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報告》 (Minority Report):全面監控的未來科技好可怕

2017/01/28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在2002年導演的科幻電影,男主角是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故事是根據科幻小說家Philip K. Dick在1956 年所撰寫的同名短篇小說。《關鍵報告》在爛蕃茄獲得高分90,在metacritic則有80分,同時也是2002年討論度最高的電影。

 

《關鍵報告》的時間設定在2054年的四月,地點是華盛頓。在這個未來世界,犯罪事件可以被事先預測,罪犯可以事先捕捉,於是能達到預防犯罪的絕佳效果。在這樣的未來,警方的業績來自全面的預防犯罪,而民眾期待的是毫無罪孽的寧靜社會。

 

然而,表面上透過科技預防犯罪合情合理,但是細究這項科技的起由與原理,就會發現其中的矛盾與荒謬之處。所謂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就是主角用以揭發這項科技之謬誤與泯滅人性的證明。

 

《關鍵報告》是個驚悚動作片,討論虛擬科技所建立的犯罪預示系統。雖是2002年的電影,故事所描述的遙遠未來,卻早已是現在進行式的現實:毫無縫隙的全面監控,與毫無隱私的虛假自由。看完電影,頓時心驚,到底「我」(每個人),已經被掌握多少資訊,還留有多少隱私、還剩多少自由。

  

不過,有趣的是,《關鍵報告》在敘述被監控的監獄世界之外,還談到個人是否還有顛覆被全面監視的可能,討論個人到底還存有多少抵抗的希望,以及自由意志是否能有機會為個人帶來新的契機與轉變。

  

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約翰。Photo source:slantmagazine網站 

 

從角色到社會性:犯罪預視體系的比喻

 

在《關鍵報告》的未來世界,由湯姆克魯斯所飾演的約翰(John Anderton),是位擔任犯罪預視機構的主管(PreCrime Captain)。因為自己的兒子七歲時,在游泳池被拐走失蹤,一方面迫使他婚姻破裂妻離子散,另一方面則使他成為虔誠的預視犯罪信徒,全心奉獻在預視犯罪機構。然而,雖然身為警察,為了減輕內心的痛楚,他還是不小心染上毒品,夜深人靜之時,還得在黑市偷偷買毒,藉毒品消愁。

  

有趣的是,這個預視機構的核心,是個結合三位基因突變的植物人所組成的「先知預視系統」。這就是故事裡所暗藏的諷刺。這個系統對於大眾來說,非常神奇,甚至神聖不可侵犯,因為這三位先知,幾乎如神一樣的偉大,不只能看見未來、預見謀殺、還能防範犯罪。尤其是只要見到三位先知的唯一女孩阿嘉莎(Agathar Lively,薩曼莎·莫頓(Samantha Morton)飾演),幾乎人人都伏首稱神伏地跪拜,因為只要是阿嘉莎的金口一開,說誰就是殺手,誰就會被抓起來,一輩子被五花大綁地裝在玻璃箱,存放地底下渡過一生。

 

先知阿嘉莎。Photo source:dailymail網站

 

智能不足的阿嘉莎,做出的預言卻被劇中眾人視為聖旨,讓人不禁想到希臘神話裡被阿波羅詛咒的超神預言家,卡珊德拉(Cassandra)。這位阿波羅的女祭司,因為不接受阿波羅的求愛,於是被太陽神詛咒,雖然必能做到百分百的預言,卻同樣百分百的無人相信,因為大家都認定她是一個瘋子。相較於卡珊德拉,21世紀的阿嘉莎的確會預言。雖稱不上瘋癲,同樣不能說是正常,至於能不能百分百精準?則有待商榷。然而,雖然不一定準確,卻能夠獲得民眾瘋狂的崇拜與敬仰,相較阿波羅神殿神準的卡珊德拉,真是諷刺無比。

 

阿嘉莎的神聖預言不只讓人聯想到卡珊德拉,她與其他兩位男性植物人的三位一體組合,更是直接明示了傳統基督教裡的「神」:神聖的三位一體。更有趣的是,存放他們身體的房間,就稱為「神壇」。在這個2054年的未來,號稱科技極度發達,社會極度文明的世界,卻假科學而真迷信。警察與犯罪科學家很認真的透過高科技技術,收集三個預言家的腦內夢境,並以此作為真實世界的犯罪證據,沒有任何實體證據或者辯論審判,就能直接以夢境畫面作為判罪的依據。2054年,到底已經是理性文明的世界,還是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依舊住著盲目追隨偶像的羊群?

