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考古題】07:情緒勒索魔法師?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身為一個非常討厭被使喚的人,生小孩以後卻老是被使喚,彷彿前半生的避免都是為了此時的揮霍。這一週我太太在密集工作,我也密集地被小孩使喚,心情一直不太舒坦,昨晚終於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

小孩在房間裡看影片,對著門外大喊:「爸爸幫我拿水來!」當下我先是出口拒絕,他立刻鼓起腮幫子做出生氣狀。這大概是跟蠟筆小新學的,交友不慎啊。此時我稍微有點心軟,但腦海裡立刻浮現「這時不答應他是對的,否則他以後總是這樣『情緒勒索』我怎麼辦」。

家是小孩的魔法世界

溫尼考特 (Winnicott)說,人在懵懂無知的幼兒時期,只要咿咿啊啊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嬰孩並不知道,這是因為(至少)有一個焦慮緊張的照顧者像馬屁精般積極揣摩上意,還以為自己天生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溫尼考特老伯伯認為這就是魔法的起源。這麼想來,「爸幫我拿水!」可不就是隔空移物的咒語。

raw-image

我想起五年前曾寫過這樣一篇記錄。

今天阿果(1y9m)把一個膠台的膠帶弄得亂七八糟,我邀請他手伸出來讓我用膠帶綁起來,在半推半就之下,他的雙手被膠帶捆住了。他試了一下掙脫不開,用行動示意我幫忙,我不鳥他,他馬上跑到膠台旁邊,大概是「解鈴還需繫鈴人」的意思。他東摸西摸了一會兒還是打不開被捆住的手,臉色有點不爽了,再度示意我幫忙,我趕緊把膠帶剪斷。然後我們又玩了兩次綁起來跟解開的遊戲。

阿果一直以來都很習慣於自己解決問題,包括爬上爬下、拿高處的東西之類的,在被他要求幫他解決的時候,我們時常拒絕他,他也很習慣被拒絕,除非特殊情況讓他老大心情不爽(像是今天被我們刻意捉弄),否則都是二話不說馬上轉頭找方法去試,試失敗了就回頭再找我們,被拒絕了就再試,或者就乾脆放棄了,改天再來挑戰。(2012.4.2)

當小孩稍微長大了些,將會開始在人生中漫長的探索,隨著經驗拓展,他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會魔法,當初那些基本需求的滿足已經是父母能力的極限,而他的需求與興趣漸多漸廣,即使在職場裡最擅長拍馬屁以求高升的父母也無力滿足。

那些「心想事成」的日子已經不再,他終於得要依靠自己來完成那些實驗與嘗試。

他不會耽溺在失去魔法的惆悵裡太久,很快就會被那些帶給他驚奇的新鮮事物奪去注意力,進而發現它們是值得腳踏實地去經驗的。像是吃飯,這樣吃那樣吃,吃得到處都是、把食物往遠處丟看能丟多遠、捏捏看各種食物的觸感,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身體力行的行動,而且也不是「魔法(父母的幫助)」得以代勞的。

由於世界是那麼豐富好玩,那些已經熟悉而顯得不值得再投入時間的事物,最好的解決方式便是交給「魔法」去處理了。說起來,洗衣機、掃地機器人之類的工具,和魔法真是相似的事情,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拿去投入我們更想做的事。也許人們對便利的渴求,也是來自嬰兒時期對魔法的想像吧。

小孩在家裡,是一個掌握了魔法的奧秘、也知道魔法的極限的狡猾術士;他也許會施展魔法叫父母幫他倒水來,卻也清楚知道魔法絕不可能讓不耐煩的爸爸冷靜下來——而且在這種時候,露出一丁點施展魔法想要叫老爸工作的意圖,都是十分危險且不智的。

人怎麼會長成那樣呢?

