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告別道德主義是對未來工作的一個提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皮力 《向道德主義告別》

raw-image

本書收錄了從1995 到2016 年間,我的25 篇評論文章。按照話題它們被分成了歷史、體制、媒介、政治和日常五個部分,這些也是我切入當代藝術的角度。在我心目中,藝術評論首先是發生在社會和歷史中行動,是對我們所信仰的進步文化價值的分析與確認。「歷史」是當代藝術得以發生的最根本情境之所在;「體制」涉及的是當代藝術在社會中生產和流動的方式;「媒介」則是藝術生產、語言及其方法論創造的起點;藝術評論是行動,則意味著除了上述內部的範疇之外,它也必然是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因此「政治」成為了藝術及其評論的必然,而當代藝術的創造從觀念到語言都可以被翻譯成是政治的行動。但是不同於現實社會中的政治行為,藝術行動中的政治,是以「日常」經驗轉換及其改造為目的來展開。只有在上述這些情境中,對不同藝術實踐進行的比對與研究,我們才有可能知道進步何以發生,其意義何在,而不至於被某些一時新鮮的技巧、風格、符號或者情緒蒙蔽。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和寫作者,我幸運地生逢其時,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它從社會禁忌變成了市場寵兒,其後又因半推半就的商業化而一度被自身和外界懷疑、乃至否定,直到今天喧囂漸遠,但是平靜中又蘊含著新的活力和變革。其間,我有幸見證了這個時代眾多偉大的藝術並以此為驕傲,或許書中有些言論激烈、甚至有失刻薄,但是我希望讀者能感覺到熱愛與熱忱是本書的基本情感。

時至今日,中國當代藝術面對的環境仍然極其複雜,它是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奇妙混合。這種複雜的情境要求我們在對藝術保持執著的同時,也要對多變的現實具有靈活性。脫胎於社會現實主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常常被闡釋為呼喚新的道德和社會政治秩序的工具,但是對我而言,今天我們恰恰需要對所有既定的道德和準則保持警惕,我們不僅要關注藝術動機,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行動,關注行動的情境和效果。只有破除了道德主義對於當代藝術的桎梏,中國藝術才能走出功利主義和藝術工具論的死循環。道德主義的險惡在於,它給人一種幻覺,彷彿掌握了「正確」的道德就能洞悉世間的知識、掌握真理,並可以理直氣壯的批判和干預一切。但是無論是世界、社會還是藝術本身都是永遠有待探索的複雜的未知,沒有任何一種道德和立場可以淩駕於其上;相反地,讓我們得以不斷探索,並推動藝術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只能是開放的觀念和謙卑的心態。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向道德主義告別與其說是我的觀點,毋寧說是這些文章所顯示的思想軌跡,或者說是我對自己未來工作的一個提醒。

皮力

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人文學院任教達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為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作為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獨立和專業意見對於九○年代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甚具影響力。特別是在策展實踐上,他一方面在中國介紹西方藝術,另一方面向中國和世界各地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並和法國的龐畢度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亞洲其他機構合作。他在21世紀初期的兩本書《策展人時代》和《國外後現代雕塑》曾經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他亦經常在中外媒體包括《Art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發表文章。在台灣則出版過《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2015,典藏藝術家庭)。尤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與博物館領域,皮力對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

