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rong>《獨立記者在全球》</strong>:獨立記者、行動者或非虛構作家?我只是個想問問題的小孩/趙思樂</p>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文:趙思樂/《獨立記者在全球》

近日得知自己獲得了獨立中文作家筆會頒發的「林昭紀念獎」,主辦方說,要寫個得獎感言,於是就決心趁此機會寫這篇文章,順道回憶一下自己作為獨立寫作者的一點初心。

剛得知獲獎時,我心裡有點慌慌的,因為「林昭」這個名字太沈重——她是一個因言論迫害而遭槍斃的中國知識份子——說實話,我不想重複這樣的命運。

raw-image

但想想在我之前的獲獎者還有我十分敬重的艾曉明唯色等作家,心裡就安慰一些:她們儘管都面臨種種壓力,但仍在持續且卓越地工作著。

作為一個書寫中國政治打壓和社會運動的自由撰稿人,在各種場合和社交媒體上,不時會有人走到我面前,對我說一句:「你好勇敢。」每當此時,我也是慌慌地,除了微笑說句「謝謝」,也不知該如何回應。因為覺得對方說的不是我。對自己寫的東西,我會願意使用「艱難」、「重要」、「珍貴」之類的詞,但不會想到「勇敢」。

自從上大學時,我因報導南京梧桐樹保衛運動而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的運動和運動者,瞭解並書寫運動和打壓,對我而言,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地開始而後持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很少覺得自己是被某種道義推動去對抗什麼。

我去採訪、去書寫,是因為想知道發生了什麼,想知道自己身處怎樣的社會、與我一樣身處其中的人又如何自處,是因為想解答自己心裡的一個疑問:我該怎麼辦——這大概就是我的「母題」,即每個書寫者一生在圍繞和追尋的終極命題。

這裡的「我」,其實是「我們」,指的是與我同齡的、希望能生活在更平等自由的社會的、有興趣參與公共生活的年輕人。如果中國不民主化,「我們」是沒有未來和希望的。

所以每當我有機會探問中國的鎮壓和抗爭,我最想知道的是,這些民間運動的道路有沒有一條是有希望的、值得「我們」投身的?我自己瞭解後,不把運動者的故事說出來、寫出來,會形成巨大的心裡負擔,覺得自己愧對如此多的幸運和信任。寫出來,我的責任至少在心裡上可以解脫一部分,所以我寫。

我的寫作其實是自己的探索的副產品。因此「報導」或是「非虛構」,不過是我現階段梳理表達自己的探索成果的載體,就像學者研究的載體是論文一樣。對「記者」這個身份名稱,我也始終會感到隔膜,遑論「民主鬥士」之類。但姑且將這種身份和文體理解為他人定義我所必須的標籤,無可亦無不可。

事實上,探索過中國的民間運動,我也可能會繼續去探索其他的場域,比如中國青年的狀態。如果有一天覺得新聞報導難以承載自己的探索和表達,我也可能嘗試其他的現實體裁,比如近日出版的通過女性抗爭者的生命歷程梳理中國民間運動起跌的書《她們的征途》,就是我在「非虛構寫作」這種表達方式上所做的嘗試。

raw-image

但回過頭來想想,或許林昭也是這樣,她在獄中的堅持書寫,是她的習慣,是她對自己的靈魂和思考的交代與排解,只是並未因會招致危險或身在獄中而停歇——這是每一個率真之人都會想做的事——想到這點,我對自己的作品能用於對林昭的紀念感到榮幸,也感謝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給予我這項殊榮。

最後要說的是,真正值得讚賞和榮光的是中國的抗爭者們,是剛剛被判刑的江天勇,是永遠看不到我寫的他的劉曉波,是我在獄中的朋友甄江華黎学文,是在服無期徒刑的伊力哈木,是我所有的受訪者們,還有許許多多不能暴露姓名的青年行動者⋯⋯我目前的書寫大多不過是他們的美好和苦難的折射,光芒不及萬一。

但願所有的關注和榮光都能最終歸於他們,都能最終推動我們所共同追求的事業。


《獨立記者在全球》專案合作,我們在等你:請將簡單自介(或履歷),與已發布之作品(影音或文字均可)連結,同步寄至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editor@sosreader.com ,並於信件標題標註「獨立記者在全球合作記者申請」即可。履歷形式不拘,但由於專案採跨媒體合作邀請制,需一至兩週之作業期,若來信兩週後未能獲邀加入專案,恕不另行通知。