要成為小孩的「魔法泉源」,對我來說,除了青春在幫小孩把屎把尿倒茶端水之間消磨殆盡的不甘願之外,唯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小孩會不會因此成為一個「缺乏行為能力」的成人。

仔細想來,人要是長成那樣,也許不是「在家裡有魔法」的緣故。在這些年的教育現場裡,我曾見過很少數極端「缺乏行為能力」的孩子,都來自被「過度保護」的家庭文化裡:

有一個小五的孩子,他在吃飯的時候沒辦法不散落得滿桌都是。問起他的生活經驗,才知道因為某些原因,親人不方便時常帶他出門玩耍,獨生子的他從小總是待在房間裡,連食物都被送進房間,而且為了要節省清潔桌面的時間,大人甚至會在他想要看電視晚點再吃的時候,直接餵他吃飯。我們發現他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從另一面看來,其實也是被廣泛地限制探索世界的可能。

其實「過度保護」這個說法也有點搞錯了方向,這些孩子面臨的其實不是「保護」,而是以「保護」為名的「限制」。為了不把桌面弄髒,於是不能自己吃飯;為了不把身體弄髒,於是不能翻滾跑跳;為了不把東西弄壞,所以不能東奔西跑;為了不把自己弄傷,所以不能使用各種工具;為了健康,所以規定一定要在什麼時候吃什麼吃多少。

raw-image

這樣的孩子不自己吃飯,可能並不是想要把時間跟精力省下來,好去投入其他更有意思的事,而是不知道要怎麼自己吃飯。這種孩子和選擇使用魔法的孩子不同,他們並不是為了便利而要求大人做事,而是真的不會做事,也無能選擇。

我想扁沙發上那個煩人的術士

對小孩來說,家就是他的魔法世界啊,說起來有什麼不好的呢?走出了這個家門,孩子還是得要腳踏實地的冒險。就像有些娘家也是某些女人的魔法世界一樣,離開了娘家,衣服跟碗盤都不會自己洗好各就各位。(咦?男人跑哪去了?)

可是一直被使喚還是非常不爽啊!非常不爽!有時還會想起「小孩有情緒我就幫小孩做事,要是小孩學會情緒勒索我怎麼辦?」這種理由。

但下一秒我就清醒了,我知道這是我已經「不想要幫他做事」之後,才找到的藉口——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裡提到的,那種「直覺已經決定了,理性才為直覺服務」所找的理由——好讓我有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自私的原因,可以這樣拒絕我的兒子。

時常我們學著說那些冠冕堂皇的論調只是為了辯解,讓自己相信自己仍是個夠好的人。在這種時候,我試著保持清明,試著記得兒子想要透過施展「魔法」來便利自己,是一種自然、正當並且甚至有助於他往前探索世界的重要動機——比起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要有幫助多了,實在不必為了這樣的傾向而動怒。

另一方面,我也試著提醒自己,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爸爸,並不是我兒子的魔法泉源,用不著實現小孩的每一個咒語,拒絕他讓他自己去倒個水、拿個衣服、牽個腳踏車、洗個碗、摺個衣服、煮個飯,花費這些時間去照顧他自己的需求,並不會讓他的前途就此黯淡無光。

而且,我會盡可能記得我是怎麼樣愛他,於是在他因為魔法落空而感到低落時,我會願意停下手邊的事情,關照他的情緒與心情。我想盡可能讓他知道這個家(人)即使不是他全能魔法的應許之地、不能滿足他所有願望,卻十分願意在他受到挫折低落的時候,陪他一起度過。

