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觀後感:等價交換與階級複製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公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引起了廣泛的家長討論,而我今晚看到的『孔雀』絕對是針對家長量身定做的戲劇,因為除了最淺層的觀影感想:『這位媽媽也太誇張了吧』,其劇情張力也絕對是飽足的,幾乎是到了恐怖片的程度了,所以,成年人看就好。而深層一點來看,這部劇絕對滿滿是思考點的作品。可能重複再看第二次的時候,又會發現一些新的細節可以咀嚼。孔雀是以『經濟上相對弱勢的家庭』拼了命將孩子送進私校為出發點,雖然構築了一連串誇張又帶點奇幻的劇情,但絕不是想要把追逐私校的家長給妖魔化,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馬上把『送進私校』這件事,貼上對與錯的二分法標籤。雖然本劇思考點很多,但有兩個是我在觀看時一直想到的:等價交換與階級複製。

等價交換:你想要得到,就必須有相對的犧牲


這個名詞出現在是日本漫畫家荒川老師的作品鋼之煉金術師(以下簡稱鋼鍊),這套膾炙人口的奇幻冒險漫畫,有非常多人就其哲學、宗教意義上做討論,沒看過鋼鍊這部漫畫也沒關係,因為這個概念,自古以來就普遍被相信: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拿什麼來換!我們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能夠躍上更高的社會階層,賺取更豐厚的收入,要拿什麼來換:是自己辛苦賺取的金錢,還是健康?還是犧牲孩子的體育或娛樂活動,或者更多的快樂時光?劇中的那位媽媽說了:『辛苦國、高中的六年,享受六十年!』孩子辛苦六年,父母也更辛苦,既然大家都吃苦受折磨,那換來的東西,一定是想像中美好的人生吧?

可是啊,劇中那隻神秘的孔雀,跟你交換的東西,真的等價嗎?看過劇情的人可以好好想想,其實孔雀的交易,在我們的觀念中多半是極度不公平。(就連鋼鍊這部漫畫裡面,決定等價與否的,是所謂的真理之門,不是我們。)那我們作為父母,真的可以判斷:犧牲哪些東西,就能夠換來什麼呢?打個比方:

加班工作,犧牲健康,可以換來財富?
為了拓展人脈,到處應酬,犧牲家庭生活,可以換來事業成功?

同理,觀賞此劇,念私校的種種犧牲:除了金錢,還包含多種自由(帶東西的自由、發問的自由等)多種時光(孩子的體育時光、家庭聚餐、旅遊時光等),父母期待換來的會是什麼呢?這值得好好想想。


想要突破階級複製的苦痛


我們對於社會的觀感,若可以粗暴的分為左右兩派,那麼左派的人會說:社會很不公平,這些上等人因為出身好,佔領更高的階級,而且他們的子女得到豐厚的資源,能繼承他們的階級,這就是階級複製!而右派的人則認為社會很公平,努力就能成功,『愛拼就會贏』,俗話說英雄不怕出身低!

而劇中的想法:英雄『就怕』出身低,為了怕變成『狗熊』,所以要想盡辦法突破階級複製,於是把『送孩子唸私校』當成晉升的不二法門。我個人的觀點是,在台灣孩子真想要讀書,門檻不是那麼高,讀台大不像去讀哈佛,需要準備一大筆錢才能進去。我父親是自由工作者,靠著樂器表演賺錢,我母親是輕度殘障,在那個年代沒什麼保障工作,只能做好家庭主婦。他們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我和弟弟皆為台大研究所畢業。而少年時我家到處租屋,繳不出房租和學費的壓力,也可能是我刻苦讀書的動力之一。

你的身邊聽過這樣的例子:像是豆花店的女兒考上北一女、計程車司機的兒子台大畢業?多少有吧!

