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獨立記者在全球》:戰地記者心中的恐懼/楊智強</p>

<p>《獨立記者在全球》:戰地記者心中的恐懼/楊智強</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楊智強/獨立記者在全球

「你是誰?是哪國人?你住哪間飯店?你不知道這裡不能採訪嗎?」一位表情嚴肅的緬甸中年大叔,身穿漿燙筆挺的襯衫,手指著我,問題不斷連珠砲從口中而出。當下我心裡想:「完了,完了,這次真的要被抓了。」

去年在緬甸若開邦首府實兌,緬甸軍方對羅興亞人屠殺開始的前期,緬甸政府還沒有全面禁止記者進入當地。我找了當地嚮導偷偷帶我潛入採訪,也因為自己長時間在外採訪流浪,皮膚顏色已經曬得跟當地人沒兩樣;再加上一撇小鬍子,讓我進入管制嚴格的難民營如入無人之境,一次都沒有被攔下檢查(編按:本文作者楊智強於緬甸實兌完成之部分文字/攝影報導,可參考《報導者》〈走往遭滅絕的路上──羅興亞悲歌再起〉)。

raw-image

但就在要離開實兌的當天,我跑到遭政府強迫關閉的清真寺前做了新聞播報(News Stand)。沒想到的是,剛做完,一位貌似特工人員的緬甸大叔,相當不友善的前來詢問我的身份:「你是泰國人嗎?來來來,你剛剛在鏡頭面前說了些什麼?」

我按耐住心裡的慌張,開始扯謊:「不是,不是,我是台灣人,我是在做旅遊節目的。因為這間清真寺看起來很有歷史,所以想要介紹一下而已。」

這位大叔當然沒有直接買我的帳,繼續對我盤問了近 15 分鐘,並且威脅已經知道我的飯店位置,要我不要輕舉妄動,最後才讓我離開。

而我一離開現場,隨即飛奔回旅館、背上行李,頭也不回的向機場出發。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實兌機場候機,只要看到有軍警走動就感到坐立不安。最後,心中大石在飛機起飛後,才真的放了下來。

戰地記者,需學習與「適當的恐懼」相處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的報告指出,2016年,全世界有74名記者遭到殺害。同一年有52名記者遭到狹持為人質,有348名記者遭到政府監禁,並有1位記者失蹤。而這些事件最常發生的地點,不外乎就是戰事不斷的中東,或是一些以迫害國內新聞自由聞名的非洲及東南亞國家。

在緬甸之後,我跟著一個NGO前往非洲的蘇丹南蘇丹這兩個政府惡名遠播的國家,採訪內戰的狀況。而在那裡,我又再度面對了記者心中最大的恐懼。

「各位,我剛剛收到消息。我們的捷克朋友彼得被蘇丹政府以間諜罪判了24年徒刑。」在聽到採訪團的夥伴向大家告知這個消息之後,在當下,我感覺自己的心臟應該停止了一秒鐘,憤怒、驚訝跟恐懼排山倒海而來。但是,恐懼應該佔了絕大多數。

這位記者彼得之前在戰區所做的事情,跟我在蘇丹所做的事情一模一樣:跟著嚮導進入叛軍領地,將政府軍日以繼夜轟炸平民百姓的實況紀錄後,帶出來。這其實也表示,對於蘇丹政府來說,我應該也是一個「潛在的間諜」,只是沒有被抓到罷了。

raw-image

常常會有朋友問:「你這樣去那些危險的地方都不會怕嗎?」其實,說不怕是騙人的。只是在採訪的當下,恐懼這兩個字常常會躲起來,讓你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只有在夜深人靜或是可疑的事情發生時(看到軍人或警察帶著槍向你走來等等狀況),才會再度出現。

我想,戰地記者,必須學習隨時與「適當的恐懼」共處:恐懼太多,它會佔據全部的思緒,讓你無法正常思考;但若是恐懼感覺完全消失,你的警覺性也會相對的降低,而身處衝突地區,任何一分一秒都有可能遭遇意外。

總是提醒自己要常常保持警覺,讓恐懼陪伴著我、幫助我提高警戒。但同時也不能因為過度害怕而失去理性,讓自己無法完成工作。

什麼是「勇氣」?

