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阿彌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若無睹,也是他的命運;我們對這些回應不必太奢求或太憂惱,除了繼續履行我們這一代的責任,給他所需要的關愛與支援之外,就每天念佛迴向給他。

    來到眼前的事,是意外或業報,也難以探究,就這樣接受了,去處理,事過境遷就放下[1]。有事,念佛;沒事,念佛;有事沒事,憶佛念佛;《荀子勸學篇》:「真積力,久則入,學(念佛)至乎沒(往生)而後止也。故學,數(次數)有終(限量),若其義(信願行),則不可須臾捨(久習成自然)也。為之,人(往生成佛)也;捨之,禽獸(輪迴六道)也。」念佛是「意根」的淨化[2],不須在乎一時的得失(功夫),念佛是回應佛的呼喚,全靠佛力的護念(攝受),平時常念,佛即知之,若遇「造次、顛沛」之際,或得佛力冥加而逢凶化吉。我雖不見不聞(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照我身)[3],應於此深信、感恩而相續念佛。

    每個人大多受其往昔業力的牽引而自作取捨,我們旁人的影響力其實很小,因此,不須太自我膨脹的要「為他人」負責。在宗教界,有很多本性好、善根深的人,但受制於個人的崇拜與集體的壓力,有時也難以清醒、自由的做人。經歷了更多宗教團體,就更了解團體的操控,也更同情個人的無奈。因此,可珍惜每一個人的友情與價值,而遠離各種團體的洗腦與共業。年紀漸老,能有幾個談得來、信得去的朋友,就互相支持、經常問候。至於那些「離開團體,就沒友誼」的人們,可先「放生」,不去打擾。他們也沒錯,只是「團體」優先而已。「身在局外,易放空言;身在局內,難措其事」,各有苦衷與盲點,換個處境,我們也有個己的理想與偏執。娑婆五濁的眾生,一樣是無明隱覆、業障深重,彼此都因五蘊熾盛而苦不堪言、自顧不暇了,我又何忍於妄添他人的煩惱,徒增自己的怨憎?暫時不同船、不厝邊的人,就各安其位,各取所需[4]吧。

    身在世間,越活越傷感,是必然的,若因此發起厭穢欣淨[5]的心,而專注於念佛,願生極樂,可說是因苦得樂,轉危為安。

 


[1] 達磨<二入四行觀>: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2] 象山慶<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行住坐臥皆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化念佛為「老生常談」,字字出口,聲聲入耳,在日常生活一切情境(見聞覺知、憂喜苦樂,生老病死)中,檢視、提煉「念佛」的心行,雖然「聲色」往來、「妄念」起滅,而不排斥、不攀緣,不受其干擾、侵奪,只管信心「念佛」,讓「意根」逐漸熟習於相續念佛,類似修止的「動中定」,或禪家的「騎聲蓋色」。

[3]象山慶< 煩惱障眼雖不見,可能我錯了>

[4] 象山慶<各適其性,各取所需>

[5] 象山慶<厭娑婆,欣淨土-總安心>

 

誤會而結合,了解而分開(象山慶24.12.9)

有人說,人們(男女)「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似乎有點傷感;事實若如此,那麼兩人結合而相處的日子哩,是感情蒙蔽了理智,看不清彼此的面目,或只是互相投射其理(假)想的影像? 又由於太親近而來不及包裝,或太信任而不在乎遮掩,於是因袒裎相見及熱情消歇,越來越看見對方的缺點與醜陋,又認為對方是故意隱瞞或存心欺騙,一種被羞辱的瞋恨、被玩弄的哀怨,在顧影自憐中漫開,淹沒了之前曾有的美好與恩情,就這樣由愛轉厭,並否定了過去及眼前的一切,也不願再忍受到未來,就只能帶著歉意或怒意而分手了。也許,彼此隔離一陣子之後,那種愛恨交加、悲欣交集的情緒逐漸冷卻了,再回顧往事,能有較客觀的審視、較平衡的評判;最終,曾經相伴相惜的記憶與印象,只留下了一絲模糊而綿絮的恩情,或許這才是人生相識一場所能擁有(殘餘)的內容,所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或者「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事非經歷不知痛,人不相處不生情,等到年老體弱,意識衰退之後,連最後這一絲記憶也將消失或存檔,此時,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最親切、最無諍。