 

三位一體的先知們。Photo source:floptv

 

若我們更細緻的探究,還會發現這個故事的其他細節亦有其諷刺處。例如,這三位植物人,也根本不是什麼更為先進的人類品種;他們只是在化學武器侵襲下,不小心造成基因突變的瑕疵品。原本這些瑕疵品都會被銷毀,但是因為意外發現他們的夜夜惡夢,竟然具有預示謀殺案的能力,於是才將他們納入犯罪防範系統。這所謂的神聖與神諭,竟然是建構於一層又一層的錯誤與失誤。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便利與風險

 

甚至,明明三者的惡夢夢境,也不見得都相同,甚至還有三者不同之處,這就是故事題名「關鍵報告」之由來。所謂的「關鍵報告」,就是某個先知與另外兩個先知不同的夢境。理論上,那個犯罪未來若能成立,三個先知的夢境皆必須相同。然而,三者的夢境並不總是相同,而那個不一樣的夢境,就是未來的可能變數。所以阿湯哥所飾演的約翰,在被預視犯罪系統指示將是下一位殺人犯時,他想為自己洗刷罪名的方式,就是找出那三個先知夢境裡可能存在的關鍵報告,也就是另一個可能的未來變數。只有找到關鍵報告,才能證明他根本從無謀殺意圖,以此作為清白脫罪的證據。

 

尋找「關鍵報告」的阿湯哥。Photo source:psychologytoday

 

當約翰開始絕命大逃亡之時,可怕的科技監視系統開始啟動。他的行動完完全全地被追蹤:進入服裝店,螢幕馬上熱烈顯示歡迎與招呼(想想你在多少店家留過個人資料,當過多少店家的VIP),甚至還會出現適合的服裝與尺寸(雲端資料庫也都紀錄著你的身高體重與體型喜好);在城市裡,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有電眼追蹤與監視,進入地鐵,或是行駛高速公路,無論哪個角落,約翰的行蹤都在警方的追蹤之下,即使是躲到暗巷危樓,都能透過體熱的紅外線顯示,一一追蹤與過濾(想想我們在臉書的歡樂打卡與 google map 的旅遊導航,全部紀錄雲端,只要有心,隨時都能讓人肉搜追蹤)。更可怕的是,如果因為誤會,而被誤判為嫌疑犯,怎麼躲、怎麼逃、又怎麼來抗辯?這就是約翰面臨的窘境(不禁讓我想到近日所看之《美國犯罪故事:公眾與O·J·辛普森的對決》(American Crime Story: The People v. O. J. Simpson)的第二集:「高速公路追果汁」)。

  

除此之外,即時新聞更是無接縫無時差的轉播著嫌疑犯的照片與資訊(即使還沒完全證實,卻已當成事實公告)。整個城市不只是溫暖的咖啡館,更是密不透風毫無隱私的監獄系統。你曾以為的分享與自由,不過是讓大數據蒐集變得更順利罷了。

 

每個人的體溫、指紋、眼球,都是個人身分紀錄的被動資訊。而每個個人的存在,只靠這些資訊的檢查就幾乎無所遁形;如今,我們更是不斷傻傻地拱手將自己的資訊往雲端(Facebook and google)推送,主動地增加自己在城市監獄裡的透明度,好讓大家都看得到找得到。只是,如果不小心遇到《關鍵報告》裡的約翰境遇,因為誤會或誤判而變成犯罪嫌疑人,該如何是好?如此地透明,同樣一點活路都沒留給自己了。

 

(愈想愈是可怕,還好我沒太過依賴 facebook,但要是沒有 google,好像真的會很不方便。或者,應該要習慣不登入不留紀錄。一寫完這句話,馬上換頁面去登出,連 youtube 也不留紀錄。可惜,手機好像無法隨便登出。)

  

全片最大的象徵:眼睛

 

「眼睛」是這部電影裡最大的象徵。

 

1. 阿嘉莎的預「視」能力就是擁有與一般人不一樣的「眼睛」,能夠穿透現實與現在,看穿尚未存在的遠方與未來。 

 

約翰換掉眼球的影片示意圖。Photo source:jayleevision

 

2. 約翰因為擔心機器蜘蛛的身分追蹤,而不得不到地下社會找密醫換眼球。挖掉眼球換新眼球與康復的12小時,是這部電影最為經典的驚悚橋段,再看一次,還是極為喜愛。(有趣的是,2010年的《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也曾模擬調侃《關鍵報告》裡的蜘蛛機器人,而製作了好笑的餅乾機器人(cookie robot)和不羈機器人(boogie robot),還有一台臭屁槍(the fart gun)。)

 

 

3. 城市裡無縫的監看系統同樣是「眼睛」的象徵。我們每天的自由行動,還有自以為自由意志的運作,其實都在一個更大的眼球監視下進行。這個象徵不禁令人聯想到到另一部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驚悚電影《後窗》(Rear Window, 1954)。只要有眼睛在,就沒有人逃得過被監視的命運。

 

希區考克電影《後窗》劇照。Photo source:sundance.tv

 

事實上,由《關鍵報告》這個故事看來,科技全面監控的可怕並非來自科技本身,而是人。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年紀大的人可能早已忘了 Nokia,而年紀小的可能根本沒聽過)。「人性」是決定科技的可怕主要因素。

 

在《關鍵報告》裡,那個可怕的人性,不只是前面所言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及對神秘的盲目崇拜與荒謬盲從。更為可怕之處,在於擁有權利的人,是如何濫用科技延伸自己的慾望並操弄大眾意識。當科技成為一己之私的工具時,科技對於大眾就成了莫大的威脅。

 

局長拉瑪。Photo Source:http://villains.wikia.com 

 

故事裡的局長拉瑪(Lamar Burgess,由麥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飾演)就是這樣的例子。他為了藉「預視系統」鞏固自己的官位,不惜謀殺阿嘉莎的母親,還利用阿嘉莎的夢境,將這場謀殺嫁禍他人。之後,也因為約翰可能危及他的存在,他再次利用約翰失蹤的兒子作為引子,以「關鍵報告」設計另一場可能的謀殺,嫁禍約翰,將他除之而後快。 

 

預言與自由意志的拉扯

 

只是,當「預言」出現時,一個人應當如何面對那個已經「被說出來」的未來(the said future)?難道沒有轉圜餘地?

