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島是一首詩:參觀群島的文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想像一座島就是一首詩,所有意象的隱喻、敘事的鋪排都在島上被詩人的巧手逐日完成;廣大的海洋是流動、不特定的讀者,在某個時間恰巧觸碰(閱讀)到這座詩的島嶼,沖刷(詮釋)的過程中同時也可能改變、豐富原先島上的生態。「島」與「島」之間是否有互文的可能?海流在不同島嶼之間穿梭,會發現什麼相同與相異之處?透過這個想像,以下就讓我們「登島」,參觀詩人們如何打造群島的文明。
 

▌「群島思維」的主題式閱讀

可能我們將在時間的排版中遺漏
夢一樣隱遁
在島與大陸之間
若即若離,緊緊握過又
聽憑轉浪去的那一束月光
     ─節錄楊佳嫻〈月光在島嶼中央〉

台灣的創作者與讀者,想必都對「島嶼」以及其四周的「海洋」不陌生。近年島嶼相關的議題逐漸成為世界焦點,無論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對小島的關注,或者是因為疫情而產生的跳島觀光,都顯示出了「島嶼」的重要性;而從楊佳嫻的詩句中,也不難發現文學作品時常運用「島嶼」來隱喻曖昧的人際關係。不同於將「陸地」視為中心的觀看角度,「海洋史觀」下的台灣脫離直立的「番薯」形象,不再被侷限於歐亞大陸的邊陲,反而直面太平洋、和許多南島語族在視覺上有更直接的連結。這種視角不只重構了「島」與「島」之間的關聯性,更在「海洋」的廣袤想像中,不同層次地推進了文學的發展。

在「海洋史觀」中,「群島思維」是重新譜寫權力關係的思考方式──海洋「包容」的特質得以彰顯,而被海洋所包圍的「島」也並沒有因此被削弱存在感,反而使得自身的主體性更加完備。劉亦曾經提出「台灣群島」的概念,讓台、澎、金、馬、綠島、澎湖等島嶼成為「共同體」,在地理關係之外「擴充」了群島的可能。從「群島思維」的角度來思考「閱讀」,我們可以在既有的地理關係之外,自行「匡列」出相同主題的「島鏈」,透過去中心、對等的比較,拓展文學的視野。
 

▌徐珮芬的「島嶼印象」

出生於花蓮的徐珮芬,在詩中時常以「島」的形象表現孤獨。收錄於《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中的詩作引用了馬頔〈南山南〉的歌詞──「他不再和誰談論相逢的孤島/因為心裡早已荒無人煙」,詩中的自我被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主宰,淪為了一個客體:

曾有人愛過我
愛得我至今
還沒爬出洞口
  ─節錄徐珮芬〈不再和誰談論相逢的孤島〉

這些負面情感真實地描摹出了自我內觀的風景。雖然被李癸雲稱為「暗黑系」,但徐珮芬在這些「厭世」的詩作當中,將「海洋」、「島嶼」賦予美好記憶的象徵:

我的心曾是火做的
如今成了一座冰山
把身體捲進單薄的毛毯裡
忘了怎麼笑
也想不起海洋
      ─節錄徐珮芬〈畏寒〉

在另一首詩中也呈現類似的情境:

曾經我擁有一整座
蔚藍的海洋
一整個暖洋洋的下午
可以任意採集沙灘上
姣好的貝殼
     ─節錄徐珮芬〈失望〉

詩集中,除了這些層出不窮的島嶼印象,徐珮芬也寫下許多發生於台灣島上獨有的經驗,包含〈公道價〉、〈請容許我提出無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等,詩人和既有的政治、社會乃至迷因文本對話,島嶼的特殊性在詩中顯露無遺。

2019年,徐珮芬遠赴美國佛蒙特駐村,期間創作的小說《您撥打給神的電話號碼是空號》核心議題正好是關於一個「鮮少離開島嶼的女性作家」──面對持續的文化衝擊時,她會如何處理對自我和國家的認同?這正是徐珮芬真實的生命經驗。相隔一座太平洋,徐珮芬專心向內探索,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交流,在創作的同時為小說取材。因為有了台灣的「島嶼經驗」,徐珮芬才能以此出發,書寫出其他寫作者無可取代的作品。
 

