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阿彌陀

更新於 2024/12/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若無睹,也是他的命運;我們對這些回應不必太奢求或太憂惱,除了繼續履行我們這一代的責任,給他所需要的關愛與支援之外,就每天念佛迴向給他。

    來到眼前的事,是意外或業報,也難以探究,就這樣接受了,去處理,事過境遷就放下[1]。有事,念佛;沒事,念佛;有事沒事,憶佛念佛;《荀子勸學篇》:「真積力,久則入,學(念佛)至乎沒(往生)而後止也。故學,數(次數)有終(限量),若其義(信願行),則不可須臾捨(久習成自然)也。為之,人(往生成佛)也;捨之,禽獸(輪迴六道)也。」念佛是「意根」的淨化[2],不須在乎一時的得失(功夫),念佛是回應佛的呼喚,全靠佛力的護念(攝受),平時常念,佛即知之,若遇「造次、顛沛」之際,或得佛力冥加而逢凶化吉。我雖不見不聞(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照我身)[3],應於此深信、感恩而相續念佛。

    每個人大多受其往昔業力的牽引而自作取捨,我們旁人的影響力其實很小,因此,不須太自我膨脹的要「為他人」負責。在宗教界,有很多本性好、善根深的人,但受制於個人的崇拜與集體的壓力,有時也難以清醒、自由的做人。經歷了更多宗教團體,就更了解團體的操控,也更同情個人的無奈。因此,可珍惜每一個人的友情與價值,而遠離各種團體的洗腦與共業。年紀漸老,能有幾個談得來、信得去的朋友,就互相支持、經常問候。至於那些「離開團體,就沒友誼」的人們,可先「放生」,不去打擾。他們也沒錯,只是「團體」優先而已。「身在局外,易放空言;身在局內,難措其事」,各有苦衷與盲點,換個處境,我們也有個己的理想與偏執。娑婆五濁的眾生,一樣是無明隱覆、業障深重,彼此都因五蘊熾盛而苦不堪言、自顧不暇了,我又何忍於妄添他人的煩惱,徒增自己的怨憎?暫時不同船、不厝邊的人,就各安其位,各取所需[4]吧。

    身在世間,越活越傷感,是必然的,若因此發起厭穢欣淨[5]的心,而專注於念佛,願生極樂,可說是因苦得樂,轉危為安。

 


[1] 達磨<二入四行觀>: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2] 象山慶<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行住坐臥皆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化念佛為「老生常談」,字字出口,聲聲入耳,在日常生活一切情境(見聞覺知、憂喜苦樂,生老病死)中,檢視、提煉「念佛」的心行,雖然「聲色」往來、「妄念」起滅,而不排斥、不攀緣,不受其干擾、侵奪,只管信心「念佛」,讓「意根」逐漸熟習於相續念佛,類似修止的「動中定」,或禪家的「騎聲蓋色」。

[3]象山慶< 煩惱障眼雖不見,可能我錯了>

[4] 象山慶<各適其性,各取所需>

[5] 象山慶<厭娑婆,欣淨土-總安心>

 

誤會而結合,了解而分開(象山慶24.12.9)

有人說,人們(男女)「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似乎有點傷感;事實若如此,那麼兩人結合而相處的日子哩,是感情蒙蔽了理智,看不清彼此的面目,或只是互相投射其理(假)想的影像? 又由於太親近而來不及包裝,或太信任而不在乎遮掩,於是因袒裎相見及熱情消歇,越來越看見對方的缺點與醜陋,又認為對方是故意隱瞞或存心欺騙,一種被羞辱的瞋恨、被玩弄的哀怨,在顧影自憐中漫開,淹沒了之前曾有的美好與恩情,就這樣由愛轉厭,並否定了過去及眼前的一切,也不願再忍受到未來,就只能帶著歉意或怒意而分手了。也許,彼此隔離一陣子之後,那種愛恨交加、悲欣交集的情緒逐漸冷卻了,再回顧往事,能有較客觀的審視、較平衡的評判;最終,曾經相伴相惜的記憶與印象,只留下了一絲模糊而綿絮的恩情,或許這才是人生相識一場所能擁有(殘餘)的內容,所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或者「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事非經歷不知痛,人不相處不生情,等到年老體弱,意識衰退之後,連最後這一絲記憶也將消失或存檔,此時,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最親切、最無諍。

