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排擠人,但我也想當個好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raw-image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背景

首先,這群孩子是整個騎士團的次群體,包括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六位男孩。在這六位孩子裡,有五位是在學校遭遇了(至少主觀上)不正當的對待,而離開學校尋求其他教育途徑;其中有部分就是曾經被排擠的對象。

除了孩子的個人經歷之外,孩子的個性也有關係。這一群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在人際互動上時常遭遇挫折。他們缺乏社交技巧,也不知道在什麼場合什麼樣的表現會被拒絕或接納。

但孩子們的個人特質並不是他們在這裡被排擠的關鍵因素,證據是團體裡被排擠的個體還在流動,坐在被排擠的「位置」上的人,還在一直變換。時常當我們意識到時,被排擠的對象就已經換人了。整個權力結構還沒穩固下來,最低層的、被排擠的對象還在「輪流」,孩子們都在努力「靠大邊」,好讓自己不致成為被排擠的人。

這些排擠的情況也大多不是在有教育者的現場發生,而是在孩子們去彼此家裡留宿時發生,所以教育者不常看到「位置」變換的時刻,也就難以累積足夠的觀察,去捕捉關鍵的原因。

但根據過去的經驗,這種集體排擠他人的最初時刻,時常並不真的有什麼有道理的關鍵因素。比方說我在〈霸凌的起源與應對:我在兒童團體的觀察〉這篇文章裡提過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裡,被排擠的人一開始只是在一場教室裡的對抗遊戲中喊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毛澤東萬歲」,幾十分鐘過去,他就成了整個營隊追殺的對象。

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裡說到,當我們下一個決定時,通常一開始沒有什麼有道理的根據,而只是一個不清不楚的「感覺」、「情緒」或「直覺」。在這種時候,一個「講道理」的大人去追問「為什麼你不跟他玩」、「為什麼你不讓他去你家」的時候,孩子們就得要為這些不清不楚的感覺情緒或直覺講出一個道理來。

這一次,我們家的孩子們說的理由是「他很臭」、「他對我很壞」、「他都發出怪聲音」。假如大人認真反駁這些理由,像是「會嗎?我沒有聞到他很臭啊」這樣,小孩就會絞盡腦汁去思考一個更堅定的理由,好讓他的決定「更有道理」。

我建議協力的教育者跟媽媽們不要再去追問理由,也不要再反駁孩子的理由跟決定,以免小孩排擠人排擠得越來越有道理、越來越理直氣壯。

取而代之的方法,是從瞭解孩子們是否瞭解自己開始。

在面對孩子們的困境時,我有一個大致上的SOP:

  1. 首先,我會花很長的時間觀察,直到我覺得我大致上瞭解孩子的外在困境與內在狀態
  2. 其次,我會去找孩子談話,試著回饋給他我看到的狀況,
  3. 詢問孩子對我的觀察有什麼想法
  4. 假若孩子同意我的觀察,我會進一步確認孩子原先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假若孩子不同意我的觀察,我會繼續觀察,尋找新的理解
  5. 假如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狀況,我會詢問孩子,是否有改變的意願
  6. 假若孩子有改變的意願,我會詢問孩子,是否需要我的幫助
  7. 假若孩子需要我的幫助,我會跟他一起擬訂行動計畫

我跟同事分別和孩子們面談,我們發現,每個孩子都知道他們正在排擠人或被排擠,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對這個局勢的影響。被排擠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被排擠;排擠人的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讓人被排擠。簡單說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對群體造成了什麼影響。

raw-image

除了少數一兩位外在或內在困境極大的孩子,大多數孩子都能進入到上述SOP的第7步驟。然而,被排擠的人固然有些連我都覺得活該被討厭的行為,但他們的心理能量光是要在被排擠的狀況下保持健康,就已經用得差不多了,並不是立刻可以做點什麼大改變的對象。

而那些身處權力階層中間位置的孩子,確實也想要做點什麼,或者也不想要讓被排擠的人痛苦,但他們多少也忙著讓自己不要掉下去變成被排擠的人。這些孩子會是好的行動者,但假若我們能夠爭取到某個關鍵人物,那事情可能就會簡單得多。這個人,就是團體裡的老大,最有權力的那個孩子。