 

《關鍵報告》最有趣的結尾即在回應這個問題: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可以轉變未來?而厲害的故事就是,它不會第一次就直接回答「會」,而是要轉折好幾次之後,才不得不說出「喔⋯⋯真的會耶」。

 

後來,約翰果然發現他的謀殺預視根本是場預設的騙局。而那個將被他謀殺的陌生人,並非當時拐騙兒子的變態,而是被局長收買的亡命之徒,對方之所以想要扮演被約翰謀殺的對象,只是為了求得家人今後生存的機會。 

 

約翰與亡命之徒。Photo Source:mihirfadnavis @ blogspot

 

當他明白了這場謀殺只是個設計,約翰擁有了一個「選擇」的機會。他有自由意志可以決定是否要收起失兒的悲傷,理性地關起板機收起手槍,跨過那個關鍵的時間點,讓事件「不發生」,同時「破滅預視系統的荒謬神話」。

 

在如神一般的「預視系統」神話底下,只要約翰沒有照著「預視系統」的指示殺掉陌生人,那麼約翰不只能夠為自己伸張正義,同時,還能崩壞整個預視系統的神話,等同於昭告天下,警方過往所抓拿的嫌疑犯,在尚未犯下全部惡事之前,也全部屬於清白。

  

不過,貧窮的亡命之徒深愛家人且死意堅決:「你不殺我我就自殺」。他的自由意志戰勝了約翰。謀殺事件如預期一般地實現,謀殺成立。約翰因此百口莫辯而不得不伏首認罪,即使,他無罪無辜並且百般不願意。

  

約翰與亡命之徒。Photo Source:mihirfadnavis @ blogspot 

 

是否行使自由意志的第二個交叉點

 

不過,不只約翰發現局長的陰謀,聯邦警察丹尼(Danny Witwer,由依舊很年輕苗條的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也發現局長自圓其說的破綻。 窮途末路的局長只好使出殺手鐧:直接幹掉擋路人。拉瑪局長不只槍殺丹尼,還嫁禍約翰。為了鞏固系統的正當性以及自己的仕途,局長不惜以系統的破綻作為掩護的手段。

 

電影經典對白。Photo Source:alexpeak.com

 

即使如此,約翰還是因為分居太太的幫助而逃獄成功。他來到局長的豐功會場,將局長謀殺阿嘉莎母親的關鍵報告公諸於世。於此同時,阿嘉莎也預視了新的謀殺案:局長謀殺約翰。 

 

此刻,又是個行使自由意志與否的交叉點。

  

若是局長如阿嘉莎所預視的未來所言,將約翰槍殺掉,他肯定得為自己的殺人之罪而監禁關牢;但是,若是他不想坐牢,而以自由意志決定不要殺掉約翰。那麼,如上所言,他將崩壞已經如神一般堅固的「謀殺預視系統」,如此,他的官位一樣不保,而他過去所建立的預視王國,也將一夕崩解。那麼,他該如何選擇呢?

 

 與約翰所見的陌生人一樣,他的選擇是「我不殺你我自殺」。緊要關頭的那一霎那,扣下板機,面對朝向自己的子彈,拉瑪局長不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整套預視系統的荒謬神話。 

 

拉瑪局長的最後一次選擇。Photo Source:imfdb.org

 《關鍵報告》的警示

 

《關鍵報告》雖是個老故事,原著小說早在六十年前就問世,但是卻真實地預測出今日世界的隱私危機。這個老故事對今日的我們可以提供的,至少有三個警示:

  

1) 這個看起來充滿安心自在的世界,並非事實如此。實際上我們每次留下的資料與足跡,都是他人追蹤我們的數據,我們早已生活在一個細膩無縫全面監控的世界。

 

2) 科技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少數擁有權利的幾個人打算如何使用科技,即能決定其他眾人的命運。令人感到恐懼的是,擁有權利的人還能假科技之名,創建新的神話系統,監控腦袋之餘,還順便愚弄蠢化大眾的認知。

 

3) 即使已經被監控、被愚弄,甚至還已被盯上(各種形式都有可能),人還是有自由意志,還是有機會可以選擇。如果在機會來到時,還有些意識也願意選擇的話,這些可預見的未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不過,事實上我對於到底有沒有機會選擇,倒是相當悲觀啊)。

 

《關鍵報告》電影劇照。Photo Source:mihirfadnavis @ blogspot 

 

 


封面圖片來源:foxmovies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閃編

2.1K會員
223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