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解構神聖羅馬帝國(七):歷經一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在拿破崙戰爭後解體滅亡

2018/06/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由帝國變成政治聯盟

由於皇帝與教皇持續的權力鬥爭,為增加鬥爭的本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本來的特權,漸漸下放到公侯手中,帝國內的各個邦國如同獨立王國一樣,漸漸坐大。不過這也不是全然壞事,由於皇帝無須再花心機兼顧地方的公務,例如地方管理和建設等,皇帝可以專心做他的主責:維護邊界、保護教廷和以身作則為虔誠的基督徒。地方公侯則專注於封地的統治,並建立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隨時為保護帝國領土完整而接受皇帝的號召。這種情況在西元12和13世紀時的演變更加激烈,當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們都大量分封土地和高級爵位,而這些獲得爵位和土地的公侯大多與皇帝的家族有著很深的連繫。就這樣,這些公侯逐漸得以壯大,確立了後來帝國擁有眾多獨立邦國的形態,直至消亡。
皇帝管外交和教會事務,公侯管地方政治這種帝國政治架構,到了西元15世紀時達至顛峰。西元15世紀20年代至16世紀70年代的這段時間,帝國出現了被稱為「帝國改革」的時期。皇帝、公侯和自由市一起建立了很多帝國機構,包括「帝國議會(Reichstag)」、咨詢機構、最高法院這些近代才出現的機構,而且也建立了維持治安、稅務處理和軍事架構的機制。這些機構和機制的執行方面,往往不是皇帝一人便可決定的,他必須與眾多公侯和自由市商議後才能下達指令。這便很有趣了,這個帝國變得像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聯盟裡有眾多的獨立邦國,這些國家在政策上會互相牽扯,以達至聯盟的整體利益。這不是跟現代的歐盟很相似嗎?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生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生的万華鏡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seayu
    seayu
    135追蹤者
    53內容數
    80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為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歐洲史不是國別史,我們不能單獨研究某個歐洲國家的歷史。因為在歐洲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一直都是國家林立的狀態,國家之間的互動是恆常的事,而一個國家的行為,很可能就會直接影響另一些國家的政策、文化和歷史發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