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藝術家並不容易
千萬別唬弄你自己:做個藝術家真的不容易。
我們要鼓足勇氣、卯盡全力,而且很多時候都要搾乾身心的能量來創作藝術。
即使我們思緒敏捷、靈感泉湧,要將其化為具體的形式,也往往費時累月,甚至得花上幾年的時間。
也有很多人掙扎於要用哪些點子,並苦惱著要如何加以具象化。我們可能看到、感受到、甚至意識到有某種東西正要從自己的內在迸發出來,但它那有如變形蟲般、仍在初始狀態的形貌,卻讓我們難以捉摸,就像偶然路經的一個戀人,把我們身體裡每一根熱情的神經都挑動之後,就忘了再打電話過來。
一旦我們真正著手創作,我們攀爬的這座山峰只會越見陡峭、更難攻頂。突然間,我們像是出其不意地,就開始朝空氣逐漸稀薄的高空攀岩而上。一件作品可能需要重做八次、十次、甚至十二次,或是得拆掉、塗改,重寫、再畫、解體,再不然就是在作品未見明確的核心本質之前,就摧毀殆盡。
於是,我們對創作有了如是理解:我們正在進化,所以我們的藝術眼光也在提升它隨時都在改變,因而無法倚靠,讓我們固守一處。由於我們無法仰賴A → B → C 這種智識性的直線推演過程,將作品從腦與心創造出來,要找出一種穩固實在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主題,也就成為令人昏亂傷神的挑戰,因為我們腳下的地面一直不斷挪移、我們的眼光也隨之變異。
除此之外,生計問題自是不在話下。任何一個想靠藝術吃飯的人,都知道危險的陷阱在哪裡。金錢煩惱、時間問題、家庭責任的壓力。另一伴無法理解我們的創作需求,氣惱它占用了時間,讓我們無法照應彼此關係或家庭生活。朋友視我們為失心瘋,才會把那麼多時間與氣力投注在一場難以確保「成功」的冒險之上。
不過,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我們為何投身藝術、這樣的召喚為何如此強烈。我們的藝術,是直接來自於內心的召喚。
你可以學習做個健康的藝術家
當沒有人為我們的藝術努力搖旗吶喊——或是當我們仍感受到社會的制式壓力,而汲汲營營於金錢報酬或事業成就時,我們往往會難以理解只為工作本身而工作的概念。我們不知道如何給自己時間探索,不知道如何在結果未明時培養穩定的工作習慣;我們對於長遠的回報和過程導向的喜樂不屑一顧。
我們的文化已對藝術抱持嚴重迷思,我們因而無從得知,要如何學習做個藝術家。我們遺漏了「養成」的部分,而受到誘騙地以為,成為藝術家乃是天賜英才,像是被仙女教母拍了一下肩膀,然後就被「發現」了。
所以,美國的藝術家會有成功、金錢、上癮和穩定度等爭議性的問題,並非只是偶然。我們的社會並未提供指引,教導我們如何獲取技能、工作習慣、支援和勤奮,而這些都是我們要以創作天賦殷實生活的必備之物。
不過事實是:我們可以學習這些技能。
這就是本書最適切的主題。做個藝術家,就是指學習如何成為藝術家。
我們無需生來就有成熟完備的創作才華、或是靠祖母的信託基金才能餬口過活。我們不必快速成功,甚至不見得一開始就要知道自己的目標。
就像生活中的一切(例如學習語言、烹飪、駕駛、建立堅定的關係),我們可以習得做個藝術家的技能,並且運用它們成為一名穩健明智、蓬勃發展的藝術家。這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確確實實是個大好的消息。
喬安娜˙奈格勒爾(JoAnneh Nagler)
藝術家、音樂家、作家和人生教練。喬安娜致力於將她對藝術的投入與個人的生活風格完美融合、無縫接軌。她著有《免於負債的花錢計畫》(
The Debt-Free Spending Plan)一書,也曾獲《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Word Report)等網路、平面媒體以專題採訪報導。想要知道更多她的訊息,可以造訪她的個人網站
www.AnArtistry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