所有圖片來源:趙思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趙思樂的沙龍
445會員
39內容數
<p>我是趙思樂,是出生在1989年之後的中國女生,是撰寫中國民間抗爭與政治打壓的深度報導者、非虛構作家。我希望透過我的寫作,讀者能看見一個迷茫的中國年輕人,關心社會、關心正義、關心人。</p>
趙思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1/31
<p>每位記者總是無私地告訴你該怎麼聯絡哪位受訪者、互相分享手機裡地通訊電話號碼。在「戰場」上,子彈煙硝的驚險歷程中,我也看見記者與抗議者們總是不分你我、互相保護。</p>
Thumbnail
2018/01/31
<p>每位記者總是無私地告訴你該怎麼聯絡哪位受訪者、互相分享手機裡地通訊電話號碼。在「戰場」上,子彈煙硝的驚險歷程中,我也看見記者與抗議者們總是不分你我、互相保護。</p>
Thumbnail
2018/01/25
<p>常常會有朋友問:「你這樣去那些危險的地方都不會怕嗎?」其實,說不怕是騙人的。只是在採訪的當下,恐懼這兩個字常常會躲起來,讓你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只有在夜深人靜或是可疑的事情發生時(看到軍人或警察帶著槍向你走來等等狀況),才會再度出現。</p>
Thumbnail
2018/01/25
<p>常常會有朋友問:「你這樣去那些危險的地方都不會怕嗎?」其實,說不怕是騙人的。只是在採訪的當下,恐懼這兩個字常常會躲起來,讓你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只有在夜深人靜或是可疑的事情發生時(看到軍人或警察帶著槍向你走來等等狀況),才會再度出現。</p>
Thumbnail
2018/01/17
<p>獨立撰稿人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如果你也想要一路同行,也許得先問問自己:「你是誰?你要去哪裡?」而期望一次又一次的報導,如何能帶你走到那裡?</p>
Thumbnail
2018/01/17
<p>獨立撰稿人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如果你也想要一路同行,也許得先問問自己:「你是誰?你要去哪裡?」而期望一次又一次的報導,如何能帶你走到那裡?</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書寫是自私的。我的文章強迫閱讀者,一起面對屬於個人生命中的苦痛與徬徨,即便並非所有人都會與我經歷相同的生命階段,但我仍殘酷的選中身邊的朋友,強迫他們與我一同分擔生命中面對的虛無。
Thumbnail
我的書寫是自私的。我的文章強迫閱讀者,一起面對屬於個人生命中的苦痛與徬徨,即便並非所有人都會與我經歷相同的生命階段,但我仍殘酷的選中身邊的朋友,強迫他們與我一同分擔生命中面對的虛無。
Thumbnail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與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Thumbnail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與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Thumbnail
這是林奕含自殺後寫的文章,其實作家的自我揭露有些時候是有危險性的,有時候會是一種求救訊號,偏偏這種訊號釋放出去,你永遠不會知道會遇到哪種方式的解讀,很多時候甚至沒有惡意,但看起來就是這樣。 其實我不喜歡這個標題,但我一時間也不知道要用哪種標題比較恰當,就這樣吧!
Thumbnail
這是林奕含自殺後寫的文章,其實作家的自我揭露有些時候是有危險性的,有時候會是一種求救訊號,偏偏這種訊號釋放出去,你永遠不會知道會遇到哪種方式的解讀,很多時候甚至沒有惡意,但看起來就是這樣。 其實我不喜歡這個標題,但我一時間也不知道要用哪種標題比較恰當,就這樣吧!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跨語言世代的臺灣文學家,我想在很大層面上,他們的書寫其實是自我的「照顧與療癒」。而閱讀著,或試著要去接近這些文學家作品的我們,也就是在走在「照顧」的路程上,去聆聽、知曉那些hidden transcripts中,殖民與國家暴力的掙扎、創傷、痛苦。文學並不是遠在天邊的「什麼」。
Thumbnail
跨語言世代的臺灣文學家,我想在很大層面上,他們的書寫其實是自我的「照顧與療癒」。而閱讀著,或試著要去接近這些文學家作品的我們,也就是在走在「照顧」的路程上,去聆聽、知曉那些hidden transcripts中,殖民與國家暴力的掙扎、創傷、痛苦。文學並不是遠在天邊的「什麼」。
Thumbnail
今年一開始的時候註冊了這個帳戶,以「鄭宣」的名義寫作。原意是為了妥善分別開「林暮雪」的身份與我自己的個人事情。在二月前,因為從學業抽空的時間較多,比較能騰空時間寫不同的文章,但是始終沒有辦法成功日更千字文。歸咎於自己只懂得使用廣東話輸入法,再者自己的思考速度、專注度等都沒法與職業作者相提並論……
Thumbnail
今年一開始的時候註冊了這個帳戶,以「鄭宣」的名義寫作。原意是為了妥善分別開「林暮雪」的身份與我自己的個人事情。在二月前,因為從學業抽空的時間較多,比較能騰空時間寫不同的文章,但是始終沒有辦法成功日更千字文。歸咎於自己只懂得使用廣東話輸入法,再者自己的思考速度、專注度等都沒法與職業作者相提並論……
Thumbnail
i don’t own the picture. Photo credit to : https://bit.ly/34PnkZT 這件事情真的很巧,就巧到讓我回想起一句話: 你沒有做完的功課,總會回來找你... 就在我休學後的失神週,一部接著一部電影看,我來到了"無聲",當下確實是震撼,特別是那
Thumbnail
i don’t own the picture. Photo credit to : https://bit.ly/34PnkZT 這件事情真的很巧,就巧到讓我回想起一句話: 你沒有做完的功課,總會回來找你... 就在我休學後的失神週,一部接著一部電影看,我來到了"無聲",當下確實是震撼,特別是那
Thumbnail
這是一篇讓我當上了一個無人問津的出版作者後的感受。 寫作人,就是一種擅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人。而所謂的「擅用」,亦需要讀者與作者互相配合,在客觀標準下找到各自的... ...
Thumbnail
這是一篇讓我當上了一個無人問津的出版作者後的感受。 寫作人,就是一種擅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人。而所謂的「擅用」,亦需要讀者與作者互相配合,在客觀標準下找到各自的...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