或是地方創生為主題,分享所觀察到的問題。這樣的分享往往是單向式的,缺乏即時互動,而這也是我一直思考與想要改善的部分。
在參加「陪伴試講師資培訓」期間,帶領的教師特別重視互動式教學的應用。當時我們透過 Zoom 平台進行是非題、選擇題、連連看與問答等多樣化的互動練習,確實達到了不錯的參與效果。不過這類互動在 Zoom 上或許行得通,若更換為 Google Meet 等其他軟體,執行的難度就會提高不少。
近期我開始使用 Discord 進行課程討論,意外發現這個平台其實非常適合進行即時互動與深度交流。透過語音頻道與直播畫面,不僅能順暢地進行討論,也讓我重新思考「教學」與「對話」的關係。教學至今將近兩年,逐漸累積了一些「鐵粉」學生,他們經常在課後主動給我反饋與建議,這些回饋讓我開始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課程設計。以近期的「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為例,我每週嘗試不同的切入方式,從面試思維、同理心訓練,到「鐵道任務」這樣具有賽局結構的活動。
在「鐵道任務」設計中,我嘗試從賽局的立場出發,思考背後可能涉及的議題,如賭博、機率與人性,並以此設計三階段教案:
- 第一次:與「狐群狗黨」的國中好友團進行初步試玩,主題聚焦於賭博與決策;
- 第二次:於「生涯探索與綠科技微學分」課程中導入,討論機率與風險的概念;
- 第三次:於「設計思考與實踐」資科班課程中實施,延伸至人性與道德選擇。
在這三次教學中,我刻意將學生分組進行對抗式設計,靈感來自我過去在日本田野調查的經驗。我曾觀察到在 DotRiver 的共居空間中,許多住客會利用空檔時間進行小型工作坊或討論會,這種分組合作的方式帶給我啟發。
這樣的教案設計也讓我開始思考「運氣」與「機率」在人類行為中的關聯。尤其在競爭與遊戲的情境下,我們能否看見運氣背後隱藏的結構,以及人是否能透過預備與理解,去創造出所謂的「好運」?這些問題,成為我近期教學與創作時不斷探索的方向。

機率與發生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機率事件」是我們相對不太會去在意的呢?例如:「太陽會從東邊升起」、「台鐵明天可能會誤點」、「健保制度是否會出現問題」等。這些事情雖然有可能發生,但因為尚未真正發生或已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常被我們忽略。
在遊玩《鐵道任務》這款遊戲時,我們會思考很多「下注」的邏輯與機率判斷,例如: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機下注?在哪個位置下注?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手中擁有哪些牌可以出?哪些是「好牌」最多?哪些是「壞牌」最少?以及你選擇和誰一起玩?
透過這些思考,我們其實是在訓練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充滿不確定性的情境,並從中做出更有策略的判斷與選擇。
專注是為了觀察
誤判往往來自於對肢體語言的誤解、慣性行為的影響、缺乏換位思考、缺乏靈活應對能力,或是在邏輯與故事脈絡上的判斷錯誤。除了運氣之外,我們更應該依靠理性的思考與決策,來審視並改善自身行為。
我們需要學會反思自己、修正弱點,擺脫受害者心態,打破自動化反應的慣性,做到「不貳過」(不重蹈覆轍),才能真正培養對自己與他人負責的態度,邁向成熟與成長。
情緒化常會影響決策,因此學會情緒調整與重新出發是關鍵。理解自身的反射性行為,有助於在面對選擇時,停下腳步、思考清楚,再做出更穩妥的決定,避免被直覺反應主導。
與其依賴運氣、迷信、安慰劑效應,或單靠信仰來支撐,不如培養理性與自覺。有時,我們也可能經歷「冒牌者症候群」,對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產生懷疑。唯有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才能做出穩健而有力量的選擇。
在《鐵道任務》這款遊戲中,也能看出幾種人生情境的映射:
- 爆冷出局:你很努力,但仍因運氣不佳而失敗,反映現實中努力不一定有立刻回報的殘酷。
- 逆轉勝:有些人看似處於劣勢,卻在關鍵時刻反敗為勝,讓人想起那句話:「豬在風口也會飛」。
- 堅果牌理論:只要你夠努力,即使機會晚來,也終會出現,代表持續累積的重要。
- 詐唬與假戲真做:從虛張聲勢到逐步成真,反映了許多人生策略—有時信念與表現先行,實力才跟上。
透過這樣的遊戲,我們不僅能反思決策邏輯,更能在模擬中學會如何面對人生的多變與不確定。
設計挑戰
我們透過設計「自己身上現金的理想錢包」,進行了一場創意設計活動。本次活動設有四項基本規則,採取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每位同學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動腦思考」與「動手實作」的任務,過程中有時需獨立完成,有時則與夥伴協作完成。
當你聽到鈴聲響起,請暫停手邊動作,調整狀態,進入下一階段,享受這場充實而具挑戰性的設計之旅。
第一階段為「畫圖發想」。請你為隊友設計一款夢幻中的「超級皮夾」,發揮你的創意,將腦海中的構想畫出來,並可搭配文字註解來說明設計理念。這個階段不需要與隊友討論,請依照你個人的想法自由創作。
當每位同學都已為隊友畫出一個皮夾後,設計思考的流程正式展開。
第一步:初步訪談(共8分鐘)
請你與隊友進行相互訪談,每人約4分鐘。你可以思考:
- 關於皮夾,你想問夥伴什麼問題?
