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立教授1998年這篇〈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著重分析於地方派系的緣起和運作、解嚴前國民黨與其的結盟模式,與民主化後兩者的互動、地方派系體質與運作模式的轉變,特別是1997年修憲精省後的結構性轉變,而其擔憂現象,也逐漸成真。
本文首先回顧派系的誕生與特性。派系源自於日治時代的社會基礎,乃至地方自治與推行公職選舉,進而促生了與威權體制共生的地方派系。根據研究,地方派系係透過各種「關係」基礎,相互聯合以爭取政治權力的組合,雖無固定制度組織,但依靠各種政經社關係與個人半公開領導,在選舉與議會等場合活動和擴張勢力,具有在地方政治上決定或推薦人才、影響選舉與決策的功能。
國民黨以恩庇系統體制,提供地方派系區域性聯合寡佔經濟的特權,交換其忠誠,並經由制度化設計與本土精英分享政治權力,強化統治正當性,地方派系則在黨國設定的縣市鄉鎮範圍內,成長茁壯,並藉寡佔經濟維持其活動所需的龐大資源。
所謂區域性聯合寡佔經濟,可分為政府特許的區域性獨占經濟活動(信用合作社、銀行、客運、農漁會等)、省營行庫的特權貸款、省府與地方政府的公部門採購與工程、公權力換取的經濟利益(合法的都市計畫或公共建設規劃進行土地炒作、非法行業如賭場或色情行業)。
作為根植地方的團體,地方派系本質上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政治實體,而非中央政治勢力的分支,而地方派系的集體行動是以當地人為參與對象,外人很難介入,並以爭取公部門和準公部門資源為主。
派系基本上可分為縣市級和鄉鎮級,鄉鎮級是最小的單位,縣市級則是鄉鎮級的進一步結盟,鄉鎮級更貼近基層,但前者並非後者的下屬或地位較低,兩者係透過恩庇侍從主義相扣,依靠彼此承諾的交易內容來維持盟約。而派系的選舉動員,則依靠派系、樁腳和俗民網絡的長期經營,平時就應積極進行人際網絡的建立、鞏固以及經濟利益的分配,培養、甄選、吸納、強化甚至篩汰網絡成員與結構,選舉則是最終的成果收穫。
而為了方便操控,國民黨通常培植起碼兩個以上的多數派系,以平衡權力、方便控制,此即「雙派系主義」,而派系如越核心,則越壁壘分明,同時亦有學者指出會有行政系統「公所派」和經濟系統「農會派」的區隔。而派系選舉活動主要在推出和協調參選者、票源區隔與配票換票、派系會議強化團結和分配樁腳經費、透過經濟利益與情感訴求佈樁等。
精省前,派系競選集中於省議員、縣市首長議員、鄉鎮市長民代、農漁會幹事等職缺,前兩者又是最核心的競逐目標,當選者多為派系核心。也因解嚴前國民黨提名基本上為當選保證,所以單一席次如首長選舉,國民黨常用提名進行派系輪政,議長、首長亦是不同派系出任,以達牽制效果。而民代選舉因SNTV選制之故,本就有利派系分配席次,國民黨也藉由提名,作為操控、扶植或打壓的手段。
1977年國民黨欲大規模消滅派系、提拔黨中央人才,推行派系替代政策,然而卻在此場選舉嚴重挫敗,加上黨外乃至後續民進黨挑戰,使得國民黨轉向依賴地方派系,恩庇侍從主義開始鬆動。不過解嚴前,地方派系影響力仍僅侷限在縣市內。
解嚴後,跨縣市派系聯盟興起,全國性政商集團形成,黑道與派系結合,不過派系動員能力出現鬆動,國民黨因選舉仰賴派系,兩者關係遂從恩庇侍從轉為擬似水平二元結盟。此時派系政治逐漸與黑金政治掛上等號,而派系之所以往黑道、財團靠攏,乃有三個原因。
一、民進黨的挑戰,使得國民黨提名不再是當選保證,派系為保買票效果和選戰勝利,請黑道護盤助選,綁樁固票。此後道上兄弟食髓知味,並與派系逐步結合,甚至出馬參選以漂白自己,藉此作為掩護,牟取不當利益,此係後來省議員、縣市議會正副議長、鄉鎮市長、鄉鎮市代表會正副主席、農漁會總幹事等出現許多道上出身者之故。
二、經濟起飛後,有些地方派系在土地與股市飆漲中財力倍增,趁勢而起,未能跟上的地方派系則紛紛投靠財團,以免遭到淘汰。此一轉變使得地方派系搖身成為政商集團,並且不再被行政區域範圍或區域性獨占經濟活動所限制,而是跨出縣市甚至成為全國性政商集團,並透過選舉、政治獻金、認捐幕僚和辦公處所等方式滲透公部門,甚至能直通中央黨政高層。
三、國民黨高層的權力內鬥,紛紛引援基層民選政治人物奧援,具有實力跨縣市、層級串聯的全國性政商集團遭到青睞,而草根性極強的民選派系政治人物也進入中央決策體系,過往禁止的跨縣市聯盟已經在立法院、省議會出現,進行全島串聯。李登輝即藉地方基層支持,擊敗黨內政敵掌握黨機器,更在國會全面改選後推動修憲。這打破威權時代國民黨「中央—地方雙重派系結構」。
此一情形在省長選舉、總統直選更加明顯。國民黨組工會和黨部已經無能為力,全國性政商集團在輔選工作扮演的角色已取而代之,國民黨傳統的組織模式和地方派系互動模式已經徹底改變,過往恩庇體制也走向結束。
在此情形下,國民黨已經無法支配地方派系,反之,地方上的公權力機關逐漸成為地方派系的禁臠,並且逐步深入各級議會、縣市政府、立法院、公營金融機構乃至國民黨中常會,在炒股與炒地皮的過程中如入無人之境,也逐漸產生派系與民進黨結盟的情形。不過地方派系仍與國民黨有聯盟關係,若中央政權變天,仍會使地方派系和政商集團出現生存危機。
精省後,因為民選職缺大幅縮減,更有鄉鎮市長官派之議,影響地方派系參選管道,將大幅影響地方政治結構,特別是在選舉和政治資源的分配,特別是省議員轉戰立委,使得「地方派系中央化」現象更加嚴重,上述地方派系、黑道大哥、政商集團紛紛進軍國會,集結起來聯手施壓、奪取行政院手上的政經資源,在歷經修憲、缺乏陽光法案的情況下,將使行政院難以抵抗
而派系和財團也會加速收編傳統地方派系,吸納區域性獨占經濟事業,另縣市級派系和鄉鎮型派系之間的關係,也會因縣市長財政權力大增的情況下有所變化。不過新型的各類選民誕生,也逐步動搖傳統地方派系的支持基礎。
作者推估,地方派系未來可能會更加往功利、自利方向演化,與財團、黑道結合,干擾地方政治的發展。也會加速傳統派系的分裂,使派系內部走上多黨化的情況。作者亦擔憂地方派系發展出的新興政經勢力,將吞噬台灣人辛苦奮鬥出來的政經成果,由基層往中央的黑金派系勢力,為台灣的未來覆蓋上層層烏雲。
一、 驚訝於曾有過議論廢除鄉鎮市選舉的提案。
二、作者在1998年本文敘述的現象與擔憂,在2024年的國會亂象一覽無遺,未來會如何,或許仍看民眾2025年所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