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特有的民俗活動——「輪普」和「城隍爺夜巡」

2017/07/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嘉義市區中暑假的重頭戲,就是農曆七月大拜拜,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鬼月」。本文將特別介紹嘉義市區內兩項台灣獨有的特殊民俗文化,也希望大家對文化有初步了解後,可以去親身去觀察和體驗。

 

嘉義信仰中心:嘉邑城隍廟

 

其實這兩項民俗活動都跟嘉邑城隍廟有關。嘉邑城隍廟本來是官廟,但自日治時期以後,官方不再主導廟務,加上物換星移,原位於縣署旁,現則位處東市場核心。民間力量讓城隍爺信仰普及,祭祀活動也從官方例行性儀式轉變為熱鬧的遶境、建醮贊普等活動。

 

由於目前廟中奉祀的神尊眾多,每年例行的祭典多達二十餘次。各大小祭典當中重要的支持系統「九大柱」,陞會運作組織歷百年而不墜,具有稀少性與歷史文化傳承,讓宗教民俗和地方生活圈日益緊密結合。

 

獸肉商贊助廟宇頂堵。Photo source:陳俊文提供

 

「輪普」與近年才恢復的「城隍爺夜巡」是嘉義市迎接中元節慶的在地特色,大小廟宇與市民家戶會輪流祭拜中元。在鬼月結束後的第一天(農曆八月一日),眾「好兄弟」理應收心回營,就怕有逾假不歸的情形,城隍爺會夜察諸羅城,讓孤魂野鬼回到陰間,也讓市民能安居樂業。

 

這些民俗都有著濃厚的在地人文意義,且在心靈寄託、聯繫親友感情、增強在地情感都有相當助益。

 

輪普

 

嘉義人俗稱的輪普,其實就是「分區普渡」,是以前農業社會的傳統民俗。然而「區域到底怎麼劃分?」、「普渡在什麼日期?」這都隱含許多大學問。

 

嘉義市區內每個鄰里都有各自信仰的廟宇,俗稱為「角頭廟」,因此細分出的獨立信仰圈,就是分區普渡的大致分劃。那普渡的日期,就從嘉義市的信仰中心城隍廟開始,跑第一棒,就是鬼門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初一),而最後一天(農曆七月底),就由九華山地藏庵接力最後一棒。

 

嘉義的主要廟宇。Photo source:陳俊文提供。

 

嘉義地方俗諺:「七月初城隍廟開鬼門,七月底地藏庵關鬼門」。農曆七月一日起連續三天,以城隍廟為首的普渡活動成為民眾參與度最高的一個祭典,除了廟前舉辦盛大活動,東市場商家也席開上百桌響應,呈現「神人鬼同歡」的地方節慶。

 

其實分區普渡跟農村生活息息相關,因早期農業社會牲口飼養不易,若是同一天宰殺,會有豬肉無法供應的問題,對神明不敬,因此必需分區普渡。

 

普渡當天就是家裡的大拜拜,外出遊子,都必須返家,吃辦桌,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團圓飯,當然也會邀集一些跟家裡非常要好的好友或世交,一齊來家中作客。這一個月的夜晚,嘉義人可說是非常忙,忙著拜拜,忙著跑攤,忙著聯絡感情,一些人緣很好的人或是民意代表,幾乎這個月每天晚上臉都紅紅的。

 

農曆7月1號東市場內的振聲社(屠宰肉品類商販代表)。Photo source:陳俊文提供

 

後來政府認為「分區普渡」的作法太過鋪張浪費,宣導普渡統一在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辦理。不過因為嘉義地區由來已久,而且當時也有牲口宰殺的問題,民俗信仰觀念根深蒂固,一時無法改過來。於是流傳迄今,這也變成嘉義地區的獨有特色,變成台灣地區最大規模的輪普。台灣有許多地方的輪普是村莊輪流,而我們是整個嘉義市都在「輪普」。

 

輪普之前會有一些準備動作:法師先將燈篙上的幡旗綁好,高高升起,接引陸上好兄弟,再到牛稠溪畔放水燈,接引水下好兄弟。城隍廟周遭當地東市場攤商組成的「九大柱」團體,是民間支持的穩定力量,每到鬼月準備豐盛供品,祈求平安,生意興旺,成為輪普一大特色。農曆七月中元節(農曆7月13日至15日),舉行超渡拔薦佛道大法會

 

夜巡

 

城隍夜巡活動是在睽違50年之後,近年起重新開始舉辦,是由來已久民俗文化。因農曆7月鬼門關後,恐怕有好兄弟會逾假不歸,因此8月1日城隍爺特地夜巡諸羅城,請落單貪玩的孤魂野鬼回到陰間,也讓民眾安居樂業,保佑市民一切平安。每年的城隍爺夜巡於農曆8月1日下午3點起舉辦,舉行「城隍夜察諸羅境  驅除魅魑百姓安」之城隍爺夜巡活動,在神兵神將、羅漢護法護衛下城隍爺親自夜察諸羅境,看護市民平安。

 

夜巡的重頭戲就是整個夜巡隊伍,停留在古地名「龍過脈」(註)這一帶。這一帶就是連續三間廟宇,分別是以下三間廟宇,因為天公廟的神格和位階是廟宇中最高的。整個隊伍會停留在天公廟前,展演一齣神人鬼同演的行動劇,犯錯的人會在廟宇前跪下,接著劊仔手,手執大刀,執行砍頭的任務,特別針對那些逾假不歸、落單貪玩的好兄弟,以達殺雞儆猴,安定社會民心之效。

 

城隍廟夜巡。Photo source:吳育才攝影

 

此外除了中元節慶祝活動中,城隍廟也提供了「夯枷儀式」,藉由象徵性地夯枷,反躬自省、消災解厄。

 

註:龍過脈,在龍山大廈宮內,有一口三百多年的古井,這裡是風水寶地,嘉義市的龍脈咽喉所在,古稱為「龍喉井」;在清領時期,嘉義古城中相對地勢低窪,也常積水,故稱為「龍過脈」。以上的說法是根據風水與地理,但民間的街巷傳聞更生猛有趣,是因為還沒有鋪路的時候,這裡時常泥濘,沼澤乾涸後有許多爛泥,華語稱為「爛泥巴」,台語叫「漉糊糜」(音近龍過脈)。

 


封面圖片來源:洪年宏攝影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

 

陳俊文
陳俊文
嘉義人,高雄出生,台中女婿,偏鄉教師與三個孩娃的爸。嘉義中學,成功大學數學系畢,現職為偏鄉教師,著有《嘉義小旅行》、《檜村市集老時光》、《台中文學地圖》等書,擅文化遊程規劃與報導文學,以成為在地作家為己志。FB粉絲團 : 嘉義小旅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