終極對策:從有權力者開始

掌握權力的方法有很多,像是肢體能力、因為年紀而來的閱歷、言說能力、長相、家裡願意/能夠給予的物質支持。有權力的孩子比較不會掉下去,講話大聲,選擇較多。這群孩子現在的老大,是D。

D過去也是脆弱敏感(覺得自己)被排擠的,在他剛加入團體的時候,我幫了他不少忙,協助他跟其他孩子建立連結,也協助他逐漸建立自信。所以我們雖然不見得是過命的交情,也算是一起走過風雨的伙伴。

我找他到廣場上談話,我簡單說了一下最近集體排擠的事情,根據SOP逐步確認他的狀況。

我說:「欸換你老大了啦,你要不要幫點忙?」他說:「哪有,老大是OO。」

OO是過去宰制D的大孩子,D跟OO在同一個團體時,總是在他的陰影之下難以伸展。但這個團體從一開始就沒有OO,而D也不是過去那個缺乏能力與自信的吳下阿蒙。

「OO現在不在你們的團體裡啦。現在在這些小孩裡,你就是老大了。」

他的神色突然慎重起來,在我看來,他終於正確理解到這件事。

我接著說:「你現在是這個團體裡最有力量的人,你假如把這個力量用在排擠人,那個人就會很慘。但你也可以拿這個力量去救人。」

「怎麼救?」

「比方說,假如有人不跟某個人玩,你就去跟他玩。你是最有力量的人,大家都想跟你玩,你假如去跟那個被排擠的人玩,大家就會因為想要跟你玩,就接受那個人一起玩。」

D接受了我的委託。過了幾天,負責那個團體的教育者告訴我,D真的去執行我的委託了。

當一個被排擠的孩子又做了某件會被大家討厭的行為時,他跑去找那個孩子,試著向他解釋那個行為為什麼會被討厭。但被排擠的孩子似乎聽不懂的樣子。

雖然D的作法恐怕不太有效,但既然最有力量的D願意用行動來面對排擠的情況,我樂觀地認為,排擠人的情況應該就會逐漸消解。

但情況沒有變好,在接下來的一週裡,還是持續發生排擠事件。

我跟同事們覺得十分奇怪,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最有權力的D都選了這一邊,局勢還是沒有改變?突然間,有個同事有了新的觀察跟猜想:「該不會D是排擠的發動者吧?」

複雜的D

raw-image

我們本來以為,由於被排擠對象並不是固定的,所以源頭也是隨機發生的。而且D一直是個對年紀更小的孩子十分寬容的孩子,加上最近他已經長成相對有自信的樣子。

但當我們根據這個新的推論開始拼湊資訊,就察覺到了一些本來不覺得有關的現象。

像是D最近對於侵犯他界線的白目行為,會用非常陽剛的方式反擊。像是有人開他一個白目的玩笑,他會非常兇地嗆回去;如果有人對他動手動腳,他也會毫不客氣地打回去。這是他新發展出來的行為模式,在想到這裡之前,我們還沒有正確地認知到這個新行為模式對他的影響。

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猜想,會不會本來捲縮著的D,終於好不容易舒展開來、試著把自己新長的力量向外安放的時候,一不小心就「順便」排擠了那些孩子呢?

帶著這個猜想,我找了個機會直接問D:「欸,我說啊,該不會其實你才是那個發動排擠的人吧你?」

D竟然不好意思地笑出來:「有時候就是會不小心啊。」

看樣子這傢伙知道啊啊啊啊!!!
什麼時候知道的?

他一邊接受我的委託,試著幫忙讓那些孩子可以不繼續被排擠,一邊卻又是那個發動排擠效應的人。

我根本請鬼拿藥單啊啊啊!

「.......欸欸你有聽過請鬼拿藥單嗎?」

我跟他解釋完請鬼拿藥單之後,再次討論了我們目前面臨的困境。D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想是從我提醒他是團體裡最有力量的人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其實是那個發動排擠的人。

我再次確認他要幫忙的意向,他是真的想要讓那些被排擠的人不要那麼痛苦,但他也知道,自己有時會「不小心」去發動排擠他們的行動。

一個「我現在選擇當好人」的概念。

微妙的H

另一個微妙的人,是H。

H聽到我跟D在談這件事,也跑來聽,說到一半他笑著說:「不是每次都是他發起的啊。」

「不然還有誰發起?」其實這是個蠢問題,你都這麼問了,我也知道是誰了。

「有時候是我啊(燦爛笑)。」好喔。

H家是孩子們主要留宿的家庭,雖然不及D,H也因此而掌握了極大的權力。我上次聽教育者轉述,當其中一個被排擠的人要求去H家住時,H非常殘酷地說:「我死也不要讓你來我家。」

