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走進台灣的東南亞音樂小旅行/李名紘

【我們之間】走進台灣的東南亞音樂小旅行/李名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怪物船2018年一月號【我們之間】的概念/編者的話
本期以「我們之間」為發想,寄託理解在似遠又近的世界,邀來神人Soma與大旺首度文字對談,談他們知識含金量滿溢的民族觀察。也寄託理解在又遠似近的移民鄰居,談東南亞,音樂與我們。

文/李名紘

2014年的11月走在桃園的街道上,看見大量的東南亞移工紛紛擠上一輛巴士,車頭貼著「Winter Music Festival」的布條。看見Festival的瞬間,我立刻停下腳步,鼓起勇氣上前搭訕那群陌生的朋友們,因為這個舉動,意外開啟了我對台灣的東南亞音樂場景初步的想像。

那是一場印尼在台辦事處舉辦的音樂節——Winter Music Festival,每年都會邀請印尼當紅流行音樂人來台,包含NOAHSheryl Sheinafia、以及「印尼五月天」Slank也在2017來到台灣。凡是參與者都會被現場的氣氛震憾,不論是音樂人演唱的實力,或是他們聆聽音樂的方式,那些感受都直接的衝擊在眼前;觀眾不分男女老幼都擺動跳舞、高聲歌唱,非常令人振奮。最印象深刻的是看到有人站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聽音樂並跳舞,這樣的觀眾還不少,真的相當瘋狂!這讓我有了將東南亞音樂人引進台灣音樂節的初步想像,當然,也包含著那群瘋狂的聽眾們——若讓台灣與在台的東南亞聽眾一同聆聽現場,不知道是否能夠帶起有趣的效應。

raw-image

2014印尼音樂節「Winter Music Festival」

移工的娛樂聖地:桃園

很多朋友說假日一走出中壢火車站,彷彿來到國外,放眼望去都是一群一群的東南亞朋友們。到底為什麼他們的假日就是來到中壢?

目前台灣的東南亞籍移工已經到達66萬,桃園佔了將近11萬,主要是因為來台工作的移工們都是在工業區居多,而桃園又是工業區眾多的地方,因此聚集了非常多的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籍的朋友。除了移工,甚至還有外籍配偶較多的眷村,也因此讓桃園的東南亞風味變得相當濃厚。

在中壢火車站周遭,有許多有趣的東南亞音樂餐廳可以前往,而主要娛樂場集中在「財神大樓」,三樓是老字號的菲律賓人娛樂場所「LA-CHESKA」,裡頭分為舞廳與PUB,提供了多年來自台灣各地的菲律賓朋友們想跳舞或聽音樂的需求;一樓則是泰國複合式音樂餐廳,地下一樓是泰國的舞廳。這棟有趣的建築裡頭,有著豐富的東南亞娛樂能量,也能看到許多有趣的在台移工音樂團體的演出,桃園也就這樣成為了北台灣較為重要的移工娛樂地點。但娛樂場所也常常伴隨著酒精,在語言上不同族群之間會有隔閡,因此為了避免不同族群之間的爭吵,也擔心台灣人誤入此地造成紛爭,場館在進出方面相當嚴格,較不適合台灣人進入。

另一頭,菲律賓的複合式餐廳Sizzling Republic,因為這間餐廳比較沒有限制台灣人進入,也成了我常常去發掘東南亞好聲音的地方,而我第一組認識的菲律賓樂團就在這裡發掘的。這裡的場館主持人說:「大家都稱呼我Mommy。」也許是在異鄉,在這樣的場合下彼此更重視互相照應。Mommy身為主持人,偶爾也會上台唱上幾首、帶動現場的氣氛。她說來到這裡的音樂人都是在台灣各地工作的菲律賓移工,利用假日放假的時間演出與玩樂,平時則是在宿舍裡頭練習本週要唱的歌曲。這間餐館主要的演出以翻唱歌曲為主,但每個人放假的時間不穩定,所以每週都會有不同的音樂人輪流代班,自然也形成了他們不固定團員的狀態,少數有創作的就偶爾穿插著唱。

raw-image

菲律賓的複合式餐廳Sizzling Republic。

raw-image

Sizzling Republic餐廳主持人Mommy。

Mommy提到這邊最常點播的歌曲有Bon joviDonna Summer,以及菲律賓的AnakNosi Balasi都比較偏美式搖滾,大家也會一起唱;說到中文歌,他們也會唱一些周杰倫的歌曲,以及筷子兄弟的小蘋果等......,只要帶著台灣的朋友一起去玩,通常現場的大家都會很熱情地對你唱歌。也許當下會受到許多人關注,因為這是他們好奇「為什麼你會來這裡」的眼神,這時候只需要一起玩樂就是最好的回應了。

