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林清事件看:網路社群後的同溫層,是消失了還是更嚴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很多人以為 「同溫層」 的現象是有了社群網站後才有的事, 畢竟社群網站讓這類型的現象更容易被發現、檢視, 但事實上這問題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1952年,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就提出一個心理學現象叫「團體迷思」, 來看它在維基百科的定義:

 

團體迷思(Groupthink,亦作團體盲思、集體錯覺)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後,遭到其他團體成員的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做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這種狀況是不是覺得耳熟能詳?說穿了,就是我們常說的「同溫層」。這種事到處都有,不只存在於網路族群,公司裡會有、有傳播力的媒體公司更為嚴重 (尤其像台灣某知名媒體公司坐落在一個孤立的生活圈會更明顯);政黨、掌有權力的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也都有很嚴重的團體迷思(同溫層)。

 

當一群人有類似的凝聚力,加上擁有相同的生活經驗及價值觀,團體迷思就會緊緊地跟隨這群人;尤其是組織夠大,產生足以阻決外部資訊的資訊量——這聽起來幾乎與「官僚體制」畫上等號,畢竟官員所接受的資訊都是經過過濾,甚至是由權力關係與壓力下產生的決策過程或思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在記者會上發言的人,雖然講得振振有詞,但很容易被其他價值觀戳破的原因。

 

這類型的事,在學術圈以及學術圈的次級組織更常發生,尤其是最近某間學校的心理系更為明顯。我甚至覺得不需要寫文章,直接拿這部份的定義與概括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次的事件就是如此,這次某學校心理系面臨到的狀況 (其實是從維基抄的8項誘發團體迷思的前置因素):

 

  1. 群體高度凝聚力
  2. 群體隔絕外界資訊與分析
  3. 命令式領導
  4. 決策規範缺乏條理
  5. 群體成員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似性
  6. 來自外部威脅以及時間限制的壓力
  7. 團體沒有信心尋求比領導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為領導具有強大影響力
  8. 成員自尊心低落:可能由於剛經歷失敗

 

這次某學校心理系所發生的問題 (事實上是從維基抄的8項團體迷思的表現形式):

 

  1. 無懈可擊之錯覺:群體過份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忽視潛在的危險及警告,意識不到一種決策的危險性。
  2. 集體合理化:群體通過集體將決策合理化,忽視外來的挑戰。一旦群體做出了某個決策後,花了許多時間將決策合理化,而不是對它們做出重新審視和評價。
  3. 對群體道德深信不疑:成員相信群體所做出的決策是正義的,不存在倫理道德問題,因此忽視道德上的挑戰。
  4. 對外偏見:傾向認為任何反對他們的人或者群體都是邪惡和難以溝通協調,故此不屑與之爭論;或者認爲這些人或者群體過於軟弱、愚蠢、不能夠保護自己,認為自己群體既定的方案則會獲勝。
  5. 對異議者施加壓力:群體不欣賞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對於懷疑群體立場和計劃的人,群體總是立即給予反擊,但常常不是以證據來反駁,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熱諷。爲了獲得群體的認可,多數人在面對這種嘲弄時會變得沒有了主見而與群體保持一致。
  6. 自我審查:成員對於議題有疑慮時總是保持沈默,忽視自己心中所產生的疑慮,認為自己沒有權力可以去質疑多數人的決定或智慧。
  7. 全體一致的錯覺:這是群衆壓力和自我壓抑的結果,是使群體的意見看起來是一致的,並由此造成群體統一的錯覺。表面的一致性又會使群體決策合理化,這種由於缺乏不同的意見而造成的統一的錯覺,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謬、罪惡的行動合理化。
  8. 心靈守衛(mindguards):某些成員會有意地扣留或者隱藏那些不利於群體決策的資訊和資料,或者是限制成員提出不同的意見,以此來保護決策的合法性和影響力。

 

所以從這次某間學校的心理系所發生的事情,就外在的角度看起來, 即使沒有 100%的吻合,也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即使他們是心理系,也很難擺脫——只要是人,在面對這問題時所表現出一樣的現象。

 

有時我們不能怪「某間學校心理系」所發生的問題,回頭想想我們的公司、單位與學校,我們的朋友圈、交際區,也常常發生這樣的現象。

 

只是這問題如何解決呢?此時維基的資料就沒有用了,因為現在網路社群後, 這現象更為複雜:

 