    其實,誤會與了解,都是個人主觀的認知,而結合與分開,則是彼此的業力因緣。世事人情,無常而遷變,以我置身其中,如何隨緣而安心?或許只有合掌相謝:南無阿彌陀佛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淨土門的新世代(象山慶24.11.15)        有人說:淨土門在判教上與「聖道門」區隔,並因而不勤修戒定慧,或不讀經、不懺悔,乃至於不廣學多聞,不涉俗入世,只憑一句佛號的(私下或集體)反覆稱念,在行持上的確乃一門深入專復專,以信受彌陀救度,乘佛願力得往生,就個人的利益是完整的;但相對的擱拋
31.某法師說「學無緇素,達者為師」,這種器量令人佩服。我雖不達,曾跟隨幾位居士學佛三十餘年,對其人之才德學甚仰戴。今雖重返出家為主的教團, 對出家師亦能如法禮敬,更盼能自在的切磋法義,為方外之交.此想在今日是否僭越?     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     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  
快樂.聰明.有品~念佛人(象山慶24.10.31)     風聲雨聲念佛聲,入耳分輕重     家事國事淨土事,關心有厭欣        2003年現代禪導師李元松,透過慧淨法師著作與電話請益,讚為「中興淨土宗善導流」,率全體現代禪同修皈依,捨禪歸淨,專修念佛」。上人接受現代禪教團轉移的資源、
21.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所謂: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四攝/四無量/四悉檀[1]),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 22.《選擇要決》:「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隱,聖之權也。」念佛人身在世間,心繫淨土,要有這樣的平懷淨願:「讚謗皆結來緣,自他同往安養」。
 31--就這樣,無樣為樣--學佛四十餘年,多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名號既出,無佛也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年少輕狂,學禪參話頭,雖然辛苦,却以為高人一等。年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淨土門的新世代(象山慶24.11.15)        有人說:淨土門在判教上與「聖道門」區隔,並因而不勤修戒定慧,或不讀經、不懺悔,乃至於不廣學多聞,不涉俗入世,只憑一句佛號的(私下或集體)反覆稱念,在行持上的確乃一門深入專復專,以信受彌陀救度,乘佛願力得往生,就個人的利益是完整的;但相對的擱拋
31.某法師說「學無緇素,達者為師」,這種器量令人佩服。我雖不達,曾跟隨幾位居士學佛三十餘年,對其人之才德學甚仰戴。今雖重返出家為主的教團, 對出家師亦能如法禮敬,更盼能自在的切磋法義,為方外之交.此想在今日是否僭越?     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     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  
快樂.聰明.有品~念佛人(象山慶24.10.31)     風聲雨聲念佛聲,入耳分輕重     家事國事淨土事,關心有厭欣        2003年現代禪導師李元松,透過慧淨法師著作與電話請益,讚為「中興淨土宗善導流」,率全體現代禪同修皈依,捨禪歸淨,專修念佛」。上人接受現代禪教團轉移的資源、
21.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所謂: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四攝/四無量/四悉檀[1]),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 22.《選擇要決》:「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隱,聖之權也。」念佛人身在世間,心繫淨土,要有這樣的平懷淨願:「讚謗皆結來緣,自他同往安養」。
 31--就這樣,無樣為樣--學佛四十餘年,多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名號既出,無佛也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年少輕狂,學禪參話頭,雖然辛苦,却以為高人一等。年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觀音山在父親節前夕舉辦「報父恩──長壽三尊祛病聚福增壽法會」,最主要目的在於喚起大眾對孝道的重視。如果無法返家,也別忘了打電話跟父母聊一聊天,他們最需要的是兒女們的關心。現在的我們重視孝道,同時也是為子女做好榜樣。
Thumbnail
人,唯有在遭逢變故時,才能看見真感情。 一對沒有太多情感基礎的夫妻,有時比相戀許久而步入婚姻的戀人⋯更懂珍惜包容。 ——— (年初) 「老玄啊~我女兒出生後你好像都還沒有給你看過齁。」郝哥爽朗的笑聲從電話中傳來,言語中都是數不盡的開心。 「我只有算過她名字,怎樣?又有事情囉?」老玄我講也不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她出生就苦命:重男輕女的家庭,嗜賭吸毒的父親,喜怒不定的母親,長年病痛的哥哥,她從小就必須承擔繁重家務,從小就不被疼愛,從小就是家人的出氣筒……,她從小就知道自己無足輕重,她經常有一了百了的念頭,……,然後,她掙扎著扭曲著終於也漸漸的長大了……,她無意間聽到梵音,覺得熟悉又親切,她跪在佛前,眼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觀音山在父親節前夕舉辦「報父恩──長壽三尊祛病聚福增壽法會」,最主要目的在於喚起大眾對孝道的重視。如果無法返家,也別忘了打電話跟父母聊一聊天,他們最需要的是兒女們的關心。現在的我們重視孝道,同時也是為子女做好榜樣。
Thumbnail
人,唯有在遭逢變故時,才能看見真感情。 一對沒有太多情感基礎的夫妻,有時比相戀許久而步入婚姻的戀人⋯更懂珍惜包容。 ——— (年初) 「老玄啊~我女兒出生後你好像都還沒有給你看過齁。」郝哥爽朗的笑聲從電話中傳來,言語中都是數不盡的開心。 「我只有算過她名字,怎樣?又有事情囉?」老玄我講也不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她出生就苦命:重男輕女的家庭,嗜賭吸毒的父親,喜怒不定的母親,長年病痛的哥哥,她從小就必須承擔繁重家務,從小就不被疼愛,從小就是家人的出氣筒……,她從小就知道自己無足輕重,她經常有一了百了的念頭,……,然後,她掙扎著扭曲著終於也漸漸的長大了……,她無意間聽到梵音,覺得熟悉又親切,她跪在佛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