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民愛在網路提的「關狗籠」,到近日竹聯幫人物過世,政治人物擔任治喪委員會成員一事,引起議論,高永光教授這篇〈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探討地方派系、政治選舉、黑道三者之間的關係。本文圖片均截自論文。
《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個關鍵字》一書曾提及黑金政治的背景。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之前,因國民黨提名基本保證當選,基本上國民黨控制派系,而派系與黑道之間的合作也僅止於水面之下,然而民進黨成立以後,國民黨已不是當選保證,派系所需的政治職缺遭到威脅,地方派系遂未必與國民黨合作。
為了鞏固政權,國民黨、地方派系開始與經濟起飛的豪商和黑道合作浮上水面,而黑道為了保護自身非法和商業利益,商人也為了獲取更多有利政策,倚賴黑道打擊對手,民主化之後,「國民黨(派系)—黑道—商人」三位一體的黑金政治從威權時代的檯面下操作浮上水面。
1992年首次立委全面改選,國民黨雖取得多數席次,但民進黨得票率創下新高,國民黨一黨獨大受到嚴峻挑戰,而中央層級選舉開放,也成為地方政治實力雄厚的派系、富商或黑社會覬覦的位置,他們撒下大筆資金,取得位置後,再藉由職權滾出更多財富。國民黨為了在民主化繼續掌政,更加依賴黑金政治,過往盤據地方的黑金政治人物一舉躍上全國檯面迄今。
在此脈絡下,本文想探討三個問題:一、地方派系跟黑道如何合作,是否因此獲得動員較多選票;二、是選舉才短暫結合,還是長期結盟,更進一步是否有派系黑道化,或黑道派系化情形;三、若以恩庇侍從主義角度看兩者關係,黑道予以選票,那派系給予他們什麼?
本文派系定義係以關係為基礎,政治人物透過政治結盟、利益交換、人情義理等結合起追隨者,以尋求利益、影響地方政治。作者指出,因為台北縣當時雖有跨鄉鎮派系,但已無全縣級,甚至可能侷限在一個鄉鎮市,且為數眾多,所以亦與地方幫派、角頭或組合有較多互動。而黑道定義則係以《檢肅流氓條例》第二條為核心,後續訪談對象則侷限在觸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且判刑確定、在監服刑者。
因為資料取得不易,作者考察報導文獻、犯罪學術研究、研究黑道與派系或政治關係之學術研究三類文獻。第一類文獻能夠了解黑道幫派分佈與經濟實力,例如理解黑道如何勾結政商,尋求圍標,或以五種類型(原始股東、炒作股價、爭取董監事、影響營運和仲裁型)介入上市公司等。
第二類指出台灣幫派發展可依照時間、類型分類,從早年經營聲色娛樂場所的社會型,演化為從事企業經營、有組織規模的經濟型,再進而到勢力串聯、事業公開化國際化多角化且積極參與政治、開拓合法公開生存空間的政治型。
類型則分為嚴密結構的組織型,無嚴密組織但有地盤、隨老大存亡而興滅的角頭型,無特定幫會名稱、不霸佔地盤、因共同從事一項犯罪或非法利益而結合之組合型。這類文獻並指出,流氓幫派在政治活動有三種:勒索候選人者(特別是逃亡要犯);居中折衝政治人貨或派系衝突者;漂白之民選公職。
第三類文獻將黑道分為社會型(介入選舉以恐嚇勒索,參與助選,當保鑣,協助買票綁樁)、經濟型(多數參與助選,少數恐嚇勒索,當保鑣和協助買票綁樁)和政治型(直接參選),並指出都市較多前兩者,而鄉下較多政治型,參與政治換取利益的方式不一,如參選、助選、調解政治派系紛爭、暴力介入、平常的養來、勒索候選人、布樁、搓圓仔湯等。