我這樣講並不表示我很右派,我想講的是:很多階級無法逆轉,是因為孩子生長在『文化不利』的地區!例如父母覺得:『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或者是家庭根本沒有溫暖,使得孩子早早出去混日子,沈迷於結交酒肉朋友。這才是階級無法翻轉的根本問題。劇中的父母因為自己的早年經歷,感覺被困在階級當中不能翻身,而希望孩子讀好書攀升上流階層。

其實送不送到私校好像也不是這麼重要,講難聽點:真的想念,環境再差也唸得下去,不想念,父母費盡心思『春蠶到死絲方盡』,孩子反倒要恨父母。想一想,還是多注重品行和興趣發展吧,劇中的爸爸說:我只要你『平安健康』就好。可能光這四個字,等價交換也換不了,因為這根本無價的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酒窩J他媽的沙龍
63會員
16內容數
酒窩J拍片的幕後互動 酒窩媽的教育思考、觀點以及筆記 個人對於社會的建議
酒窩J他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6
近來有幾個長輩、親友傳訊說打疫苗傷身體。 事實是,我們沒辦法證明不傷身體,也無法證明傷身體。認同句話再看下去,不認同,那麼就不口水戰了,目前國家並未強迫打疫苗,都是個人的選擇。 但我這篇文章,結論是強烈建議要打。
Thumbnail
2021/07/26
近來有幾個長輩、親友傳訊說打疫苗傷身體。 事實是,我們沒辦法證明不傷身體,也無法證明傷身體。認同句話再看下去,不認同,那麼就不口水戰了,目前國家並未強迫打疫苗,都是個人的選擇。 但我這篇文章,結論是強烈建議要打。
Thumbnail
2019/04/25
這好像是現在家長必然要面對的:讓小孩打電動怕他沈迷,不讓他打,讓他成為班上的『古人』還是『恐龍』之類的,好像也不太好。這一代小孩生在網路時代,就好像我們生在電視年代一樣,現在終於體會當年上一代父母親擔心我們變成電視兒童的心情了!
Thumbnail
2019/04/25
這好像是現在家長必然要面對的:讓小孩打電動怕他沈迷,不讓他打,讓他成為班上的『古人』還是『恐龍』之類的,好像也不太好。這一代小孩生在網路時代,就好像我們生在電視年代一樣,現在終於體會當年上一代父母親擔心我們變成電視兒童的心情了!
Thumbnail
2019/04/03
一早有朋友傳訊給我說:你兒子上了商周封面! 上個月,接受記者來家裡採訪,原本是覺得低調點好,而且總覺得他拍影片一事,跟商業週刊的調性好像不怎麼搭?我還以為,就算有採訪,應該會是親子天下、未來家庭這類親子雜誌。
Thumbnail
2019/04/03
一早有朋友傳訊給我說:你兒子上了商周封面! 上個月,接受記者來家裡採訪,原本是覺得低調點好,而且總覺得他拍影片一事,跟商業週刊的調性好像不怎麼搭?我還以為,就算有採訪,應該會是親子天下、未來家庭這類親子雜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Thumbnail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Thumbnail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
Thumbnail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
Thumbnail
  「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
Thumbnail
  「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
Thumbnail
 有雷慎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單元劇呈現,上週播出第四集-《孔雀》。前三集依序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Thumbnail
 有雷慎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單元劇呈現,上週播出第四集-《孔雀》。前三集依序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Thumbnail
這些沒了名字的媽媽,每個都被稱呼為「XX同學的媽媽」們,在瀕臨崩潰之前講的唸的想的,都是「你」「你」「你」,但其實最終都是自己。 這樣的情節,太熟悉了。 然而,這些媽媽們真的是萬惡嗎?
Thumbnail
這些沒了名字的媽媽,每個都被稱呼為「XX同學的媽媽」們,在瀕臨崩潰之前講的唸的想的,都是「你」「你」「你」,但其實最終都是自己。 這樣的情節,太熟悉了。 然而,這些媽媽們真的是萬惡嗎?
Thumbnail
公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引起了廣泛的家長討論,而我昨晚看到的『孔雀』絕對是針對家長量身定做的戲劇,因為除了最淺層的觀影感想:『這位媽媽也太誇張了吧』,其劇情張力也絕對是飽足的,幾乎是到
Thumbnail
公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引起了廣泛的家長討論,而我昨晚看到的『孔雀』絕對是針對家長量身定做的戲劇,因為除了最淺層的觀影感想:『這位媽媽也太誇張了吧』,其劇情張力也絕對是飽足的,幾乎是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