▌蔡宛璇的「母嶼」和「母語」

「去看海/一直看/看到眼瞎」──曾寫出如此驚心動魄的詩句的蔡宛璇出生於澎湖,將「島」和「母親」的形象在詩集《潮汐》中融為一體,生活的味道如浪潮召喚遊子回家:

我看著你
還在
奮力泅泳
在這艘遠洋的船上
母親,
天還沒亮
我等你上岸。
    ─節錄蔡宛璇〈母親 島〉

蔡宛璇一直到十八歲高中畢業才離開澎湖,來到台灣島就讀大學;在大學畢業後也曾離開台灣,遠赴法國數年。在詩集《感官編織》中,可以看到詩人書寫台灣島的集體記憶,包含結合生態、政治議題的〈三個彎,轉給白海豚〉,以及將自我與海洋相連結的〈船破圖〉:

不要放棄記憶
 
更不要放棄
阿公所建造出
泊在我身體裡
的那一艘船
    ─節錄蔡宛璇〈船破圖〉

詩人將自我比為「海洋」,在探測的同時觀察島上人們的心靈,讓島嶼真正「落實」。除了將島嶼視為母親的「母嶼」,蔡宛璇在《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詩》也以「母語」創作台語詩:〈我對水中來〉展現出了我們與水的深度連結,而〈母子詩──海洋〉則更進一步連結母子的關係:

夢見自己的淚水淹沒島與洲
夢見急速增生的垃圾聯合國
    ─節錄蔡宛璇〈母子詩──海洋〉

雖然潛意識中的心靈環境被破壞、汙染,但蔡宛璇在詩末仍舊展現出灼亮的生命力──「無名黑暗中的/生生湧動」。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在「母語」和「母嶼」之間,觀察「詩人如何成為詩人」。
 

▌從陳滅的「碼頭」遙望台灣

在詩作〈廢墟碼頭〉中,香港詩人陳滅以興建於1953年的「皇后碼頭」作為書寫背景。皇后碼頭過去除了是香港島提供小船泊岸的重要地點,同時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在政策之下,原先面對維多利亞港的建築在2008年被拆卸,再也沒有船隻能由此航向其他地方:

沙粒會否在大海漂浮,在岸邊積聚?
小孩把沙粒又再堆砌成一座一座城堡
那理想,那以水和沙建造的烏托邦
什麼記憶,什麼集體組合的島
我們十年積累的生活,像參加比賽
頒獎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倒數
像積木,像由下而上的歷史
那麼隨手一揮就推到
        ──節錄陳滅〈廢墟碼頭〉

成為廢墟的不只是碼頭,還有整個世代的記憶。在乾涸的碼頭,陳滅將廣場上的「銅像」寫成了「墓碑」──這些銅像不只標誌出城市,更標誌了人們曾有的生活。在詩末,陳滅並沒有被傷感的情緒淹沒,反而給出了另一種視角:只要願意,沒有人可以阻止沙粒在海洋中,重新聚為一座島。

在香港任教的陳滅,過去在台灣就讀大學。台灣以「島」為主題的詩集有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詩人辛金順以「金門」為主題的《島.行走之詩》、學院詩人方群寫「澎湖」的《翻過海的眺望還是海》、前行代詩人余光中的《美麗島詩選》等,族繁不及備載。

相較於資訊性質強烈的傳統「地誌詩」,陳黎的詩集《島嶼邊緣》無疑在島嶼主題之中發揮得別有特色。陳黎筆下的島嶼是「台灣」,而島嶼邊緣指的則是詩人的出生地「花蓮」──廖咸浩認為,花蓮除了位於地理上的邊陲,還呈現出了一種「混血」的非主流環境;唯有設身島嶼邊緣,才有可能看輕島嶼上多元生命交雜激盪下的大合唱。在這塊詩人所熟悉的空間中,陳黎採取了不同的觀看視角,探勘過往被忽略的文字的「物質性」,發顯了許多平凡中的不凡。無論是出生於島嶼邊緣的徐珮芬、從澎湖出發的蔡宛璇,或者是來自香港的陳滅,都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島嶼風景。如同廖咸浩所說:「詩是什麼?不就是對熟悉的一切投以陌生的眼光嗎?」透過島嶼的新視角來觀看現代詩,也許能讓許多創作與閱讀的問題迎刃而解。


