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背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就純文字一下好了OAO

來說說自己前陣子有PO過的 Boom Boom Brosmind 就要發射太空彈!特展展覽的觀看心得。

現在人看展覽的次數應該很普遍了吧,或者覺得展覽沒什麼好看的,可能是展覽真的太空洞、或者是內容太深奧,導致的,可是如果我們能展在策劃展覽的角度,去觀察這個展覽,說不定原本以為無聊的展覽,能有不同的感受。

以 Boom Boom Brosmind 就要發射太空彈!特展為例!

大多觀看展覽結束的人,都會說『蠻有趣的』、『很好玩』、『很可愛』,但通常都是對插畫有興趣、或是對拍照打卡有熱忱的人才會這麼說,或是一群朋友出去,反正管他看什麼展都會開心。

如果是換到專業設計師的眼光,大概就會談論這個展覽的『主視覺』、『動線設計』、『插畫風格』、『展示特色』、『互動體驗』、『售票價格和商品區設計』等等...然後就會聽到許多專業的評論,包括優點跟缺點,但你很少會聽到人們在談論展覽本身的價值跟意義。

『是的,設計的好壞不等於展覽的好壞』隔行如隔山

那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看展覽?

撇除掉半展覽雜七雜八的工作來看,我們不仿可以想想他策展人為什麼要辦這個展覽?這個展覽到底是什麼展?想要傳達什麼東西?

不被外觀和形式給吸引之後,就能發現為何台灣的策展團隊,要把遠到西班牙的波賽隆納設計師,給搬回台灣,並且還要巡迴展出,如果要大賺一筆,我相信有其他更多的展可以選擇。

假設把知名度撇開不談,來自西班牙的設計團隊有什麼特色讓他值得這麼努力的地方?我相信策展人自己心裡有數,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我今天不猜測策展人的想法,而是就一個觀眾來看。

我覺得這個展對台灣的隱性價值在於『環境的開放性』。

在展中你可以看見來自西班牙的設計團隊,展出很多他們的作品,其中也有他們幫很多其他國家設計的作品。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立足在國外的設計公司是否都比較有國際視野?而在台灣也有許多公司能接國外的案子,所以台灣的設計師也相當有國際視野!這是值得肯定的。

讓我反思的不是台灣的設計師,而是台灣看待環境中的設計這件事情,我們台灣設計師有實力走向國際,但台灣本身卻沒有辦法接納世界。

『台灣,是不是太少機會給國外設計師為台灣設計?』

雖然有看過伊東豐雄的台中歌劇院,以及之後新的淡水橋,由札哈 哈蒂建築事務所設計,但除了建築這種國際標案型的區域,其他的設計領域,尤其是在生活中,我們會不會太少運用更客觀的眼界,去看待自己的價值。

會不會策展人,想用這個展覽傳遞這個訊息呢?

