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思考與辯論,找尋自己的路:以色列「哈柏露塔」(Havruta)學習法

2017/05/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來以色列這麼多年,常被問到有關以色列成功的原因。

 

「猶太人都很聰明嗎?」當然不是,聰明的不少,笨蛋也不少。我不覺得猶太人天生資質上有比其他人種聰明。

 

「那教育制度上有特殊之處嗎?」這個一定有。跟台灣一樣,十年前的以色列也興起一波教改風,但非常著重中小學教育與學前教育。他們嘗試著要讓基礎教育更科學、更自由、更能開發小孩的潛能。在那之後,他們也重新檢討了他們的資優制度,希望能夠幫這些位於智力曲線前端的孩子,打開(而非扼殺)前程。他們做的事情,嗯,總的來說,跟歐美教育實在差不多。

 

我幾年前回台灣辦新書發表會時,與會嘉賓中有個從瑞典唸完博士回來的教授。她的小孩在瑞典出生,我們在會上分享以國與瑞典的幼教,你猜結果如何?自然是十分的相似,不管教育理論學派如何,對於幼兒的認識、教養的方式、教育哲學與精神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商周寫以色列的「機器人教育」與「尋根教育」。住美國二十幾年,小孩生在美國,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友人看完文章後也告訴我:「這些在美國的教育中都有啊!」我跟她解釋,以色列教育部的機器人教育是跟美國的某個大基金會合作,轉變成猶太人習慣的學習模式而來,並不是以色列原創啊。

 

「那是因為軍中教育吧?」從「遠見」「天下」的以色列採訪之後,以色列的軍旅經驗爆紅。似乎學校教育學得不怎樣的學生,來到以色列的軍中磨練個三年,就會變成負責、成熟、具有創新能力,積極而學習力強。

 

以色列的軍隊因為要打仗,國防設備自然十分先進,也非常願意花錢花時間培養人才。神秘的8200情報單位,只收取最優秀的高中人才。他們在軍中做的事很危險,也非常有趣,非常需要特殊的創意與勇氣,才能取得最佳,最精準的情報——這跟國家人民的生死攸關,不是開玩笑的。

 

以色列特殊的軍中生活經驗自然是另一種重要的教育,但那畢竟是十八歲以後的「成人教育」。在我看來,以色列提供那些已經有某些人格特質與能力的年輕人一個良好的煉金石,而且是因為某些屬於猶太人的特質與文化已經深根,所以才會有那樣的軍中制度與文化。

 

以色列,士兵

以色列人的軍旅經驗比較像是一種成人教育,並不能視為教育制度的全貌。Photo Source:tdjgordon @ pixabay by c.c. 0 

 

再說,我很難相信以色列軍中的各種制度是「原創」而不是「參考」歐美——特別是瑞士與美國而來的。畢竟以色列大部份的孩子是當完兵才去唸大學。如果大部份的人都覺得已經受過軍隊訓練出來的以色列大學生跟其他國家的大學生素質十分類似,就很難說明軍隊生涯對於以色列的成功到底有多少貢獻。

 

所以,除了制度之外,一定還有某些屬於「文化」的因素,讓這個民族的人不管走到那裡、面對怎麼樣的政治、社會、教育環境都可以變成優秀的人(其實這個部份台灣也很強);讓這個民族的人有了自己的國家之後,有能力把所有環境上的劣勢都變成優勢。

 

而讓猶太人優秀,以色列成為一個成功國家,在我來看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哈柏露塔」(Havruta)的學習法與「虎刺巴」(Chutzpah)個性。

 

「哈柏露塔」(Havruta)這個字在希伯來文中有「同伴」、「夥伴」的意思。原本是宗教上學習猶太經典的方式,兩個人一組,一起研讀經文,碰到解讀不同時,則傾聽對方的想法並且相互辯論,設法找出對方論述上的邏輯或思考的錯誤,還要從其他經文中找出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

 

猶太拉比認為這套學習法可以讓學生保持清醒、學習傾聽、培養學生把想法變成文字並組織他的思想為邏輯論證的能力。

 

「哈柏露塔」在學校的應用

 

以色列的公立學校部份並不學習所有的猶太經典,但我們隨時可以看到這個學習法「實踐」於現代教育之中。

 

我家老二在幼稚園大班時學習了聖經中「摩西的故事」:當時在埃及為奴的猶太人被埃及王迫害,殺害猶太新生兒,所以摩西的媽媽把他放到蒲草箱,然後把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希望這樣可以救他。

 

在幼稚園老師讓五、六歲的小孩分組討論,提出他們的看法與見解:摩西的媽媽這樣做對不對?