2022臺北詩歌節「島內島外」講座

時  間|10月5日(三)19:30
地  點|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主  持|楊佳嫻
與  談|蔡宛璇、陳滅、徐珮芬
活動介紹|詩意的擴散不僅止於這座城、這座島,還可能延伸到其他島嶼,或從其他島嶼映射本島。在詩行的帶領下我們可以一起跳島旅行。邀請來自澎湖的蔡宛璇、來自香港的陳滅以及多次旅行至其他島嶼的徐珮芬,三位詩人一起來聊聊島內島外,居住、離散、行旅、寫作中的美好與勇氣。
raw-image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26期(2022年10月),頁108-1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宇軒
82會員
113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林宇軒的其他內容
2025/04/11
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
Thumbnail
2025/04/11
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
Thumbnail
2025/03/13
湖南蟲在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的專訪表示自己喜歡「不刻意用太多隱晦艱澀的字句」的詩作,如此偏好也延續至第二本詩集的風格,以直白抒情口吻寫成的《最靠近黑洞的星星》。睽違六年,湖南蟲以獨立出版的方式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詩集《奶油事變》,當中收錄了22首詩作,當中有眾多藝術文本的轉譯和對話。
Thumbnail
2025/03/13
湖南蟲在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的專訪表示自己喜歡「不刻意用太多隱晦艱澀的字句」的詩作,如此偏好也延續至第二本詩集的風格,以直白抒情口吻寫成的《最靠近黑洞的星星》。睽違六年,湖南蟲以獨立出版的方式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詩集《奶油事變》,當中收錄了22首詩作,當中有眾多藝術文本的轉譯和對話。
Thumbnail
2025/02/12
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Thumbnail
2025/02/12
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台客詩刊》第30期之島嶼主題詩 不記得上岸之時刻 他們以眼光以書寫脫離怨嘆 小小的愛,小小的夢 深海的鄉愁將落地生根 這座島收容了流浪者 鄉下的人情味 紅玉米懸著異鄉人離愁 汗水堆積城中燈火 傷懷是城的煙花三月 回首來時路的風貌 便利商店開開關關 打字機沒落了 三輪車失蹤了 不願打電報了
Thumbnail
#《台客詩刊》第30期之島嶼主題詩 不記得上岸之時刻 他們以眼光以書寫脫離怨嘆 小小的愛,小小的夢 深海的鄉愁將落地生根 這座島收容了流浪者 鄉下的人情味 紅玉米懸著異鄉人離愁 汗水堆積城中燈火 傷懷是城的煙花三月 回首來時路的風貌 便利商店開開關關 打字機沒落了 三輪車失蹤了 不願打電報了
Thumbnail
《彼岸花盛開之島》是旅居日本的台灣人作家李琴峰創作的小說,並榮獲第165屆芥川文學獎。《彼岸花盛開之島》的故事藉由一位失去記憶的女子漂流到陌生的島上,藉著跟當地人互動過程,能夠引發每個人深思歷史的意義、語言的演變、民族之間的相處之道等許多議題。
Thumbnail
《彼岸花盛開之島》是旅居日本的台灣人作家李琴峰創作的小說,並榮獲第165屆芥川文學獎。《彼岸花盛開之島》的故事藉由一位失去記憶的女子漂流到陌生的島上,藉著跟當地人互動過程,能夠引發每個人深思歷史的意義、語言的演變、民族之間的相處之道等許多議題。
Thumbnail
想像一座島就是一首詩,所有意象的隱喻、敘事的鋪排都在島上被詩人的巧手逐日完成;廣大的海洋是流動、不特定的讀者,在某個時間恰巧觸碰(閱讀)到這座詩的島嶼,沖刷(詮釋)的過程中同時也可能改變、豐富原先島上的生態。「島」與「島」之間是否有互文的可能?海流在不同島嶼之間穿梭,會發現什麼相同與相異之處?