總是會有人問:「那這麼危險,為什麼還要去呢?」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使命感、成就感、正義感,或甚至只是覺得這個工作可以到處旅遊、很刺激有趣,答案有千百種。

「因為生存在危險之中,才會有活著的感覺;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電影特效罷了。」(Putting your life in danger is actual living - the rest is television.)李察吉爾2007年在電影《反恐腥聞》(The Hunting Party)中的台詞,也解釋了部分戰地記者不為人知的深層渴望。

但當然,在新聞現場與難民或受害者一起生活,他們對記者到現場將故事帶出去的期望,還有肯打開心房,訴說自己不幸遭遇的無私,更是讓多數記者持續待在戰場上的原因之一。

「我剛開始只是覺得當戰地記者很帥,但當我一直回到那裡,跟那邊的人成為朋友,我就很習慣地會一直回去了。」一位韓國戰地攝影師曾經這樣跟我說。

面對任何挑戰都需要勇氣的輔助:無論是準備要開始自己的Gap year、打工度假、出國工作、轉換跑道,或是成為一位戰地記者,都要有一定的勇氣。但是,隨著自己開始深入戰地進行採訪之後,我更加明白一件事情:

勇氣不應該是等一切都準備好後才上戰場,而應該是要在戰場上,找尋勇氣。

作品連結:


《獨立記者在全球》專案合作,我們在等你:請將簡單自介(或履歷),與已發布之作品(影音或文字均可)連結,同步寄至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editor@sosreader.com ,並於信件標題標註「獨立記者在全球合作記者申請」即可。履歷形式不拘,但由於專案採跨媒體合作邀請制,需一至兩週之作業期,若來信兩週後未能獲邀加入專案,恕不另行通知。
raw-image

原文於2017/03刊載於換日線)

所有圖片來源:楊智強提供

編輯:熊編

avatar-img
楊智強的沙龍
116會員
36內容數
<p>台灣對韓國的了解普遍不外乎就是三星、LG、少女時代還有各式各樣的韓劇,又或者是很直觀的認為韓國人不斷刻意打壓台灣,商業上不斷排擠台灣產業,對台灣人不懷好意等。但若仔細想一想,一個離我們這麼近的國家,但我們的了解卻只有非常片面的印象,再加上媒體的刻意操縱,台灣人很容易就會陷入「韓國都能,台灣應該也要能」的框架裡。</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楊智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每位記者總是無私地告訴你該怎麼聯絡哪位受訪者、互相分享手機裡地通訊電話號碼。在「戰場」上,子彈煙硝的驚險歷程中,我也看見記者與抗議者們總是不分你我、互相保護。</p>
<p>獨立撰稿人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如果你也想要一路同行,也許得先問問自己:「你是誰?你要去哪裡?」而期望一次又一次的報導,如何能帶你走到那裡?</p>
<p>在這個新平台寫作,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回到開頭提過的葡萄牙人佩索亞,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之前,他還寫了這一句:「生活全看我們如何把它造就。」</p>
<p>每位記者總是無私地告訴你該怎麼聯絡哪位受訪者、互相分享手機裡地通訊電話號碼。在「戰場」上,子彈煙硝的驚險歷程中,我也看見記者與抗議者們總是不分你我、互相保護。</p>
<p>獨立撰稿人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如果你也想要一路同行,也許得先問問自己:「你是誰?你要去哪裡?」而期望一次又一次的報導,如何能帶你走到那裡?</p>
<p>在這個新平台寫作,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回到開頭提過的葡萄牙人佩索亞,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之前,他還寫了這一句:「生活全看我們如何把它造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