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大叔文化」?

2017/04/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大叔文化。

 

上一次我腦海裡冒出這樣的念頭時,剛好正在瀏覽中國男星吳秀波的時尚雜誌專題。看著眼前的這個男子頂著一頭白髮,配上一些鬍渣,魚尾紋和抬頭紋非常明顯,卻極有魅力;於是忍不住細數起我們周邊的國家像是韓國、日本等地的時尚、娛樂圈,猛然發現,人家都有自己的大叔文化呢!

 

回想幾年前,我與友人在電影院看到某部好萊塢電影預告,印象中是兩個中年大叔演的。當時友人默默問我:「為什麼他們都願意讓這種有演技的中年人當主角?為什麼我們台灣不行?」我記得我是這樣回答的:「其實我們可以的,但那些人都到中國了,像是劉德凱張晨光之類。」然後我們的對話就以嘆氣做結尾。

 

這些年來,中國的娛樂市場發展蓬勃,自然大家都喜歡去那裏演戲,畢竟人家資金技術都已經超英趕美,整體環境能夠給演員更多發揮的空間,實在怪不得那麼多藝人往那裏跑。不過這其實也不足以完全合理解釋台灣為什麼沒有自己的大叔文化,除了人才流失這個原因之外,主要還是在於市場深度不足。

 

所謂深度不足,指的是擁有話語權的媒體和觀眾雙方面的深度不足。先從媒體談起,這些年來熱衷炒作小鮮肉、正妹、辣妹,不管實力如何,有外表好像就擁有了全世界。所有媒體卯起來吹捧,為的就是要換取這些鮮肉們龐大粉絲轉換成的瀏覽量。

 

觀眾方面,對偶像也越來越容易買單,實力好像不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只要你有「姣好的皮囊」,就能成為人氣王。時尚圈也是一樣的情況,各大活動、雜誌封面經常邀請的都是擁有迷哥迷姐迷弟迷妹的偶像派,然後這群人就一直不斷輪班,一整年下來你只會不停被這幾個熟面孔轟炸。

 

可是到底為什麼我們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美國有知名的時尚大叔Nick Wooster,最近剛過世的Glenn O'Brien也是穿衣一流的代表。喬治克隆尼有型有款、愛德華諾頓外貌演技兼具;日本有阿部寬渡邊謙;韓國車勝元張東健,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中國張涵予吳秀波陳道明等等也是非常有實力又有魅力。

 

中國男星吳秀波。Photo source : 維基公有領域

 

這些人在他們國內,甚至在台灣也都擁有一定的名氣,所推出的作品也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重點是一直有人願意找他們演戲、給予他們舞台,把他們的實力當寶,但為什麼我們卻沒有辦法看見自己的大叔們?為什麼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演技爛到讓觀眾尷尬癌都要犯了的年輕偶像耍猴戲?就連精品廣告這種看似膚淺的產品,也不乏有像是PRADA找來蓋瑞歐德曼Willem Dafoe等人來代言的經典之作,Ermenegildo Zegna最近更把已經是「爺」字輩的王德順跟王陽明擺在一起,效果絲毫不輸年輕人。

 

記得之前聽過李宗盛和姚謙在談到台灣流行音樂市場時有說過這樣的話:「現在的流行音樂工業標榜年輕、衝動、小鮮肉,心智成熟或上歲數的人是整個流行音樂工業刻意遺棄的一群人。」這段話其實套用到時尚或戲劇領域也都通用。心智成熟或上歲數的人,在乎的是實力,而不只是皮囊。如果是歌手,音樂要能感動人心,是演員就要演到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魅力。這些領域跨足時尚圈的人,也因為在各自領域專精,眉宇之間、舉手投足間散發出迷人氣場,才有堪稱「撐得起時尚」的能力。

 

所謂「大叔」,其實並不是某些人心想的多金成熟單身漢或是已婚男子;而是到了一定年齡後,人生經歷和職場歷練都在他臉上、氣質上留下一些足跡。這些足跡就是「熟成過後的記號」,能讓一個人更具靈氣,整體更有深度。有句話說,四十歲以後的長相自己要負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是「老來帥」,因為經年累月堆積的實力和人生故事,本來就是一種很具看點的特質,是年輕鮮肉們學不來的。

 

所以,拜託各大製片、時尚編輯們行行好,開始發展我們自己的,屬於台灣的大叔文化好嗎?

 

訂閱【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封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CC BY SA 2.0

編輯:熊編

 

在這裡可以看到什麼呢?你可以把這個園地想像成是個線上雜誌。有著五花八門各種不同主題的專欄,從時尚專業領域、職場內幕,跨到電影、音樂、藝術......各種和美有關的話題我都想聊一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