 

從幼稚園就開始對希伯來文聖經的討論,從而建立自己的想法,是猶太人教育的一環。圖為摩西被放在搖籃內的示意圖。Photo Source:Prawny @ pixabay by c.c. 0

 

我的孩子回家告訴我,有小孩說這個媽媽太狠心、有小孩說這個媽媽很笨,因為寶寶很小容易被淹死⋯⋯但她覺得這個媽媽很聰明,因為埃及兵太多了,而且寶寶想哭就哭,不可能可以把她藏起來。所以這是唯一可以救摩西的方式⋯⋯。

 

這裡的小孩是這樣透過一點一滴的思考與辯論,建立起自己對於猶太人最重要的經典:希伯來文聖經的理解與詮釋。每個小孩在閱讀同樣的文章內容後,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與建構,老師不會打圈或打叉。所以到了高中畢業,大家建立起來的古猶太人史觀也都很不一樣。我想以色列對於聖經的解釋千奇百怪,從什麼學科、什麼角度來看的都有,應該跟這套學習法非常有關係。

 

「哈柏露塔」在家庭的應用

 

這套學習方式也同時被運用在各個家庭,猶太家庭鼓勵小孩問問題,也鼓勵小孩參與家中決定。我很少碰過回家不跟小孩聊天的猶太父母,而小孩在家「哈柏露塔」的對象通常是他的父母,因此也常會與父母爭辯父母的決議,找出父母思考或邏輯上的錯誤,並且提出他們認定最好的處理方式——而因為猶太父母自己是這樣被養大的,也就很自然的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女。

 

有次我家八歲的老大跟我抗議她的睡覺時間太早,躺在床上也睡不著,只是浪費她的時間。我跟她說但目前她跟妹妹同房,妹妹需要早睡,她不去睡,妹妹就不肯睡。不然請她搬到另一間房間去單獨睡,這樣干擾比較小。

 

她想了想之後跟我說,她想要跟妹妹同一個房間,也不願意早睡,所以她想出來的方式是她先陪妹妹睡覺,妹妹睡了她可以再去書房坐半個鐘頭做自己想做的事,再回去睡。

 

我們最後約定好她只有在妹妹睡著後才能離房,而最晚九點半她就一定得上床。

 

就這樣,我們各自退一步,各自負擔一些責任,獲得一個皆大歡喜的方案!

 

這套學習法不只讓猶太小孩能夠傾聽、論述、看到對方思考盲點,更因此可以共同激發出新的解決方案與創意。而且由於習慣跟父母對話,而且可以平行的提供意見與想法,猶太人跟父母的關係通常都非常不錯;而透過父母的支持與愛,也讓猶太人可以更大步朝向自己的成功道路前進。

 

而這套學習法配上「虎刺伯」的文化個性,就更是讓以色列各行各業可以一直有新點子,新創意,而且可以被徹底執行,成為新創之國的主要秘密了!

 


封面圖片來源:paula549 @ pixabay by c.c. 0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

 

吳維寧
吳維寧
吳維寧,台灣雲林人,台大研究所畢業。曾任高中老師,教育部政次秘書。 十幾年前遠嫁到目前大多台灣人仍陌生的國度-以色列,在一個希伯來文字母都不懂的狀況下開始學習新的語言與新的文化。認真好奇的觀察猶太人的治國理念、生活態度與教育方式。深耕在地生活,腦子想得多,眼睛看得多,筆動得少。目前育有三女,為全職的幼教老師,並兼職導遊與翻譯。 位於歐亞非交界的以色列,是認識世界很好的一個窗口。這個國土面積與人口都遠不比台灣的國家,是個語言、文化、宗教、歷史傳統、現代文明的大雜燴,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充滿矛盾衝突,也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