    其實,誤會與了解,都是個人主觀的認知,而結合與分開,則是彼此的業力因緣。世事人情,無常而遷變,以我置身其中,如何隨緣而安心?或許只有合掌相謝: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0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Thumbnail
2025/04/20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Thumbnail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凡是天下的父母,無庸置疑 父母的愛與希望卻因為孩子的年紀而有所改變 但回想 懷孕時 只希望孩子平安順產 年幼時 只希望能健康長大 幼童時 只希望快樂幸福 幼稚園 不找私立孩子會輸在起跑點 國小 國中 高中都為了努力考一個好大學 大學為了 一個好工作而努力 父母心態該如何調整 是否過
Thumbnail
凡是天下的父母,無庸置疑 父母的愛與希望卻因為孩子的年紀而有所改變 但回想 懷孕時 只希望孩子平安順產 年幼時 只希望能健康長大 幼童時 只希望快樂幸福 幼稚園 不找私立孩子會輸在起跑點 國小 國中 高中都為了努力考一個好大學 大學為了 一個好工作而努力 父母心態該如何調整 是否過
Thumbnail
父母的修為對孩子來說就像一件稀世珍寶,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好的教養,他們的人生猶如套上一件金鐘罩,無懼貪瞋癡慢疑五毒的刀光劍影,總能遇難呈祥。 有一對夫妻,生了四個孩子,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環境,每一個都能順利升學,太太在養雞場撿雞蛋,先生負責掃雞糞,兩人做得不眠不休,含莘茹苦。辛苦工作十來年,
Thumbnail
父母的修為對孩子來說就像一件稀世珍寶,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好的教養,他們的人生猶如套上一件金鐘罩,無懼貪瞋癡慢疑五毒的刀光劍影,總能遇難呈祥。 有一對夫妻,生了四個孩子,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環境,每一個都能順利升學,太太在養雞場撿雞蛋,先生負責掃雞糞,兩人做得不眠不休,含莘茹苦。辛苦工作十來年,
Thumbnail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此生最大的恩人通常是父母,除了生養功勞,還有那一份癡心絕對、義無反顧的愛與關心。除了上述這些,有些人還能從父母身上得到滋養慧命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心性,得到生死自在的解脫。 有一個女孩,生長在傳統家庭,爺爺奶奶重男輕女,對孫女比較不重視,女孩的爸爸性情憨厚老實,還不知道怎麼當爸
Thumbnail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此生最大的恩人通常是父母,除了生養功勞,還有那一份癡心絕對、義無反顧的愛與關心。除了上述這些,有些人還能從父母身上得到滋養慧命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心性,得到生死自在的解脫。 有一個女孩,生長在傳統家庭,爺爺奶奶重男輕女,對孫女比較不重視,女孩的爸爸性情憨厚老實,還不知道怎麼當爸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義工師姐分享:   某日,精舍來了一對父女,女兒是腦麻人士,領有殘障手冊。可是這位女孩卻不用拐杖,由父親攙扶著走進屋內。 後來,這位父親跟我分享,他非常勤奮帶女兒去復健,對女兒有用的東西,他也會去嘗試。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中西合併治療,大家都說,他把女兒照顧得很好。這位父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義工師姐分享:   某日,精舍來了一對父女,女兒是腦麻人士,領有殘障手冊。可是這位女孩卻不用拐杖,由父親攙扶著走進屋內。 後來,這位父親跟我分享,他非常勤奮帶女兒去復健,對女兒有用的東西,他也會去嘗試。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中西合併治療,大家都說,他把女兒照顧得很好。這位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