以下為付費訂閱者限定閱讀內容

我的東南亞朋友們都這樣玩團

我認識的一些菲律賓樂團朋友們除了翻唱歌曲外,他們也會自己創作,只是鮮少這麼做;因為在台的移工多數以娛樂性質出發來玩團,而非一開始在自己國家就有在玩音樂。但近期還是有不少東南亞移工開始慢慢展露頭角,以他們的好聲音出發。

近年較為有名的就是一名印尼籍的看護Isma,是目前當紅的在台印尼網路名人,因為參加了網路歌唱比賽一炮而紅,最為有名的就是她引起英國女歌手Jessie J.的興趣,並指明要跟她進行網路上的合作演唱;影片一PO出,超過百萬人點閱!她平時自己在房間練習木吉他自彈自唱,作為樂趣與臉書好友們分享,據說有很多公司找她合作與簽約都被拒絕,原因只是:「不想出名,想要專心照顧阿嬤」。

Jessie J & Isma合作的歌曲〈Flashlight〉

我的另一位東南亞朋友名叫「拉鍊」是一名印尼華僑,是我認識的人裡頭較為活躍創作的朋友。每當拉鍊彈起Bass總會有「理所當然的韻律感」,他認為這是來自於小時候在印尼的環境影響。在那樣音樂與生活融入的環境下,不得不讓人羨慕那樣的感受力。他在台灣玩了十年的樂團,也有自己的創作團,目前他的創作團叫做「DJ Theory」團員皆為印尼人,樂手實力都相當優秀!就算玩了十年,拉鍊也總是說「很難找到玩音樂的印尼人」,因為在印尼就有玩不完的音樂了,玩音樂的人通常不會離開印尼;來到這裡還遇的到玩音樂的夥伴,大部分都是以娛樂為主要,而非職業創作取向。

也回到前頭提到的,在台灣大部分的東南亞移工多數都是來台工作為首要,參與音樂的部分僅僅為娛樂性質,也因此較少有創作性質的演出者,但這也不失於玩音樂的精神——他們的歌喉都會有種特殊的魅力以及強度!

raw-image

DJ Theory創作樂團

東南亞漸漸走入台灣音樂場域

對於每個月只有週末才能放假的東南亞移工來說,娛樂將會是在他們放假的生活重點,不同族群的習性也有所不同。我們在發條音樂節嘗試將東南亞籍移民工引入,並與台灣人共同交流音樂現場,在經過3年的努力下慢慢開始增加。從菲律賓、印尼、泰國甚至越南移工陸續加入,這樣聽眾數量只在禮拜天的下午有明顯的呈現以外,其他時間都是較困難的。另一個部分則是在音樂現場的你,是否能不帶歧視的想法與其共同參與?此處在實驗的狀態下,我們嘗試將聽眾共同聆聽記憶創造出來,以彼此熟悉歌曲打開共鳴後,進而讓彼此放下隔閡,也在今年增加到了一百多名外籍聽眾在現場與台灣人一同聆聽,一同衝撞現場。

移工們也開始漸漸走入台灣人的娛樂圈。曾經在台北車站大廳聽過印尼的外籍看護聊著自己平時在台灣的音樂喜好,她提到最喜歡聽的音樂就是蘇打綠,甚至還會自己買票去參加演唱會,這是多麽令人興奮的訊息啊!原本以為語言是個障礙,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大的隔閡,畢竟來台灣工作就需要先學會基本的中文能力,而中間是否能夠將更多有趣的資訊傳遞給彼此,將會是比較有難度的挑戰。

raw-image

發條音樂節的現場觀眾。

看到這裡,我想我們已經可以開始想像,若我們的音樂場域裡頭有越來越多東南亞國籍的朋友一同享樂,那會是怎麼樣的場景呢?此外,東南亞的新移民第二代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未來,台灣的音樂能量將會灌入另一種新的養分與詮釋。

