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中的新聲音 從前述無論專書、「選集」、文學獎的相關數據可見,當前台灣原住民女性書寫者仍以散文為多,小說與詩歌都尚有發展空間。在現代詩方面,從文學獎中嶄露頭角的新秀寫手之中,亦僅見撒奇萊雅族的撒韵.武荖(Sayum Vuraw)、泰雅族的筆述一.莫耐(Pisuy. Bawnay)有較多詩作問世,本文即簡單解析兩位新詩作者的作品。 撒韵在文學獎中,4度獲獎,其中3次是以詩作獲獎。獲第2屆新詩組第3名的〈部落的味道〉,是以詩組曲的形式敘寫,4段詩、4項主題、4個畫面、4種節奏,組構之後,形成意義的切斷、連結、撞擊、延宕。此詩成功地運用組詩的結構,詩語從簡到繁,詩行從短到長,從快板到慢板,節奏感掌握佳。 就主題的串連而言,從「大便」中的人與海邊、在「方便」 與「不便」繞口令般的邏輯辯證開始,到「浪女在城市」中城市流離與電梯閉鎖的雙重生存語境,對比於前段的「海邊大便」意象;接著「部落三合一」以保力達、補力康、唯士比三個物件,與部落勞動者身姿結合,隱喻從部落流離而出的勞動者;最後以「風的顏色」收尾,故鄉的顏色與氣味,以一種「曾經」、一種過去式現身,語境溫潤輕緩,對比於前兩者,城市的浪女與勞動者的苦悶顏色,風的顏色是平常的部落街景,細節如繪,安靜如寫真。文學獎評審焦桐即指出,此詩「全詩充分掌握形象化語言和準確的細節描繪,深化對部落的鄉愁,尤為我心目中的首選。」 撒韵擅用組詩或段落的跳與接,營造獨特的節奏感,詩作的音樂性極強。如獲第4屆新詩組第1名的〈找生命的路—原舞者《找路》進山排練詩札〉,亦如前詩,以4段短詩串組而成,分成排練場、路徑、沙韻的路、我是妳借來的名字四段,讓現實與虛擬、今與昔、我與妳交織碰撞。首段「排練場」中,在山中排練的身體,進入「找路」的舞台語境,拉出第2段「路徑」中,排練的我與「妳」—70幾年前的另一個少女沙韻,兩相遭逢,於是再前進到第3段「沙韻的路」,沙韻之路與我的腳步疊合,進入第4段「我是妳借來的名字」,兩個沙韻,兩種找路,舞台布景與現實山林,在一個虛擬歷史的空間,展開一場心靈的跨時間對話: 我借來妳的名字,走進泰雅爾的森林 遂在月光下看見妳 妳的名字躺臥在溪水裡、跳躍在山間 牽起這裡的土,牽起這裡的文化 以兩個沙韻,牽連起族群與主體的生命道路,詩人說的並不是承襲傳統,而是主體與主體的對話與碰撞。仍然是以組詩的書寫策略營造詩的節奏感,獲第6屆新詩組第3名的〈蘭嶼之歌〉,全詩分兩段,其間穿插著北方之島與南方之島、巴丹島與蘭嶼島的視角,透過兄弟之島的相互說話,揭開兩島之間的歷史關聯,也揭露了兩島的現實處境。本詩以島與島為敘事者,向遠古、向遠方說話,最終卻是要凝視傷痛的現實: 我們將一同憑弔島上的歷盡滄桑 在同樣的陽光裡漆上皺紋 羅漢松下解我們的憂傷 順著海流的韻律而唱 撒韵的詩歌,意象掌握精準,詩語乾淨、簡潔、不拖沓,以俐落的詩行排列、段落排列,形成美好的節奏感與音樂性,如歌行吟,如舞蹈一般,韻律天成。在詩語的收放吞吐之間,在思路發展與詩意流轉的緊張關係之間,拿捏適切,已經寫出自己獨特風格,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新世代原住民創作者。 筆述一.莫耐首次獲獎的〈獵人杯(悲)歌〉,是第4屆新詩組佳作,在結構上非常特別,從「啟」到「終」,中間以九個不連貫的數字排列,一個數字一行詩,每行詩都是一個畫面,刻劃Buyung的一個動作,或者一種生命狀態,有如動畫片的轉輪,9個畫面,也就是9個生命年輪。Buyung從「3」歲時,一個具有敏銳獵人鼻子的小泰雅,轉到「29」歲,變成失去獵槍的酗酒者:「Buyung行屍的軀體輕聲地低語著再讓他拿一次獵槍就好」。這首詩無論從詩的結構、詩的語言來看,都很成功,它以極簡風,犀利刻劃獵人悲歌,以蒙太奇的詩語,一行詩一個畫面,註寫獵人的一種年齡狀態,9行詩就讓獵人從敏銳到行屍,極為深刻到位,敘事節奏也非常好,有動態的電影感。最後一句,行屍的軀體在低語,顯示主體的體/魂已然分裂,註解「杯(悲)歌」,十分精準而又留有餘韻。 前詩如蒙太奇電影,而另一篇獲第5屆新詩組第1名的〈一半的新年〉也很有畫面感,如紀錄片影像。〈一半的新年〉一開始即以3個顏色:喜紅、鬱藍、慘紫,刷過銀幕,挑動閱讀者的想像神經。詩的正文以敘事手法,說書一般,敘事者講述自己身為「一半」,新年回父親部落時,父母兩人巨大的情緒落差、空間感落差、時間感落差,而身為一半的女兒,如何在父與母之間來回拉扯,角色扮演錯亂。