既然他自己冒出頭來,氣氛這麼好,我也樂得趁機說教:「欸你拒絕就拒絕,不要說『我死也不要讓你來我家』啦,很讓人傷心欸。」

H歪著頭:「有嗎?」

D接著說:「不是啊,那是他口頭禪啦,他打電動也會說我死也不要開門,喝水的時候會說我死也不要喝水。」

H又燦爛地笑了:「對欸。」

呃,原來是這樣。

「那你幹嘛不讓他去住啦?」我問H。

「也沒有啊,就不想讓他來。一定要讓他來我家嗎?」H燦爛地笑著問。

「……好啦,我也沒有要你們一定要讓他們去你們家,但你們拒絕的時候不要太兇啦。」

看樣子H有87%一個天然呆,他也沒有特別要幹嘛,就是跟著心情走而已。不過,H既然說他也是發動排擠的人,就表示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會形成排擠的局勢。

raw-image

你也曾經是可惡之人啦

然後我們說起那些被討厭被排擠的孩子,D跟H也寬容地說,他們也都在努力轉變了。

我也順勢提醒他們:「欸,他們才剛加入啊,有的加入不到三個月欸。而且你們也說,他們已經有轉變了啊。可以給他們一點時間嗎?像你們,我認識你們很久了欸,我現在就可以說出來你們還在努力轉變的事情啊。」

旁邊的T說:「像我是什麼?」

「你就是打人啊,還記得你以前到處打人,我一直去幫你擋嗎?你其實不想傷害人,我知道啊。現在你已經很努力不打人了,我知道。」

「啊你啊,就是我跟你講話,你就覺得被罵啊。」我對玻璃孩孩D說。

「對啊,你上次跟他講話,他立刻就哭了。哈哈。」H插話。

玻璃孩孩D也哈哈笑了。

「就是這樣啊,可以給我們一點時間嗎?我們在努力了,但需要更多時間,就像你們也需要時間。我不是要你們一定要跟他們玩什麼的,但至少你們拒絕的時候,可以不要那麼兇或那麼壞嗎?」

