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分享】林達陽X陳義芝: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大綱:

  • 對談者簡介
  • 我與文學的初見
  • 人生的抉擇
  • 不動搖的內心
  • 面對人群與寫作之間的平衡
  • 相關問答

對談者簡介

他的個人網站:https://poemlin.mystrikingly.com/

  • 陳義芝,筆名有陳辛陳棄疾異植,目前為台灣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家。曾經擔任中學教師、聯合報副刊主編、台師大國文教授…等。主要的作品有《晚來天隨筆》(散文)、《無盡之歌》(新詩)、《傾心:人生七卷詩》(文學評論)…等。

我與文學的初見

在那個年代,講者陳羲芝老師的家境並不是很好,中學時期的他,在每晚的晚自習(7~9點),拿出文學雜誌觀看,看著看著,開始嘗試寫作短文,投稿到相關期刊。直到17歲那年,由於學校每天早上都會有廣播,而講者對於廣播者的愛慕與眷戀非常深厚,將這些心情寫成短文,投稿到報紙上,雖然最終沒有追到對方,不過這是他文學啟蒙的開始。

人生的抉擇

當時中學畢業的他,選擇了師專繼續就讀,他思考著我要去哪當小學老師?台北嗎?但是他又喜歡寫作,每天待在校刊社看文學、寫文章。

某天,大學老師跟他說:「你不要搞這些有的沒的,很浪費時間。」此後,他想了想他的人生,我到底要做什麼?爾後,他去考了高普考,但是做了幾天,覺得那裡的環境氛圍不是很適合,因而辭去公務人員的職位,轉而往中小學教師發展。他說了一句話:「人生的選擇要給自己一條退路。

過了好幾年,他的好友詩人-瘂弦找他去報社工作。但是,報社的工作只有兩萬,而擔任教職的工作薪水高,而且還會有其他的費用可以補貼。他不禁開始想著「我要用我的價值去報社,還是為了金錢而待在學校繼續擔任教師呢?」隨後,他也進入報社與亞弦一同工作。

直到2000多年左右,多家報社(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等等)的崛起,使得對文壇的影響深遠。之後,他去高雄師範大學念了國文研究所,並且從助理教授做起,再當上副教授與教授等職位。

他說道:「人生不要太狹隘地在一條道路上,多摸索與探索別的事情,你怎麼知道會沒有用呢!去了,才會有新的可能。

不動搖的內心

進入了21世紀,Blog、Facebook與instagram相繼的出現,但是陳義芝老師並未從使用過。他自己說,自己是農業時代的人,認為寫作都是必須用心、用腦一字一字地寫出來,強調手寫的重要,所以一直到現在很多作品都會先手寫個初稿後,再用電腦打字。他也有line,但是不常用,他認為其實不用這些社群媒體,很清淨又乾淨,畢竟身為一個文學創作者,不能太亢奮。寫作就是一個「感心」的事情,不能有過多雜七雜八的情緒。

知名作家沈從文也說過:「情就是詩」,情是任何創作或是書寫者必備的東西,尤其是寂寞,寂寞才會伴隨著滄桑感。最後,他也說到他不使用這些社群媒體是從以前到現在不改變的決心,雖然可能會錯失許多事物,但是這世上「有得必有失麻」。

面對人群與寫作之間的平衡

我們知道寫作需要寂寞的空間,但是在陳義芝老師的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教職與報社間是很難迴避人群的,他是怎麼在這兩者間達到平衡的呢?

其實這是沒有答案的,並非得一定要非常乾淨與安靜,人生其實就是在這人性雜質當中去去除與過濾,沒有外在的故事與經歷要怎麼去寫詩?所以參與事務、參與社會的人生對於自身寫作也是有一大幫助的。人生有太多太多干擾與羈絆,這是很正常的事,要有激盪、要有收斂,才能讓人生更加完整。

相關問答

Q:文學是什麼...?到底有沒有用呢?

文學其實是「文化的具體標誌」,他不是拿來解決社會上的問題。而是不管在哪個時候,都是一種自我療癒。

Q:在寫作時,有時候文字好像沒辦法精準地寫道我們的內心,要怎麼去面對?

這永遠都是挑戰,寫作難免會遇到力有未逮的時候,有時候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像是疑問句、感嘆句等等,然後多閱讀!