- 有哪些設計是你特別感到好奇的?
- 有沒有對某些功能或樣式感到疑惑或擔憂?
第二步:深入訪談
根據剛才的初步訪談結果,請進一步記錄此次對話的內容。思考是否發現了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例如:
- 是否有特別重要或有趣的觀點?
- 有沒有哪個細節觸發你們進一步討論的興趣?
本階段也會進行角色互換與輪流訪談,幫助彼此更深入理解對方的需求與使用情境,進而引導出更貼近使用者的設計方向。
第三步:捕捉發現與洞見
根據前面訪談中所蒐集的資料,請試著列出你的夥伴「真正想要」以及「實際需要」的是什麼。 請特別注意:有些重要資訊可能沒有被直接說出口,而是需要你從對話中觀察、推論出來。這些潛在需求或隱藏動機,常常才是設計上的關鍵。
第四步:採用設計觀點(POV)進行整理
請用以下句型,整理出你針對夥伴的設計觀點與洞見:
[夥伴的名字] 想要/需要 [明確的需求],因為(或:但是/出乎意料地)[說明原因或背景], 最終我們發現 [你的洞見]。例句範例:小明需要一個可以分類收納的皮夾,因為他每天需要攜帶多張票卡和收據,但常常搞不清楚放在哪個夾層, 最終我們發現他真正在意的是「清楚分區」與「快速取用」的便利性。
第五步:發想設計
根據前述的訪談內容,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開始進行創意發想。你可以提出實體概念(例如產品外觀、功能設計)或虛擬提案(如介面流程、使用情境等),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為目標,構思出多種解決方案。
第六步:分享、回饋與修正
根據第五步所提出的五個初步設計方案,與隊友進行說明、分享與回饋討論,透過角色互換與輪流發表的方式,從多元觀點中檢視提案的可行性與改善空間,進一步修正與優化設計內容。
第七步:反思與創新再構
根據前一步驟的討論與反思,嘗試統整出更具創意與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在三分鐘內快速草圖化出你的「偉大點子」,畫得越清楚、越具細節越好,為後續實作奠定基礎。
第八步:動手建構最終解決方案
根據構思,實際製作出可操作的產品原型。這個模型需具備互動功能,例如晶片位置、防盜設計等;可以打開、折疊,並具體展現功能用途。強調操作性與真實使用情境,讓隊員可以實際體驗。
第九步:檢視與改進
針對目前的原型,思考其可行性、待改善之處,以及實際使用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潛在創意。提出後續優化方向,為產品開發留出空間。
最後:夢幻皮夾與設計思考的連結
透過這次「夢幻皮夾」的活動,體會設計思考的核心流程:
- 同理(Empathy):瞭解使用者、關心他們的生活情境
- 定義(Define):透過初步與深入訪談,釐清問題並找出洞見
- 發想(Ideate):創造多元創新提案
- 原型(Prototype):製作具體模型,呈現核心功能
- 測試(Test):透過回饋與使用驗證,不斷迭代修正
透過這樣的過程,不僅學會設計,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