盡可能啦,盡可能,十次看能不能做到兩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初來原鄉的志工用魔術與天真孩童相遇,面對孩子們的真誠,終於能卸下塵世間處處設置的防備。 如此純真的孩子,哪怕是一點委屈也不願讓他們承受。來不及送出的安慰,隨著孩子的歡笑聲遠去,遺憾也漸漸落了下來。
Thumbnail
初來原鄉的志工用魔術與天真孩童相遇,面對孩子們的真誠,終於能卸下塵世間處處設置的防備。 如此純真的孩子,哪怕是一點委屈也不願讓他們承受。來不及送出的安慰,隨著孩子的歡笑聲遠去,遺憾也漸漸落了下來。
Thumbnail
「有時候你會很羨慕那些人,那些總是一帆風順又過度順遂的人,但到了後來,你卻會突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沒什麼好的,接著你會慢慢發現,你會感謝你自己現在擁有的生活。你的生活帶給了你劇烈的痛苦,卻也帶給你極大的喜悅。你的生活讓你活得更豐富、更能夠堅強。」
Thumbnail
「有時候你會很羨慕那些人,那些總是一帆風順又過度順遂的人,但到了後來,你卻會突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沒什麼好的,接著你會慢慢發現,你會感謝你自己現在擁有的生活。你的生活帶給了你劇烈的痛苦,卻也帶給你極大的喜悅。你的生活讓你活得更豐富、更能夠堅強。」
Thumbnail
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循環,你們會在這裡體會到自己是如何真真實實的存在。你可以去掌握自己的人生,去改變自己,你也可以去改寫過去,你也可以回到過去成為自己一直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Thumbnail
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循環,你們會在這裡體會到自己是如何真真實實的存在。你可以去掌握自己的人生,去改變自己,你也可以去改寫過去,你也可以回到過去成為自己一直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Thumbnail
  「魔法師」。   在現代社會,這真是一個令人羞於啟齒的字眼。   明明與「魔術師」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後者更是名正言順地在弄虛作假——然而,當你拿這兩個名稱去隨便訪問路人的時候,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回答魔術師是一個正當職業,而前者嘛……他們大概只會拍拍你的肩膀,用惋惜的目光看著你,心裡大概還會吐
Thumbnail
  「魔法師」。   在現代社會,這真是一個令人羞於啟齒的字眼。   明明與「魔術師」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後者更是名正言順地在弄虛作假——然而,當你拿這兩個名稱去隨便訪問路人的時候,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回答魔術師是一個正當職業,而前者嘛……他們大概只會拍拍你的肩膀,用惋惜的目光看著你,心裡大概還會吐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孩子上幼兒園不久後,有一段時間變得十分黏人,只要視線中沒看見我就會哭鬧討抱,不但指定要我抱,且一抱還要抱很久,才能停止哭鬧。本以為是剛上學還在適應環境,在校時間太久沒看見媽媽了。一段時間後,狀況沒好轉,變得越來越黏人。連每次剛接回家,想幫他換衣服,都要哭鬧討抱一陣子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孩子上幼兒園不久後,有一段時間變得十分黏人,只要視線中沒看見我就會哭鬧討抱,不但指定要我抱,且一抱還要抱很久,才能停止哭鬧。本以為是剛上學還在適應環境,在校時間太久沒看見媽媽了。一段時間後,狀況沒好轉,變得越來越黏人。連每次剛接回家,想幫他換衣服,都要哭鬧討抱一陣子
Thumbnail
你相信魔法嗎?🦋你是不想長大的大人?還是失去童心的小孩呢?
Thumbnail
你相信魔法嗎?🦋你是不想長大的大人?還是失去童心的小孩呢?
Thumbnail
--家教-- 妖精觀察他好一陣子了。 這孩子很乖,不大吵鬧,每次媽媽帶他去圖書館,他都能安靜的看書,其他小孩總是跑來跑去。但也很活潑,每次在公園總是玩得很瘋,而且還頗有領袖風範的,會帶領其他小孩一起遊戲。 他也很有禮貌,每次看見鄰居的長輩,總是會跟他媽媽一起點頭打招呼,但也不是做作樣子而已,還會貼
Thumbnail
--家教-- 妖精觀察他好一陣子了。 這孩子很乖,不大吵鬧,每次媽媽帶他去圖書館,他都能安靜的看書,其他小孩總是跑來跑去。但也很活潑,每次在公園總是玩得很瘋,而且還頗有領袖風範的,會帶領其他小孩一起遊戲。 他也很有禮貌,每次看見鄰居的長輩,總是會跟他媽媽一起點頭打招呼,但也不是做作樣子而已,還會貼
Thumbnail
溫尼考特 (Winnicott)說,人在懵懂無知的幼兒時期,只要咿咿啊啊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嬰孩並不知道,這是因為(至少)有一個焦慮緊張的照顧者像馬屁精般積極揣摩上意,還以為自己天生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溫尼考特老伯伯認為這就是魔法的起源。這麼想來,「爸幫我拿水!」可不就是隔空移物的咒語。
Thumbnail
溫尼考特 (Winnicott)說,人在懵懂無知的幼兒時期,只要咿咿啊啊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嬰孩並不知道,這是因為(至少)有一個焦慮緊張的照顧者像馬屁精般積極揣摩上意,還以為自己天生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溫尼考特老伯伯認為這就是魔法的起源。這麼想來,「爸幫我拿水!」可不就是隔空移物的咒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