「好啦我可以幫忙。」

「我不要幫,才不管他們。」

「我也可以幫忙。」

最後,還是有的孩子願意幫忙,有的孩子(還)不願意。

「我們能做的就是這麼多吧。」雖然想瀟灑地這麼說,但每天看著孩子受苦掙扎,還是會一直去想有沒有別的方法。

就這樣跟小孩在這種爛泥巴裡打滾,滾著滾著,就像D這麼大了。長大了的D,這次也會跟過去那些大小孩一樣,協助我們跟他自己,度過這些新的難關吧。

希望啦,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01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2020/11/01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有體質, 班級也有體質。 ❦ 班級中如果有幾位有才情的學生,在推動學科之外的學習(營隊、研討會、展覽、比賽等),會獲得較好的迴響。 →否則推動這類活動只會得到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 ❦ 班級中如果有很"凶"又有正義感的"女孩",她(們)會去"管理"男孩們,因為夠凶,所以男孩們會被管得乖
Thumbnail
人有體質, 班級也有體質。 ❦ 班級中如果有幾位有才情的學生,在推動學科之外的學習(營隊、研討會、展覽、比賽等),會獲得較好的迴響。 →否則推動這類活動只會得到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 ❦ 班級中如果有很"凶"又有正義感的"女孩",她(們)會去"管理"男孩們,因為夠凶,所以男孩們會被管得乖
Thumbnail
其實我們都需要生命教育課 同事偶然的提起了姪女在學校被排擠的事,她告訴姪女要如何不被欺負,如何保護自己,但卻不知道要如何解釋,為什麼大家要排擠她?是因為她太單純,還是傻傻的好欺負?因此,孩子不知不覺的武裝、偽裝起了自己。讓我們回過頭想一想,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或許就沒有所謂的欺
Thumbnail
其實我們都需要生命教育課 同事偶然的提起了姪女在學校被排擠的事,她告訴姪女要如何不被欺負,如何保護自己,但卻不知道要如何解釋,為什麼大家要排擠她?是因為她太單純,還是傻傻的好欺負?因此,孩子不知不覺的武裝、偽裝起了自己。讓我們回過頭想一想,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或許就沒有所謂的欺
Thumbnail
你曾經在求學時期感受過被排擠的感覺嗎?還是那種感覺從來都不曾消失,直到我們進入職場依舊如此呢?事實上,只要是有人聚集的地方,就肯定會有人際相處的問題,我們一定都會有磁場比較接近的朋友,也自然會有頻率對不上的朋友,而這本繪本則是帶領孩子去思考當我們認為別人討厭自己的時候,是切合事實的嗎?有時候我們認為
Thumbnail
你曾經在求學時期感受過被排擠的感覺嗎?還是那種感覺從來都不曾消失,直到我們進入職場依舊如此呢?事實上,只要是有人聚集的地方,就肯定會有人際相處的問題,我們一定都會有磁場比較接近的朋友,也自然會有頻率對不上的朋友,而這本繪本則是帶領孩子去思考當我們認為別人討厭自己的時候,是切合事實的嗎?有時候我們認為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心理學家發現,「好人不討喜」的原因,是他把其他人比下去。想像一個團體裡可能有許多順手之勞幫助別人的人,原本每個人都可以自我肯定、也能獲得正面的評價。這時一個不懂得隱藏的大好人出現,他的光芒遮蓋住其他人、讓其他人的小小好事變得不值一提,讓習慣佔點小便宜的人彷彿變成罪人。許多人的心理就會感到受傷。
Thumbnail
心理學家發現,「好人不討喜」的原因,是他把其他人比下去。想像一個團體裡可能有許多順手之勞幫助別人的人,原本每個人都可以自我肯定、也能獲得正面的評價。這時一個不懂得隱藏的大好人出現,他的光芒遮蓋住其他人、讓其他人的小小好事變得不值一提,讓習慣佔點小便宜的人彷彿變成罪人。許多人的心理就會感到受傷。
Thumbnail
我因此忍不住跟小男孩說話,我跟他說你們好可愛啊,小男孩大概重複回覆了我幾次:「我不乖。」「我很不乖。」
Thumbnail
我因此忍不住跟小男孩說話,我跟他說你們好可愛啊,小男孩大概重複回覆了我幾次:「我不乖。」「我很不乖。」
Thumbnail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不過比起怪罪,我更想做的是,把那時「習得無助感」的自己,從這段回憶裡「解放」出來。她沒有做錯任何事。不應該讓她一直待在那裡被迫接受沒來由的懲罰。所以接下來我想要對當時的自己說: 妳沒有做錯任何事。
Thumbnail
不過比起怪罪,我更想做的是,把那時「習得無助感」的自己,從這段回憶裡「解放」出來。她沒有做錯任何事。不應該讓她一直待在那裡被迫接受沒來由的懲罰。所以接下來我想要對當時的自己說: 妳沒有做錯任何事。
Thumbnail
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很多孩子依附於某個小團體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擔心分組時落單,突然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老師還得指派或分配個「不情願」的人,或者把其他沒分到組的「送作堆」,不僅自我意願無法被尊重(我也不想跟某人一組),也意味著自己人際關係上的挫敗。
Thumbnail
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很多孩子依附於某個小團體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擔心分組時落單,突然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老師還得指派或分配個「不情願」的人,或者把其他沒分到組的「送作堆」,不僅自我意願無法被尊重(我也不想跟某人一組),也意味著自己人際關係上的挫敗。
Thumbnail
「我以後都要親自陪著他們,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小孩!」 從前有四個幼稚園學生,每個禮拜天都會聚在一起,他們的父母是認識十多年的老朋友,本來無話不談,但最近開始有些冷漠,客套幾句之後便擦肩而過。 原因是他們的孩子漸漸發展出一種「三打一、我們不要跟他玩、我們的機器人也不要借他…」的情況。 圖片摘自臉書「家政
Thumbnail
「我以後都要親自陪著他們,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小孩!」 從前有四個幼稚園學生,每個禮拜天都會聚在一起,他們的父母是認識十多年的老朋友,本來無話不談,但最近開始有些冷漠,客套幾句之後便擦肩而過。 原因是他們的孩子漸漸發展出一種「三打一、我們不要跟他玩、我們的機器人也不要借他…」的情況。 圖片摘自臉書「家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