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連心相感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來」。請問,老菩薩沒死,為何有這能力?


慶答: 這種事涉及複雜的個人及眾生的因緣,我也不能確知。有人說,如「母子連心」,是因為兩個人的緣分很深,彼此的第七識(末那/意根)之間,經歷無量劫的互相關注,成了慣性,對方發生了特殊的事,第八識(如來藏)就發送信息,讓「意根」感知;然後又讓通知第六「意識」以處理。意根是隨著如來藏而無所不知、直接感應。


衆生之內心溝通,是「如來藏」互通信息,「意根」隨即能知對方的情況,及心理狀態,意根再傳給「意識」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越好、越親密,意根了解的就越多,意識也越有好感。衆生之間的親和力(喜)、排斥力(怒),是意根的作用,緣分也是意根的覺知。意根無始劫來存而不滅,所經歷的人事物皆知,而無「隔陰」之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這或許不是甚麼特異功能,只是彼此憶念(關注)之心深而直覺相感吧,縱然「意識」長期昏迷,「意根」仍然在活動,永不休息,即所謂「恆審思量」。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5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