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殺人》To Kill a Mockingbird…… or no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三次殺人》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之作,往常習慣拍家庭劇(如:《海街日記》)的他,這次推出了一部懸疑片,引起眾多影迷討論,但在觀賞完這部電影之後,才明白:這部《第三次殺人》只是用著不一樣的形式,探討家庭問題罷了。

反正沒人會知道真相,不如選擇有利的證詞。

  《第三次殺人》描述擁有強盜殺人前科的殺人犯三隅,因又犯下了強盜殺人,而被以死刑起訴,由律師富盛(福山雅治飾)為他爭取到無期徒刑。在偵訊的過程中,三隅一直改變自己的說詞,辯護方也為了爭取無期徒刑,而只選擇採用對三隅判決有利的證詞。起初,三隅和律師面談時,說詞反覆不一,對判決結果看似無關緊要,卻在受害者女兒咲江,為了保護曾經給自己溫暖的三隅,而選擇自白自己曾經被父親長年性侵害後,同樣也為了保護咲江,不讓她因說出痛苦過往而被二次傷害的三隅,竟然道出自己並非真正的凶手這個秘密……

  此片看似一般日本常有的懸疑推理題材,實則探討司法正義以及親子關係。片中以主角「三隅」(三角之義)一名,表示「司法、真相、人性」以及「被害者、律師、加害者」之間的三角關係。另外,片名《第三次殺人》也是一個相當有趣的伏筆:雖然劇情是一名有殺人前科的嫌犯,又犯下一起強盜殺人,但其實看完整部電影後,會發現其實電影中,三隅實行了第三次的「殺人」──他在片尾「選擇」了死刑,制裁了自己的生命。

他本身沒有仇恨或怨念,那樣反而很詭異,像是空空如也的器皿。

  此為富盛的父親,亦為曾辦理三十年前,三隅第一次放下強盜殺人案的辯護律師說出的一番話,如同社會大眾所認為的「強盜殺人犯」一般冷酷、變態、無法理解。但導演卻由十字架形狀的屍體,暗示兇手三隅並非如他人所說,沒有感情的器皿,可當社會大眾都指著三隅,認為他是如此的時候,又有誰真的能夠證明他身而為人的善良,是真的存在呢?

  片中幾度提到三隅與他曾經飼養的六隻鳥,他放走了一隻,卻殺了其他五隻;以及他曾經寫信給檢察官,訴說自己非常嚮往這種能夠制裁他人生命的職業,再再顯示了他並不想只當一個器皿,讓其他瞎子摸象的人承裝思想,變成他們認為的,自己應該有的樣子:無論是司法上「希望」他是一個殺人犯,以利程序進行及考績;又或者是社會大眾「希望」他與加害者妻子有不倫關係;甚至連加害者的女兒咲江所「希望」的他,都並非他真實的面貌。

  像三隅這樣在社會底層的人,永遠都只有被制裁與被選擇的命運。片中三隅曾說:「有些人,天生就不該出生在這世界上。」看似批評死者,但對應他在片尾表示「像我這樣的人,本來就不該出生。因為我的存在,只會傷害到別人。」之後,才發現他其實是暗喻自己無用的人生。

  關於親子關係,本片依舊提及三個父親和其女兒做對比:富盛律師、加害者以及三隅本身,他們同樣都有女兒,卻和女兒的關係有缺憾。也因為如此,三隅從咲江的身上看見自己女兒的影子:他認為自己殺人犯的身分,讓女兒受了很多苦,才將想補償女兒的心態,轉移到同樣活在父親陰影之下的咲江。同樣也因為移情作用,讓富盛將自己沒有辦法陪伴女兒成長,而導致女兒行為走偏的心態,套在咲江的身上。因此,一開始只以「辯護成功」為目的而說出:「辯護不需要對當事人有所理解,又不是在交朋友」這番話的富盛,在片尾時,也有了極大的轉變:他開始因為同情三隅以及咲江,亂了方寸,乃至判決結果的失敗。

  至於本片最重要的「真相」呢?看到最後,會發現在這部片裡,沒有人在乎真相:司法只想快點解決這個案子、加害者妻子只希望工廠黑幕不被揭穿,大家只選擇相信自己所想要相信的。導演是枝沒有給觀眾所謂的真相,只淡淡地藉著三隅的口,告訴律師「不要相信我這種殺人犯。」讓原本以為不再瞎子摸象的富盛,又回到了問題的起點。

  片尾,導演巧妙地利用玻璃的倒影,將三隅及富盛的臉重疊在一起,在即將重疊之際,卻又漸漸分離,暗示富盛永遠不可能明白三隅背後沒有說出口的真相,也用最後一幕──富盛在十字路口駐足張望,道出這個無解的世界。