  1. 透過網路的資訊量, 已經超過一個人可以接收與吸收的範圍
  2. 透過臉書的演算法, 更加深同溫層的效應
  3. 透過網路, 我們比原本的小團體, 更容易篩選到贊同自己聲音, 略過反對自己的話語
  4. 人的偏見會造成高道德的話語被傳播, 或相反地,更批判的聲音被放大
  5. 人的偏見也會造成團體的壓力, 且這壓力透過手機的Line的群組有更大的強制性
  6. 整體的網路雖然不至於有很強力的 「沉默螺旋」,但小團體的網路會很糟糕
  7. 社群網路的機制, 讓人更容易加入與屏壁這些事,甚至有人是有意識地在做這樣的事
  8. 當人已經習慣用社群的時間軸看事情, 就難以用全面的視野看不同面相的事

 


這次某間學校心理系的事情, 在某方面更應該讓我們自省很多事情的適用性, 即使不需要脈絡, 我們也可以看出讓我們擔心的事持續發生; 而要如何解決, 請待下回分解。

 


 

封面圖片來源:TVBS NEWS截圖

編輯:葉菀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黑貘 來說的沙龍
8會員
3內容數
<p>Gene-Oral-Speaking,不是一般來說,而是黑貘來說 就只是我潛越的想法罷了。</p>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群體共有的一般品質導致他們無法完成高水準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定是由精英團體組成的議會做出的,但是來自不同行業的專家們並不比一群傻瓜所做出的決定更高明。因為,他們只能用每個普通人與生俱來的一般能力處理手頭的工作。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是愚蠢而非天生的智慧。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理解為群體,那麼根本不像
Thumbnail
群體共有的一般品質導致他們無法完成高水準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定是由精英團體組成的議會做出的,但是來自不同行業的專家們並不比一群傻瓜所做出的決定更高明。因為,他們只能用每個普通人與生俱來的一般能力處理手頭的工作。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是愚蠢而非天生的智慧。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理解為群體,那麼根本不像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三章「噤言之聲」,「無禮」讓雙方產生誤解及不愉快,那麼團體間的「同質化」及「敵意」又是如何加深的呢?從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團體間停止溝通,陷入「僵局」的原因分析,有興趣的網友千萬不要錯過了!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三章「噤言之聲」,「無禮」讓雙方產生誤解及不愉快,那麼團體間的「同質化」及「敵意」又是如何加深的呢?從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團體間停止溝通,陷入「僵局」的原因分析,有興趣的網友千萬不要錯過了!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一章「雖近猶遠」,是關於團體間對立的論述。了解團體間對立的成因有助於檢討自己是否有造成對立現象的加深、何種情況會強化對立以及自己是否有受到影響而聽不進去任何不同於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一章「雖近猶遠」,是關於團體間對立的論述。了解團體間對立的成因有助於檢討自己是否有造成對立現象的加深、何種情況會強化對立以及自己是否有受到影響而聽不進去任何不同於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文/王浩威(醫師) 所謂深度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人們所不認識的自己的心理學。 佛洛伊德就曾經表示,當人類集體行動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往往是退行到孩子的狀況。這樣的說法是承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說法。
Thumbnail
文/王浩威(醫師) 所謂深度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人們所不認識的自己的心理學。 佛洛伊德就曾經表示,當人類集體行動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往往是退行到孩子的狀況。這樣的說法是承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說法。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
Thumbnail
「只和具有類似信仰的人交往,容易造成『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人們不再願意表達一個更微妙或更複雜的觀點......選擇保持沉默......這種沉默讓整個群體相信沒有對立的觀點,每個人都在從眾的過程中向呼聲最高的意見靠攏。」
Thumbnail
「只和具有類似信仰的人交往,容易造成『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人們不再願意表達一個更微妙或更複雜的觀點......選擇保持沉默......這種沉默讓整個群體相信沒有對立的觀點,每個人都在從眾的過程中向呼聲最高的意見靠攏。」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Thumbnail
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不少人覺得與伙伴們一同討論問題,能集合一群人的思維,所作的決策一定會更準確、更理性及更有效,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私營機構,都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就重要議題作討論及決策。我們傾向相信,群策群力一定比獨自完成工作更好,但事實是這樣嗎?
Thumbnail
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不少人覺得與伙伴們一同討論問題,能集合一群人的思維,所作的決策一定會更準確、更理性及更有效,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私營機構,都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就重要議題作討論及決策。我們傾向相信,群策群力一定比獨自完成工作更好,但事實是這樣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