更多內容請見《向道德主義告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典藏藝術家庭的沙龍
34會員
43內容數
2019/07/25
劇情扭曲或病態的恐怖電影是否會扭曲人性,是長久以來不斷困擾電影產業與管理電影產業那些人的問題。一部片禁不禁、剪不剪、上映不上映,常常伴隨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也一樣。
Thumbnail
2019/07/25
劇情扭曲或病態的恐怖電影是否會扭曲人性,是長久以來不斷困擾電影產業與管理電影產業那些人的問題。一部片禁不禁、剪不剪、上映不上映,常常伴隨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也一樣。
Thumbnail
2019/07/12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
Thumbnail
2019/07/12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
Thumbnail
2019/07/12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Thumbnail
2019/07/12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藝術以書寫自我包裝,藝術創作的元素可以包含書寫在內,也可以是為了回應書寫而作。但無論如何,不管是發表在報章雜誌、部落格與同人誌、新聞稿或學術專刊上,藝術都提供了一個寫作的機會。
Thumbnail
藝術以書寫自我包裝,藝術創作的元素可以包含書寫在內,也可以是為了回應書寫而作。但無論如何,不管是發表在報章雜誌、部落格與同人誌、新聞稿或學術專刊上,藝術都提供了一個寫作的機會。
Thumbnail
藝評已死?當媒體充斥藝術市場消息與畫廊行銷廣告、當藝術明星不斷被製造與追捧,在重重華麗的煙幕彈中,藝術評論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堅持核心價值精神?作者派翠西亞.畢克斯在《藝術評論的終結》中試圖對當代藝術評論現狀提出觀察與擔憂。
Thumbnail
藝評已死?當媒體充斥藝術市場消息與畫廊行銷廣告、當藝術明星不斷被製造與追捧,在重重華麗的煙幕彈中,藝術評論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堅持核心價值精神?作者派翠西亞.畢克斯在《藝術評論的終結》中試圖對當代藝術評論現狀提出觀察與擔憂。
Thumbnail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Thumbnail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Thumbnail
身為忠實的兩廳院劇場迷,收到來自兩廳院會員的邀請,9月的某個夜晚走進戲劇院,聆聽李明璁x朱家安的藝術思辨講座。 座談中討論了3個議題,分述如下: Q1|在民主社會,藝術有助於公共討論嗎? Q2|藝術家需要在意政治正確嗎? Q3|在分眾時代,創作者和讀者有什麼值得注意的?或者說對抗的心法? Q1|民主
Thumbnail
身為忠實的兩廳院劇場迷,收到來自兩廳院會員的邀請,9月的某個夜晚走進戲劇院,聆聽李明璁x朱家安的藝術思辨講座。 座談中討論了3個議題,分述如下: Q1|在民主社會,藝術有助於公共討論嗎? Q2|藝術家需要在意政治正確嗎? Q3|在分眾時代,創作者和讀者有什麼值得注意的?或者說對抗的心法? Q1|民主
Thumbnail
行動藝術(Performance Art)是什麼? 台灣行為藝術的先聲始於政治解嚴的八零年代後期。訴諸政治解禁議題─面對台灣最強大的體制力量─行動藝術呈現的是緊張的、游擊的、集體議抗,甚至受迫害、被箝制的黑色形式。 然而先有生命觀、藝術觀而後有創作,經由藝術,我們能夠改變什麼?藝術在生命命題中能夠改
Thumbnail
行動藝術(Performance Art)是什麼? 台灣行為藝術的先聲始於政治解嚴的八零年代後期。訴諸政治解禁議題─面對台灣最強大的體制力量─行動藝術呈現的是緊張的、游擊的、集體議抗,甚至受迫害、被箝制的黑色形式。 然而先有生命觀、藝術觀而後有創作,經由藝術,我們能夠改變什麼?藝術在生命命題中能夠改
Thumbnail
「二十年」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與歷史分界點,由現在往回尋溯,那便是發生於九○年代初期解嚴後不久的台灣。那幾年間台灣引進「策展機制」,的確是一個觸發了展覽組織方式的變革,「策展」在台灣開始以「全稱」的方式進入展覽的組織籌畫體系中的年代。
Thumbnail
「二十年」正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與歷史分界點,由現在往回尋溯,那便是發生於九○年代初期解嚴後不久的台灣。那幾年間台灣引進「策展機制」,的確是一個觸發了展覽組織方式的變革,「策展」在台灣開始以「全稱」的方式進入展覽的組織籌畫體系中的年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