  直至最後,我們才明白,被當成「器皿」的,不只有三隅,早在律師說出「問我為什麼要幫兇嫌說話?因為那是我的工作啊。」時,就已經暗示了自己亦身為被他人套用想法的器皿了。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拯救別人啊。

  若我們所仰賴的「司法正義」敗壞至此,我們又如何能對社會懷有希望呢?三隅在最後一次出庭前,看著監獄外頭鳥兒的慈祥神情,也許和那隻被三隅解救的鳥兒──咲江,是本片中最大的救贖與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filmdit
4會員
14內容數
lefilmdit的其他內容
2024/10/24
在小影廳映演的《小雁與吳愛麗》飽藏著現代影人不敢做的電影夢,看完第一個感想是:還好林書宇拍出來了⋯⋯也可能其實是,還好是林書宇才能被拍出來。一部很電影的電影,在OTT盛行的此刻,影集的預算越來越多,快要壓垮了在黑盒子內的浪漫,可這樣像詩的作品,更讓電影的存在更彌足珍貴。
Thumbnail
2024/10/24
在小影廳映演的《小雁與吳愛麗》飽藏著現代影人不敢做的電影夢,看完第一個感想是:還好林書宇拍出來了⋯⋯也可能其實是,還好是林書宇才能被拍出來。一部很電影的電影,在OTT盛行的此刻,影集的預算越來越多,快要壓垮了在黑盒子內的浪漫,可這樣像詩的作品,更讓電影的存在更彌足珍貴。
Thumbnail
2024/10/21
平日晚上邪典電影的影廳,意外地坐了三分之二的觀眾,不確定觀眾是被黛咪摩爾的演技抑或是被對肉題恐怖的期待吸引而來?無論如何,2024年仍能見劇本如此精準,同時揉合了女性議題與邪典類型的作品不淪為小眾,還是讓人感動。
Thumbnail
2024/10/21
平日晚上邪典電影的影廳,意外地坐了三分之二的觀眾,不確定觀眾是被黛咪摩爾的演技抑或是被對肉題恐怖的期待吸引而來?無論如何,2024年仍能見劇本如此精準,同時揉合了女性議題與邪典類型的作品不淪為小眾,還是讓人感動。
Thumbnail
2024/08/29
半夜四點,是她的下班時間。轉開門鎖、踢掉高跟鞋、脫衣、扯下假睫毛和假髮、扭開卸妝液瓶蓋,她的臉瞬間從俗媚的紅轉為青澀的白;沖澡,四十度的熱水將她的身體變得如新生兒般地粉色,泡沫洗盡她身上的鉛華,風華的女人瞬間變稚氣未脫的樣子,恰巧碰觸到耳垂的短髮襯出她清秀的臉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8/29
半夜四點,是她的下班時間。轉開門鎖、踢掉高跟鞋、脫衣、扯下假睫毛和假髮、扭開卸妝液瓶蓋,她的臉瞬間從俗媚的紅轉為青澀的白;沖澡,四十度的熱水將她的身體變得如新生兒般地粉色,泡沫洗盡她身上的鉛華,風華的女人瞬間變稚氣未脫的樣子,恰巧碰觸到耳垂的短髮襯出她清秀的臉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記得當時《我們與惡的距離》帶起了一股風潮,近年來台劇有越來越多類似的題材,讓我們在看劇的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面向的思考,反思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下,我們所接收到的這些訊息究竟是被引導出來的結果,而所謂的公平正義可能只是我們自以為的正義?
Thumbnail
記得當時《我們與惡的距離》帶起了一股風潮,近年來台劇有越來越多類似的題材,讓我們在看劇的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面向的思考,反思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下,我們所接收到的這些訊息究竟是被引導出來的結果,而所謂的公平正義可能只是我們自以為的正義?
Thumbnail
走過了壓抑和迷霧般的七集劇情,第八集大結局,觀眾們總算窺見命案發生的真相: 阿布杜爾去到船長鄭峰群家歸還菜刀,兼且要求鄭峰群歸回被奪走的護照。期間,鄭峰群的女兒哭鬧不停,觸發阿布杜爾的PDSD,「過失」淹死了小女孩,「順道」刺死鄭峰群夫婦。 那一刻,由衷地覺得身為觀眾真Ho,以上帝視角知曉事
Thumbnail
走過了壓抑和迷霧般的七集劇情,第八集大結局,觀眾們總算窺見命案發生的真相: 阿布杜爾去到船長鄭峰群家歸還菜刀,兼且要求鄭峰群歸回被奪走的護照。期間,鄭峰群的女兒哭鬧不停,觸發阿布杜爾的PDSD,「過失」淹死了小女孩,「順道」刺死鄭峰群夫婦。 那一刻,由衷地覺得身為觀眾真Ho,以上帝視角知曉事