【作者介紹】

raw-image
我是李名紘,朋友都叫我鳥哥,一名以音樂作為媒介穿梭在不同領域的策展人。20歲生日那一年,舉辦了啟動人生的發條音樂節,目前正在進行多元文化、母語、殯葬業的奇幻旅行途中。

【航向聲源的怪物船】是由小樹掌舵、SOSreader協助推行的線上音樂誌。每月皆有固定專題與不定期邀稿,歡迎你與我們一起搭上這艘船,體驗各種音樂新生態。

【航向聲源的怪物船】精選文章


一起搭上「航向聲源的怪物船」,靠自己去探索音樂的活路吧!https://wpimg.vocus.cc/uploads/2017/10/%E4%B8%8B%E8%BC%89-700x380.jpg

所有圖片來源:李名紘提供

編輯:熊編

avatar-img
怪物船的沙龍
64會員
41內容數
<p>由小樹領軍的線上音樂誌。怪物船上的人們不介意被當成怪咖,也不在意同溫層;渴望破浪,也享受逆風。最大的興趣,是不斷發現各種最有機的音樂新生態。</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怪物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亞美尼亞的民間譚中,講述民間的吟遊詩人本人,偶爾會加入「像我就曾在那場筵席中喝得爛醉哩」這樣的結束語,來表示吟遊詩人乃是漂泊各地,參與了異地冒險的一角,而得以獲得那個故事。</p>
<p>我常常覺得,進場曲是一場婚禮的靈魂。燈光全暗、音響全開,焦點全在紅毯上。此刻播放的歌曲,得到的關注程度,不下於主角本身。而進場曲更代表了新人,也代表了整場的調性,可以從這一首歌延伸出去。</p>
<p>本期從專精且深入的Beatmaker訪談一路到當代潮流文化的觀察,同時帶你一窺台灣爵士新生代十帥;這幾篇文章是入門磚亦是攀天梯,就看你如何深入如何消化。</p>
<p>講起Beat Maker環境的變化,Conehead錐頭回想到一個特別真實的經驗,「像我第一次跟別人以中文聊製作Beat時,被自己嚇到,」宅居網路世界的人類,走進現實講出這輩子沒有吐出的字,心還會抖一下,第一次跟人家講Lo-fi Beat,「你知道那個『L-O-F-I』嗎,很奇怪的感覺。」</p>
<p>今天要來講一個台灣爵士海歸青年十帥的故事,這些海歸的爵士知青們都會自由式(free style),我覺得很可以!!</p>
<p>這題目似乎也不是太難:任何你想要搭配酒精服用的音樂,類型不拘、年代不限;無意識形態之框架,無男女歌手之拘束,只要可以排出六十分鐘左右的歌曲即可。誰知道答應了之後,這個過程成了我另一段掉入時光隧道的開始。</p>
<p>亞美尼亞的民間譚中,講述民間的吟遊詩人本人,偶爾會加入「像我就曾在那場筵席中喝得爛醉哩」這樣的結束語,來表示吟遊詩人乃是漂泊各地,參與了異地冒險的一角,而得以獲得那個故事。</p>
<p>我常常覺得,進場曲是一場婚禮的靈魂。燈光全暗、音響全開,焦點全在紅毯上。此刻播放的歌曲,得到的關注程度,不下於主角本身。而進場曲更代表了新人,也代表了整場的調性,可以從這一首歌延伸出去。</p>
<p>本期從專精且深入的Beatmaker訪談一路到當代潮流文化的觀察,同時帶你一窺台灣爵士新生代十帥;這幾篇文章是入門磚亦是攀天梯,就看你如何深入如何消化。</p>
<p>講起Beat Maker環境的變化,Conehead錐頭回想到一個特別真實的經驗,「像我第一次跟別人以中文聊製作Beat時,被自己嚇到,」宅居網路世界的人類,走進現實講出這輩子沒有吐出的字,心還會抖一下,第一次跟人家講Lo-fi Beat,「你知道那個『L-O-F-I』嗎,很奇怪的感覺。」</p>
<p>今天要來講一個台灣爵士海歸青年十帥的故事,這些海歸的爵士知青們都會自由式(free style),我覺得很可以!!</p>
<p>這題目似乎也不是太難:任何你想要搭配酒精服用的音樂,類型不拘、年代不限;無意識形態之框架,無男女歌手之拘束,只要可以排出六十分鐘左右的歌曲即可。誰知道答應了之後,這個過程成了我另一段掉入時光隧道的開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