Thumbnail
想像一座島就是一首詩,所有意象的隱喻、敘事的鋪排都在島上被詩人的巧手逐日完成;廣大的海洋是流動、不特定的讀者,在某個時間恰巧觸碰(閱讀)到這座詩的島嶼,沖刷(詮釋)的過程中同時也可能改變、豐富原先島上的生態。「島」與「島」之間是否有互文的可能?海流在不同島嶼之間穿梭,會發現什麼相同與相異之處?
Thumbnail
賴香吟新版的短篇小說集《島》,集結十四個短篇,一篇篇如星遙遙接壤,在夜裡亮出南國的天域,而我們也在這三十年的時光裡浮沉,隱約辨認出島的陌生面目。 第一篇是一九八七年的〈蛙〉,以蛙聲嘓嘓鳴出女人的命運,意識流般的傾淌,蔓延家庭與職場,同時也在母職與女性自我之間,發出微弱的抗議:
Thumbnail
賴香吟新版的短篇小說集《島》,集結十四個短篇,一篇篇如星遙遙接壤,在夜裡亮出南國的天域,而我們也在這三十年的時光裡浮沉,隱約辨認出島的陌生面目。 第一篇是一九八七年的〈蛙〉,以蛙聲嘓嘓鳴出女人的命運,意識流般的傾淌,蔓延家庭與職場,同時也在母職與女性自我之間,發出微弱的抗議:
Thumbnail
夏季時節,總有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人們走近大自然裡;今年夏天你有計劃去哪片沙灘踏浪、哪座山頭避暑嗎?
Thumbnail
夏季時節,總有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人們走近大自然裡;今年夏天你有計劃去哪片沙灘踏浪、哪座山頭避暑嗎?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的坑疤星球不在外頭,而在裏頭,裏頭,有我們的整個道路,不畫出切面,不知道那些歇息的亭角,都是窩居轉動滾出來的路。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的坑疤星球不在外頭,而在裏頭,裏頭,有我們的整個道路,不畫出切面,不知道那些歇息的亭角,都是窩居轉動滾出來的路。
Thumbnail
由黑潮海洋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與自然引導員劉崇鳳共同完成的《女子山海》,如同書名一般,是由一人從山、一人從海,彼此以長文對話的方式建構而成的作品。藉由一篇篇文章的進展,兩人回憶起彼此分別是如何接觸,並愛上有迥異於童年經驗的山與海,雖然出發點不同,最終卻都交會在環境教育,及女性自覺與成長等兩大主題。
Thumbnail
由黑潮海洋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與自然引導員劉崇鳳共同完成的《女子山海》,如同書名一般,是由一人從山、一人從海,彼此以長文對話的方式建構而成的作品。藉由一篇篇文章的進展,兩人回憶起彼此分別是如何接觸,並愛上有迥異於童年經驗的山與海,雖然出發點不同,最終卻都交會在環境教育,及女性自覺與成長等兩大主題。
Thumbnail
  《幸福綠皮書》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帶人入門種族議題,《真愛每一天》則用生活化的超能力故事來跟我們講一些老生常談的道理。《寂寞拍賣師》用懸疑的氛圍展示了對於「人際關係」和「藝術」的一種思考。《新世紀福音戰士》則是即便到了今天也不會過時的經典動畫。
Thumbnail
  《幸福綠皮書》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帶人入門種族議題,《真愛每一天》則用生活化的超能力故事來跟我們講一些老生常談的道理。《寂寞拍賣師》用懸疑的氛圍展示了對於「人際關係」和「藝術」的一種思考。《新世紀福音戰士》則是即便到了今天也不會過時的經典動畫。
Thumbnail
作者出生於檳榔嶼姓氏橋水上木屋,被大海陪伴著長大,來台灣留學後到了高雄西子灣,美麗的夕陽與鄰近大海讓他想起故鄉的味道,也給了他創作的養分。 -----本月選書人|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Thumbnail
作者出生於檳榔嶼姓氏橋水上木屋,被大海陪伴著長大,來台灣留學後到了高雄西子灣,美麗的夕陽與鄰近大海讓他想起故鄉的味道,也給了他創作的養分。 -----本月選書人|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