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大同路108號是一棟五層樓的美麗老洋房,坐落於東門市場旁。這棟原來是新陶芳餐廳的老建築,就位於七十年代新竹市舊城區中最熱鬧、最繁華,最有商業氣息的老街區。擁有廣大老主顧的新陶芳餐廳,是老新竹人大宴小酌的高檔餐廳,有許多名人的節慶應酬、婚慶歡宴都選在這裡。餐廳的拿手菜有著名的鹽焗雞、炒鱔糊、八寶封鴨、客家料理等,這些美饌遠近馳名、莫不引的各界老饕聞香下馬,而這些粵菜、客家菜大大更滿足了閩客匯集的風城眾多饕客。
新陶芳第一代老闆李彬泉先生及堂哥李焯祥先生,從民國45年起,在新竹市中正路的五信旁(現地為凱基銀行)開設了第一代的新陶芳餐廳,創始股東有8位。李師傅做菜的好手藝是從台北沅陵街的新陶芳餐廳,也是廣東省興寧縣的老師傅傳承而來,這些已經飄香一甲子的粵式客家菜,在當時全台有四家新陶芳餐廳;分別開業於台北、新竹、高雄、中壢四個縣市。後來的桃園新陶芳只是仿其名,前面四家的口味才是真正從台北沅陵街的老師傅親傳,其中新竹的新陶芳是第二家店,後來才傳至高雄與中壢。
老一輩新竹人記憶中,位於大同路108號的新陶芳餐廳,是李老闆在中正路開了十五年後,於民國六十年,擴大營業後才租下的五層樓洋樓。這一棟擁有美味香氣的老洋樓,四十多年過去了,被保存下來的記憶沒有遺忘,後經遷移後的新陶芳餐廳屹立不搖,仍舊是風城著名的美食餐廳。
民國六十年到民國八十八年在大同路108號營業的期間,是新陶芳餐廳最鼎盛時期,當時的大廚加二廚、打下手的助理就有8位左右,而一至三樓是客人用餐的樓層,四樓是宴會廳,五樓才是廚房,28年來服務過數十萬人次的竹塹饕客、達官政要、鄰里鄉親,用食物與鄉民搏感情、送往迎來常聚會歡。經過1999年的921大地震的洗禮,房屋結構遭受嚴重損毀,只好忍痛搬離大同路108號,並縮小營業面積搬遷到文化街80號,6年後又遷至東大路二段現址,目前由第二代傳人李維藩先生掌勺,繼承了父親的好手藝繼續為新竹的鄉親服務。
現在來到新陶芳吃飯的顧客常常必點的一道招牌料理「鹽焗雞」,從民國60年到現在味道始終不變,這道美味佳餚的背後卻有著動人的故事,這個感人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孝子為即將過世的母親所準備的最後一餐,就發生在新陶芳的餐桌上。民國60年代,人來人往大同路上新陶芳食堂的生意相當好,中午時分往往一位難求,如果沒有預定很難找到空位,據新陶芳的老闆娘林梅玉女士描述,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
還記得那是秋冬之際接近中午時分約11點半左右,有一位年約五十歲上下的男子走到櫃檯,想要一張四位左右的桌子,但是因為現場已經有人預訂約12點左右用餐,老闆娘為難地想要婉拒,但是這位先生說:「拜託您我很快就可以用完餐,只需要半小時的時間,我馬上點餐您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上餐嗎? 因為我母親想要吃這裡的招牌菜鹽焗雞」。
看著這位先生從停在門口的救護車下來的情況,老闆娘馬上瞭解了,這是一位即將過世的老奶奶的最後一餐,於是立刻答應要求,用最快的速度並且提供了最好的位置給這二位顧客,鹽焗雞、釀豆腐、炒鱔糊——大約十分鐘左右,就將美味的招牌料理全部一次出齊。兒子推著輪椅出現在新陶芳餐桌上的老媽媽,其實已經不能說話,臉色憔悴地看著每一到美食,兒子用筷子夾起菜餚,讓媽媽一口一口品嘗,無法吞嚥的老媽媽只能吃一口咀嚼味道隨即吐出,彷彿用味蕾來記住這最後一刻,兒子為媽媽送終時的心意⋯⋯對於新陶芳來說,這是多麼特別的一次上菜,人生中提供最後的服務為你忠誠的主顧客,再也沒有比這樣的服務更讓人感動,吃完了最後一道料理,老奶奶心滿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家裏,完成了她的人生旅程;而這樣的美食故事是屬於新陶芳獨有的,並停留在老新竹人的記憶裏,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價值。
為了向保存美味的城市致敬,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特別策畫了「老食器裝新竹」的展覽,由新陶芳餐廳提供了民國四十至六十年左右的老餐瓷,從如何欣賞老食器的美,到煮一道最最古老的鹽焗雞、吃一碗古早味的甘蔗羊肉湯、焢肉飯,在這碗古早味的美味料理裏,有我們最有人情味的祝福。瓷畫工作者陳翠萍,也是本計畫主持人透過現代瓷畫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瓷器彩繪。為了增加瓷器展的精采程度,更向新竹舊城區在地的收藏家黃國津先生商借了日治、民國等骨董瓷器。
本次展覽更有一幅由新竹在地藝術家葉巧克,同時也是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所提供的一幅油畫,最終的蛻變。一隻赤裸裸的雞,有著粉紅色的皮膚,接近出生與死亡的輪迴,旁邊有一隻蝴蝶,象徵著重生與蛻變,從毛毛蟲到蝴蝶。期待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可以扮演著轉化的動能,讓每一次的工作坊或策展都能帶給舊城的居民一段美好的過程。
新陶芳老餐瓷特藏展V.S 現代瓷藝
展出日治及民國光復初期的老瓷器,裝載百年的竹塹美味風華
文/陳翠萍
照片提供/新陶芳菜館、大同路108舊城再生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