Thumbnail
推薦指數:★★☆☆☆ (內文含雷,慎閱)
Thumbnail
推薦指數:★★☆☆☆ (內文含雷,慎閱)
Thumbnail
社會事件、犯罪懸疑、移工、漁船、原住民、廢死。議題很多,雖然作者應該有自己的理念,但不強塞結論。改編電視劇也不錯。
Thumbnail
社會事件、犯罪懸疑、移工、漁船、原住民、廢死。議題很多,雖然作者應該有自己的理念,但不強塞結論。改編電視劇也不錯。
Thumbnail
若論是枝裕和以往的風格,或許會覺得他「太溫柔」,柔化了許多人性的自私與自利,因其透過電影質問的往往是體制,而非價值觀,時常將真正殘忍的衝突藏在世界背後,目光放在各個不起眼的社會角落,關注人與傷痛共存的狀態,緩緩影響觀眾心中擺盪的道德天秤。
Thumbnail
若論是枝裕和以往的風格,或許會覺得他「太溫柔」,柔化了許多人性的自私與自利,因其透過電影質問的往往是體制,而非價值觀,時常將真正殘忍的衝突藏在世界背後,目光放在各個不起眼的社會角落,關注人與傷痛共存的狀態,緩緩影響觀眾心中擺盪的道德天秤。
Thumbnail
沒有給出明確解答的,才是讓人能持續思考下去的「解答」。正因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只要你的心是怎麼感知這一切的,它都能是一種答案。
Thumbnail
沒有給出明確解答的,才是讓人能持續思考下去的「解答」。正因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只要你的心是怎麼感知這一切的,它都能是一種答案。
Thumbnail
⚠️如果你想看這部電影,請勿往下閱讀⚠️ 《怪物》是一部一言難盡的電影,編劇 #坂元裕二 拿下今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劇本獎」,確實是一個層層包裹反思與批判的懸疑劇本,這部電影是三幕劇,一件事情從三個不同視角,帶觀眾逐步拼湊真相。以技術面來說,我覺得劇本很精采,懸疑感十足,但是在拍攝或剪接手法上,前
Thumbnail
⚠️如果你想看這部電影,請勿往下閱讀⚠️ 《怪物》是一部一言難盡的電影,編劇 #坂元裕二 拿下今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劇本獎」,確實是一個層層包裹反思與批判的懸疑劇本,這部電影是三幕劇,一件事情從三個不同視角,帶觀眾逐步拼湊真相。以技術面來說,我覺得劇本很精采,懸疑感十足,但是在拍攝或剪接手法上,前
Thumbnail
  此時八神的雙眼,沒有猶豫,宛如雷霆閃電。 (以下包含劇透)
Thumbnail
  此時八神的雙眼,沒有猶豫,宛如雷霆閃電。 (以下包含劇透)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是取自遲遲無法發表的奉俊昊全作品心得其中一篇,因為個人強迫症的緣故,沒把每一部寫完就不發出去,結果一拖再拖,拖過了《寄生上流》的上檔期、拖過了奉俊昊的生日,直到今天看到新聞《殺人回憶》的兇手疑似被警方找出來了,就想到該是時候貼出這篇文了,因為當初看完對於「兇手是誰?」便思考了許多。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是取自遲遲無法發表的奉俊昊全作品心得其中一篇,因為個人強迫症的緣故,沒把每一部寫完就不發出去,結果一拖再拖,拖過了《寄生上流》的上檔期、拖過了奉俊昊的生日,直到今天看到新聞《殺人回憶》的兇手疑似被警方找出來了,就想到該是時候貼出這篇文了,因為當初看完對於「兇手是誰?」便思考了許多。
Thumbnail
《第三次殺人》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之作,往常習慣拍家庭劇(如:《海街日記》)的他,這次推出了一部懸疑片,引起眾多影迷討論,但在觀賞完這部電影之後,才明白:這部《第三次殺人》只是用著不一樣的形式,探討家庭問題罷了。
Thumbnail
《第三次殺人》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之作,往常習慣拍家庭劇(如:《海街日記》)的他,這次推出了一部懸疑片,引起眾多影迷討論,但在觀賞完這部電影之後,才明白:這部《第三次殺人》只是用著不一樣的形式,探討家庭問題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