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2.3 政府群策群力,抑或只是「圍爐取暖」?
付費限定

2.3 政府群策群力,抑或只是「圍爐取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不少人覺得與伙伴們一同討論問題,能集合一群人的思維,所作的決策一定會更準確、更理性及更有效,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私營機構,都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就重要議題作討論及決策。我們傾向相信,群策群力一定比獨自完成工作更好,但事實是這樣嗎?心理學研究給予我們否定的答案。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群體的決策過程會充滿錯誤及偏頗,團體迷思(groupthink)便是其中一個群體心理現象,使決策偏離軌道。

團體迷思引致的社會災難

團體迷思理論由心理學家Irving Janis(1918-1990)提出,指的是一個高度親密(cohesive group)的群體(可以是性格、政見或意識形態上),往往會因務求盡快達成共識而省去詳細討論相反論據(counter arguments)的過程,從而令決策嚴重偏頗,導致失誤。

形成團體迷思的主要成因有多個,其中一個與剛才所說的「親密」有關。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蜂鳥出版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蜂鳥出版的沙龍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蜂鳥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香港政府強行運用《緊急法》通過了《反蒙面法》,目的是打擊示威者及方便警員執法。可是,相關法律不應用於刻意隱藏警員編號的警隊,實在難以服眾。不論哪一方,面容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身份信息。當我們的身份得以掩蓋,就會讓自身與社會的影響力脫離,從而掙脫社會的道德束縛,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情⋯⋯
在示威者眼中,執法者非常暴戾,他們不解為甚麼執法者會對社會的不公視而不見,只服從上級的命令。許多人也不明白,為何身邊朝夕相處、表現溫和的人,去到激烈的衝突現場時,會變成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
大家都知道,遊行是社會運動的其中一種表現模式。每個人上街遊行的動機都不同,有一批人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而站出來向當權者發聲,也不能否認有的只是因為朋友、伴侶都上街,自己只是跟著他們才作出行動的。為了保持與朋友及伴侶間的情感聯繫,從眾行為 (conformity)是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必然的行為特徵。
社會運動本來就是一場衝突,是屬於示威者和執政者之間的衝突,也是不同政治或理念陣營之間的衝突。我相信沒有人會樂於看到衝突,但我們無法避免它的發生。
香港政府強行運用《緊急法》通過了《反蒙面法》,目的是打擊示威者及方便警員執法。可是,相關法律不應用於刻意隱藏警員編號的警隊,實在難以服眾。不論哪一方,面容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身份信息。當我們的身份得以掩蓋,就會讓自身與社會的影響力脫離,從而掙脫社會的道德束縛,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情⋯⋯
在示威者眼中,執法者非常暴戾,他們不解為甚麼執法者會對社會的不公視而不見,只服從上級的命令。許多人也不明白,為何身邊朝夕相處、表現溫和的人,去到激烈的衝突現場時,會變成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
大家都知道,遊行是社會運動的其中一種表現模式。每個人上街遊行的動機都不同,有一批人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而站出來向當權者發聲,也不能否認有的只是因為朋友、伴侶都上街,自己只是跟著他們才作出行動的。為了保持與朋友及伴侶間的情感聯繫,從眾行為 (conformity)是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必然的行為特徵。
社會運動本來就是一場衝突,是屬於示威者和執政者之間的衝突,也是不同政治或理念陣營之間的衝突。我相信沒有人會樂於看到衝突,但我們無法避免它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