當她最後要扮演讓父親順利隨母親離開部落的「哭鬧小孩」時,也不禁自我分裂;如詩的結尾一段: 每次看著父親邁向黑車的背影 垂落的肩膀瞬間讓他變得好小好小 跟在背後繼續哭著的我 其實滴落不斷的眼淚 是我對他無盡的抱歉 身為一半,只能懂事地選擇「不懂事的哭鬧小孩」的角色扮演,來磨合父母的歧異,在做為自己各自一半的兩位至親之間,找到和解協商的通路,「哭鬧小孩」的雙重形象令人感傷,全詩終筆於此,餘韻動人。筆述一長於營造詩的畫面感,讓詩從語言變成畫面,再從畫面變成影像,帶起詩語轉動,而且語言自然、流暢、靈活、簡淨,是值得期待的原住民女性詩壇新秀。 三個出版詩集的女生 目前唯有3位原住民女性詩人出版詩集, 此即卑南族的董恕明(1971-)、阿美族的明夏(禮幸.蜜薔Mingsha Lisin,1976- )、布農族的伍聖馨(阿不思,Abus Takisvilianan,1978-)。這3位原住民女詩人都出生於1970年代,我們所謂「六年級生」,然而,她們雖然屬於同世代,卻來自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文化經驗,也有不同的主題關懷與詩語風格。 2007年,兩位混血的原住民女性詩人,不約而同出版詩集,而成為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史上最早的兩冊詩集,此即董恕明的《紀念品》以及明夏(禮幸.蜜薔)的《她及她的詩生活》。董恕明混雜了卑南母親和浙江父親,而明夏混雜了阿美、卑南、客家、閩南,但兩位詩人在她們的詩作中,都絕少觸及自己的身世思辨與身份認同課題。兩本詩集都有鮮明的吟遊風及混搭風;所不同的是,董恕明的詩語混搭風格,雜揉了吟遊詩、童話詩、抒情詩,而以一貫的跳接詩語,形成獨特的蒙太奇詩風;而明夏則是混搭吟遊詩、情詩、聖詩,並且以流暢的詩語,有些遊戲性的風格,形成如歌的行板。 2012年,董恕明又出版了她的第2本詩集《纏來纏去》,風格與《紀念品》相近。做為詩人,董恕明的書寫位置是相對抽離的,她總是以澄澈近乎透明的眼睛,觀看世界、觀看自己,有時讚許,有時嘲諷,有時憐憫,有時溫柔,她的吟遊,是與自然即興唱和。而明夏則是貼靠自己非常近,她的每一首詩,都扣敲著自己的靈魂,她的吟遊,是與自己的血流唱和,你可以讀見她的創痛,也可以聽見她的飲泣。 2013年,布農族的伍聖馨出版詩集《單‧自》,成為原住民女作家第3位出版詩集者。1978出生的伍聖馨,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人,寫作開始於21世紀之初,是以「文學獎世代」的身姿崛起文壇,在2001年的第2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中,伍聖馨獲得詩歌組與小說組雙料佳作,而在2003年孫大川所主編的《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中,也立即選入她的得獎作品〈戰在霧社〉。詩集《單.自》集結她從2001開始創作以來的詩作,總計102首短詩,以創作時間序分期4期、4輯,數量甚為可觀。 《單.自》中每一首詩,詩題都是一個單字,這也映照出這本詩集的核心主題:主體的自我對話、情感探索,與眾多跨界文本(詩、畫、歌曲)進行互文式對話,以及數量頗多的族群議題思考。伍聖馨的詩語風格,有大量的告白體、告解體,作者與敘事者我的說話距離較近,主觀意識與情感濃度的坦露性較強。伍聖馨在3位已出版詩集的原住民女詩人中,是以最多篇幅觸及族群課題者,內容包含對文化歧視的批判、對主體文化「污名」的反思、原住民生活空間走踏感懷,以及對自身的布農族主體文化的衍繹等等。 3位女詩人,詩語各具風格。蕫恕明詩語如雲,意象飄忽飛揚;明夏詩語如歌,一個音符追隨一個音符;伍聖馨的詩語,彷彿藏傳佛教的辯經,一詩一單字,一字一哲思。3位詩人作品的詳細詩文詮釋解析,請參考本書。 新書分享會 時間|3/17(週六)下午3點至4點半 地點|女書店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主講|楊翠(本書作者,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書名: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 作者:楊翠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