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解構神聖羅馬帝國(七):歷經一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在拿破崙戰爭後解體滅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由帝國變成政治聯盟

由於皇帝與教皇持續的權力鬥爭,為增加鬥爭的本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本來的特權,漸漸下放到公侯手中,帝國內的各個邦國如同獨立王國一樣,漸漸坐大。不過這也不是全然壞事,由於皇帝無須再花心機兼顧地方的公務,例如地方管理和建設等,皇帝可以專心做他的主責:維護邊界、保護教廷和以身作則為虔誠的基督徒。地方公侯則專注於封地的統治,並建立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隨時為保護帝國領土完整而接受皇帝的號召。這種情況在西元12和13世紀時的演變更加激烈,當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們都大量分封土地和高級爵位,而這些獲得爵位和土地的公侯大多與皇帝的家族有著很深的連繫。就這樣,這些公侯逐漸得以壯大,確立了後來帝國擁有眾多獨立邦國的形態,直至消亡。
皇帝管外交和教會事務,公侯管地方政治這種帝國政治架構,到了西元15世紀時達至顛峰。西元15世紀20年代至16世紀70年代的這段時間,帝國出現了被稱為「帝國改革」的時期。皇帝、公侯和自由市一起建立了很多帝國機構,包括「帝國議會(Reichstag)」、咨詢機構、最高法院這些近代才出現的機構,而且也建立了維持治安、稅務處理和軍事架構的機制。這些機構和機制的執行方面,往往不是皇帝一人便可決定的,他必須與眾多公侯和自由市商議後才能下達指令。這便很有趣了,這個帝國變得像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聯盟裡有眾多的獨立邦國,這些國家在政策上會互相牽扯,以達至聯盟的整體利益。這不是跟現代的歐盟很相似嗎?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seayu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137會員
53內容數
歐洲史不是國別史,我們不能單獨研究某個歐洲國家的歷史。因為在歐洲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一直都是國家林立的狀態,國家之間的互動是恆常的事,而一個國家的行為,很可能就會直接影響另一些國家的政策、文化和歷史發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ay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歐洲的「皇帝」跟中國的「皇帝」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中國,皇帝是天子、九五之尊,權力並沒有制約,而且地位至高無上。不過,在歐洲方面則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提過,要在歐洲當皇帝,他只能當羅馬帝國的皇帝,皇帝這一詞,是與羅馬帝國緊緊扣著的。其他非羅馬帝國的統治者若自稱皇帝,往往需要與羅馬帝國沾上關係。</p>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把這種國王選舉看得太理想。這些有選票的人,大多是在帝國裡少數具有極大勢力的家族裡的人,而且與國王候選人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選舉,不如說是一種談判和商議的機會。這些有力家族之間的微妙角力,透過這種談判緩解了訴諸武力的可能性。
皇帝獲得教皇的加冕而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且得到其加持以明正言順的姿態號令諸侯。教皇則得到皇帝承諾的保護得以捍衛基督教世界及維持教廷在歐洲的獨立性。試想想,如果教廷成為歐洲某個封建領主的附庸,它的權威實必遭到質疑,最後導致整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西歐將不再聽令於位於羅馬的教廷指揮。
<p>確定王國東部疆界、吞併教廷所在的北義大利、讓貴族與教會互相牽制、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王國。再加上他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史家普遍認為,西元962年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建立的日子。</p>
<p>奇怪了,國王死了,兒子不是應該直接繼承王位嗎?為什麼奧托一世只能繼承公爵之位呢?原來,東法蘭克王國有個異於其他歐洲封建國家的制度-國王不是預設世襲的,而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p>
<p>因為卡爾一世開創的先例,前往教廷讓教皇為自己加冕為帝的舉動,無意間形成一種「法統」,成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歷任統治者費盡心力都要完成的儀式。也因為這種法統,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與其他歐洲封建國家不一樣的道路。</p>
<p>歐洲的「皇帝」跟中國的「皇帝」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中國,皇帝是天子、九五之尊,權力並沒有制約,而且地位至高無上。不過,在歐洲方面則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提過,要在歐洲當皇帝,他只能當羅馬帝國的皇帝,皇帝這一詞,是與羅馬帝國緊緊扣著的。其他非羅馬帝國的統治者若自稱皇帝,往往需要與羅馬帝國沾上關係。</p>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把這種國王選舉看得太理想。這些有選票的人,大多是在帝國裡少數具有極大勢力的家族裡的人,而且與國王候選人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選舉,不如說是一種談判和商議的機會。這些有力家族之間的微妙角力,透過這種談判緩解了訴諸武力的可能性。
皇帝獲得教皇的加冕而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且得到其加持以明正言順的姿態號令諸侯。教皇則得到皇帝承諾的保護得以捍衛基督教世界及維持教廷在歐洲的獨立性。試想想,如果教廷成為歐洲某個封建領主的附庸,它的權威實必遭到質疑,最後導致整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西歐將不再聽令於位於羅馬的教廷指揮。
<p>確定王國東部疆界、吞併教廷所在的北義大利、讓貴族與教會互相牽制、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王國。再加上他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史家普遍認為,西元962年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建立的日子。</p>
<p>奇怪了,國王死了,兒子不是應該直接繼承王位嗎?為什麼奧托一世只能繼承公爵之位呢?原來,東法蘭克王國有個異於其他歐洲封建國家的制度-國王不是預設世襲的,而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p>
<p>因為卡爾一世開創的先例,前往教廷讓教皇為自己加冕為帝的舉動,無意間形成一種「法統」,成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歷任統治者費盡心力都要完成的儀式。也因為這種法統,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與其他歐洲封建國家不一樣的道路。</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為了因應過長的邊界和控制疆界外的部族,羅馬帝國向特定幾支部族提供經濟援助、乃至允許他們定居在邊界內,反過來他們必須提供作戰部隊,為帝國跟其他部族戰鬥。這種措施,在當時就叫做「Foederati」,意思是由條約綁定的人民或城市。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為了因應過長的邊界和控制疆界外的部族,羅馬帝國向特定幾支部族提供經濟援助、乃至允許他們定居在邊界內,反過來他們必須提供作戰部隊,為帝國跟其他部族戰鬥。這種措施,在當時就叫做「Foederati」,意思是由條約綁定的人民或城市。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