補充資料

1.2022年新作品:夢幻書

【自由副刊】 陳義芝/夢幻書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474493

遇見一首詩:陳義芝 / 夢幻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G64OWs8dg

2.【遇見一首詩】特別節目:專訪陳義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3UN1ZwTgA

3.文學的漫漫長路──從發表、出版到編選-陳義芝x簡媜x吳鈞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6Utg8-9Zg


再次感謝「擦亮花火 / 文學計畫」所舉辦的對談活動,更多活動資訊可以點選他們的粉絲專業查看唷。

IG:https://www.instagram.com/wesouth2020/

FB:https://www.facebook.com/Kaohsiung1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袋鼠Kangaroo's Blog
38會員
96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袋鼠Kangaroo's Blog的其他內容
2023/12/31
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Thumbnail
2023/12/31
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Thumbnail
2023/12/18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Thumbnail
2023/12/18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Thumbnail
2023/12/15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
Thumbnail
2023/12/15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與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Thumbnail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與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Tshiah-sng─記黃之鋒絕食行動〉/杜信龍 ●〈講台語 tng tio̍h時〉/Bí-jîn-hî ●〈卦山情〉/李淑貞 ●〈秋〉/蔡澤民 ●〈Lim咖啡ê心情〉/Tshuà Gio̍k-hi ●〈一種簡單ê話〉/林益彰 台文青年囡仔詩 台灣人寫真 心內話 ●〈人生〉/曾煥灶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Tshiah-sng─記黃之鋒絕食行動〉/杜信龍 ●〈講台語 tng tio̍h時〉/Bí-jîn-hî ●〈卦山情〉/李淑貞 ●〈秋〉/蔡澤民 ●〈Lim咖啡ê心情〉/Tshuà Gio̍k-hi ●〈一種簡單ê話〉/林益彰 台文青年囡仔詩 台灣人寫真 心內話 ●〈人生〉/曾煥灶
Thumbnail
採訪陳瀅州、羅詩雲。走上文學研究,像背反之影,懷著老派的浪漫,放慢了腳步鑽研文本的一字一句,如負載千鈞,為了一夕微光。這條路走得曲折,理由卻很單純。
Thumbnail
採訪陳瀅州、羅詩雲。走上文學研究,像背反之影,懷著老派的浪漫,放慢了腳步鑽研文本的一字一句,如負載千鈞,為了一夕微光。這條路走得曲折,理由卻很單純。
Thumbnail
「有時候採訪,對方會在你心裡面劃下『刻痕』,那個刻痕我覺得會跟一輩子……我不會說是傷痕,我會說是充滿刻痕,而那些刻痕我相信會在某些時間點發揮作用。」
Thumbnail
「有時候採訪,對方會在你心裡面劃下『刻痕』,那個刻痕我覺得會跟一輩子……我不會說是傷痕,我會說是充滿刻痕,而那些刻痕我相信會在某些時間點發揮作用。」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2月17日,年假剛結束的週日午後,我應臺灣戲曲中心之邀,與著名劇作家施如芳在臺北市「臺灣新文化運動館」有一場對談,促成這場對談的因緣是我曾從事林獻堂研究,而施如芳最近剛完成以林獻堂晚年留日不歸為主軸的戲劇《當迷霧漸散》,並將在3月底正式推出公演。1週後,2月23日我在南海路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參加
Thumbnail
2月17日,年假剛結束的週日午後,我應臺灣戲曲中心之邀,與著名劇作家施如芳在臺北市「臺灣新文化運動館」有一場對談,促成這場對談的因緣是我曾從事林獻堂研究,而施如芳最近剛完成以林獻堂晚年留日不歸為主軸的戲劇《當迷霧漸散》,並將在3月底正式推出公演。1週後,2月23日我在南海路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參加
Thumbnail
在寫這篇文章之時,我把標題命為「終日在結冰的湖面上行走」,我的意思並非著落於讀詩之上,而是組織讀詩會、教詩,或是經營詩.聲.字粉專。過程就不再詳談,總而言之,我感覺自己仍然是收穫豐盈的。
Thumbnail
在寫這篇文章之時,我把標題命為「終日在結冰的湖面上行走」,我的意思並非著落於讀詩之上,而是組織讀詩會、教詩,或是經營詩.聲.字粉專。過程就不再詳談,總而言之,我感覺自己仍然是收穫豐盈的。
Thumbnail
半個世紀的翻譯人生-林添貴分享會 週末夜晚,在淡水河畔聽林添貴老師講故事。一向喜歡聽有閱歷的人說故事,他們的人生精彩,猶勝小說。
Thumbnail
半個世紀的翻譯人生-林添貴分享會 週末夜晚,在淡水河畔聽林添貴老師講故事。一向喜歡聽有閱歷的人說故事,他們的人生精彩,猶勝小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