綜上可看出威權時代到民主化後,黑道的演變以及與政治之關聯,恩庇體制則從提供服務跟政黨、派系合作以交換利益,到自身參選從政。而黑道提供的服務類型多元,不同類型能做的也不同,情況也會因不同地點而有所變化。作者總結上述定義後,進一步採用質化與量化統計方式探討提出的三個問題。
質化研究採取深度訪談,共訪談14位黑道幫派分子、19位民選政治人物(包括廖學廣)和主管此類業務之警調單位8位。結果證明,黑道確實參與協助選舉,會因區域及情況不同而有程度差異,政治人物與黑道之間的關係則較多屬長期交情、平時即有結盟的信賴關係,而非貪圖一時利益,但黑道受訪者均認為彼此關係是互相利用。至於幫助之選舉類型扣掉總統選舉,從立委到村里長均有,並否認彼此有收受禮物,以免構成賄選。
在地方派系給予禮物與黑道提供服務的恩庇關係之間,黑道提供最多者多為對付其他候選人,恐嚇脅迫選民則為較少,派系所能提供者則多以協助取得營業執照、解決警調取締為主。訪談也發現道上兄弟彼此知道出來選舉參選情形相當高,從立委到村里長都有,最多為鄉鎮市民代表,此點與相關研究者所言狀況吻合。而本文當時調查台北縣黑道介入機會較高者,以板橋、三重、中和、永和、新店、新莊、土城、蘆洲、汐止等市為主。
不過,相較村里長的坦誠,鄉鎮市民代表及首長受訪者大多數基於防衛心態,否認當地有地方派系,因為既然沒有地方派系,就沒有派系與黑道結合的問題(作者特別強調連新店市也否認)。不過本文成功訪問唯一不在監服刑的竹聯幫老大則斬釘截鐵說一定都有幫忙。顯見派系與黑道之間確實存在恩庇關係,平時有生意上結合,黑道更是選舉時買票、拉票、綁樁及固票的重要助手。
而量化分析假設民代候選人若有黑道背景,根據上述黑道採取各種手段獲得選民投票支持的情況,得兩者票率應該是正相關,另因政黨(國民黨、無黨籍,作者於審查意見指出,沒有這類型的民進黨和新黨候選人)、派系也會影響得票率,亦併入計算。結果顯現得票率是黑道背景>非黑道,特別是鄉鎮市民代表。政黨和派系要素若與黑道結合,則無法幫助提升得票率,並無加分效果,黑道參選者能當選,仍依賴自身幫派力量。
作者認為地方派系跟黑道並不是二合一的結合體,地方政治的主體仍是一般政治人物,但是因少數黑道參選,或有過結合,導致人們對台灣有普遍黑金政治的錯誤認知現象。而派系、政黨與黑道三者和得票率並不具顯著相關性,所以前兩者對參選黑道並無加分,黑道能贏多半靠兄弟,作者藉此推論,政黨和派系若願意跟黑道劃清鴻溝,對政治實力影響不大。
本文結論認為政黨和派系若劃分清楚,對政治實力影響不大,但我個人讀後,認為關聯性極為巨大,此因這僅係以得票率去思考對當下政黨選舉有沒有幫助,但政黨或許是考量政治席次與權力的極大化,所以即使是黑道參選,也願意提供黨籍,藉此極大化在地方甚至中央民代機關的政治勢力。
而政黨與地方派系若與之接合,確實能夠壯大兩者在當地的政治影響力,寧可結盟而不樹敵,藉此壯大彼此、鞏固在地勢力,黑道反之亦然。畢竟選後能夠發揮的政治影響力十分重要,也可能間接影響警調單位甚至司法單位,對於三者之間來說有好無壞,也才因此出現人民批評的黑金政治現象,推測作者認為應該劃清鴻溝並且無影響,可能受限於研究方法之故。
黑道進入政界確實有深遠影響,但確實無法避免此種類型與團體存在,以及與之交關,政治人物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進退,實為大課題。而這方面研究較少,期待未來有更深入研究,以期讓人們更了解台灣的政治現況。
本篇論文連結:https://jestw.nccu.edu.tw/uploads/paper/tw/11-1%20%E9%AB%98%E6%B0%B8%E5%85%8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