我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C設計事件簿的沙龍
15會員
22內容數
2019/06/06
【你知道甚麼是台灣文博會嗎?】 台灣文博會是每年台灣設計界上半年的精采盛事,從創辦以來提供了大量的優秀品牌和設計能量,給台灣的民眾和國外的廠商與嘉賓,創造一年一度獨一無二的美好印象。 今年的文博會以編集地方為主題,邀請了各地城市來參與跳躍性的設計演出,包含台南、台東、屏東、桃園、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
Thumbnail
2019/06/06
【你知道甚麼是台灣文博會嗎?】 台灣文博會是每年台灣設計界上半年的精采盛事,從創辦以來提供了大量的優秀品牌和設計能量,給台灣的民眾和國外的廠商與嘉賓,創造一年一度獨一無二的美好印象。 今年的文博會以編集地方為主題,邀請了各地城市來參與跳躍性的設計演出,包含台南、台東、屏東、桃園、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
Thumbnail
2018/11/13
「工作順利,順利工作。」 最近的工作繁重,在北台灣各地出外景,每次一上工就是10幾個小時,有時一路做到天明,我們是一個團隊,每個人心中只求「工作順利」,起初,我這麼認為。
Thumbnail
2018/11/13
「工作順利,順利工作。」 最近的工作繁重,在北台灣各地出外景,每次一上工就是10幾個小時,有時一路做到天明,我們是一個團隊,每個人心中只求「工作順利」,起初,我這麼認為。
Thumbnail
2018/11/05
加拾襪子,算是我剛學設計時就認識的品牌,但至今都只停留在「很可愛的襪子」的印象上,偶爾會買來當作禮品,這次總算是能對他們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在以前我就對這個品牌始終有一個疑問「他們沒有店面嗎?」
2018/11/05
加拾襪子,算是我剛學設計時就認識的品牌,但至今都只停留在「很可愛的襪子」的印象上,偶爾會買來當作禮品,這次總算是能對他們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在以前我就對這個品牌始終有一個疑問「他們沒有店面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週末跟夥伴一同參加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一入展區便感受到濃濃的商業氣息,許多作品在商業化的框架之下少了一些溫度,越逛越覺得能量被榨乾的我不自覺開始感到不耐煩,起了很多雜念:為什麼我要花時間來看這些取悅性這麼高的作品?當下忘記提醒自己: 外在世界只是內在的投射,我無法用自身的標準去度量他人的價值,看見
Thumbnail
上週末跟夥伴一同參加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一入展區便感受到濃濃的商業氣息,許多作品在商業化的框架之下少了一些溫度,越逛越覺得能量被榨乾的我不自覺開始感到不耐煩,起了很多雜念:為什麼我要花時間來看這些取悅性這麼高的作品?當下忘記提醒自己: 外在世界只是內在的投射,我無法用自身的標準去度量他人的價值,看見
Thumbnail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Thumbnail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Thumbnail
其實我可以理解大家想看懂藝術的心情,但絕大多數,是無法一言以蔽之,儘管有語音導覽、專人解說或是藝術品旁邊的小板板,似乎都還是不足以讓你透徹一件作品背後的想法。 其實有時候,我自認,藝術家也不知道是從哪想出的靈感,而是在一筆一畫之間有了感悟,用心去畫、去創作。 那到底要怎麼看待藝術?
Thumbnail
其實我可以理解大家想看懂藝術的心情,但絕大多數,是無法一言以蔽之,儘管有語音導覽、專人解說或是藝術品旁邊的小板板,似乎都還是不足以讓你透徹一件作品背後的想法。 其實有時候,我自認,藝術家也不知道是從哪想出的靈感,而是在一筆一畫之間有了感悟,用心去畫、去創作。 那到底要怎麼看待藝術?
Thumbnail
活動設計雖然不是一門專精的學科,但我相信做活動出身的設計個個都是雜學高手! 活動設計人的小宇宙就被燃起了
Thumbnail
活動設計雖然不是一門專精的學科,但我相信做活動出身的設計個個都是雜學高手! 活動設計人的小宇宙就被燃起了
Thumbnail
想起近幾年受到許多關注和吹捧的幾個城市設計展,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反而有些不安。上千萬的經費,一次性消耗,搏得人潮和拍照打卡的讚數和分享數,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成功? 十年前或許會很驚豔,一定把它收錄到BEST 100。但十年後,已無驚豔,更多的是疑問:幾千萬是否有更好的用法?它到底溝通了什麼?
Thumbnail
想起近幾年受到許多關注和吹捧的幾個城市設計展,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反而有些不安。上千萬的經費,一次性消耗,搏得人潮和拍照打卡的讚數和分享數,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成功? 十年前或許會很驚豔,一定把它收錄到BEST 100。但十年後,已無驚豔,更多的是疑問:幾千萬是否有更好的用法?它到底溝通了什麼?
Thumbnail
曾經接觸過一個協助地方獨立店家/商品經營品牌的專案,承辦方邀請幾位北部的年輕設計師,「媒合」包裝設計。看到成品時,我問,這幾位設計師有親自到地方上拜訪或住過一段時間嗎?執行窗口說沒有,都是透過他電話溝通兩邊。 我覺得,一般民眾可以「誤會」設計就是包裝,但設計師本人不應該助長這樣的思維。
Thumbnail
曾經接觸過一個協助地方獨立店家/商品經營品牌的專案,承辦方邀請幾位北部的年輕設計師,「媒合」包裝設計。看到成品時,我問,這幾位設計師有親自到地方上拜訪或住過一段時間嗎?執行窗口說沒有,都是透過他電話溝通兩邊。 我覺得,一般民眾可以「誤會」設計就是包裝,但設計師本人不應該助長這樣的思維。
Thumbnail
我覺得,編輯、企畫、策展,其實是很相近的能力,都是一種「溝通」,溝通的意思是,你得先知道「你要說什麼」,先確定你很想傳達的訊息(不是先想口號),再來才是「怎麼說」。如果沒有觀點,展就會只是展示而已,而沒有「策」。觀點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展」是你呈現的方式。
Thumbnail
我覺得,編輯、企畫、策展,其實是很相近的能力,都是一種「溝通」,溝通的意思是,你得先知道「你要說什麼」,先確定你很想傳達的訊息(不是先想口號),再來才是「怎麼說」。如果沒有觀點,展就會只是展示而已,而沒有「策」。觀點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展」是你呈現的方式。
Thumbnail
相較過去,現在的活動熱鬧、有趣、又有設計感,這部分毫無疑問,我們確實在進步之中。(為「品質不良又傷害視覺的花大錢活動」而皺眉的機會大幅減少了)但是,什麼是「策展」?有沒有其他形式?
Thumbnail
相較過去,現在的活動熱鬧、有趣、又有設計感,這部分毫無疑問,我們確實在進步之中。(為「品質不良又傷害視覺的花大錢活動」而皺眉的機會大幅減少了)但是,什麼是「策展」?有沒有其他形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