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戲劇的幻影深淵--柏格曼電影

更新於 2018/08/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載於POLYSH http://thepolysh.com/blog/2018/08/10/ingmar-bergman/)
萬事皆有可能,皆能發生。
時間、空間並不存在。
在現實脆弱的框架下,
想像如織線,交織著新的圖案
--《芬妮與亞歷山大》
柏格曼的電影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關於柏格曼電影,我感覺到這樣的兩層閱讀:
第一層,是時間的懸止。柏格曼電影總在開始不久,就不再有情節的移動;人物停滯或說困頓於一處生命階段,過去的歷經、曾蒙受的情緒,每個主題與意境,裹成完整封包,襲擊而來,這一方面令得主人翁更加衰弱,另一方面又意味著,正是這種精神的脆弱,才會任由自己被這些意念給沖刷變形。
說「不再有情節的移動」,我指的並不是電影只有漫漶的原地玄思,而是說,當主人翁為哪個無法釋懷的景象所擄獲,他的行動,已不用來推進客觀現實,他回應的是內心所炮製出、並不真曾發生的場景;而此一行動,所誘發的下一筆互動,同樣只成立於那個幻想的虛空,類似我們常說的「沙盤推演」那樣一階接一階呈現,卻不與現實接軌。
也就是說,柏格曼電影並非切換於現實與想像和回憶之間,那個貌似現實的段落,其實也是被關於回憶的掛念所憑空催生的。
一個辨別的方式是:通常電影會引觀眾代入特定一個角色,通過該人物來走行生命旅程、有所遭遇、和他人互動,但在柏格曼電影,我們會發現,人物處在互相流變(becoming)的關係,直到彼此互有重疊、互成陰影。比如,在一齣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裡,他們並不真被貫徹了分別的身份,而是隨著關係發展,此彼邊互相促成、強化,也就是說,看起來像是被害的一方,其實在引誘著彼方的加害,而似乎加害的一方,在接收了挑釁之後,不成比例地將惡行推得更高,創造一份不合理的善惡懸殊,遂反過來暗示自己更像是被害者。
比如凝視者與被凝視者、聆聽與訴說者,那些被觀測的行為和話語都並非自然發生,而更像是「因為有人在看,所以我要做、做得很大、做得更大」、「因為有人在聽,所以我開始講、這樣講,越講越多」,凝視和聆聽者的一方,所承接的訊息其實正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他們不再是表面上看來的制高(meta)者,反而成為被觀察、揣摩的對象,在這個的反面,即是當人意識到有觀眾、聽眾,巧妙地將自己轉化為意義的生產者,卻又讓那像是個自然發生的事件。
用不準確但更容易瞭解的話說是,以往作者是在某一個人物上做出投射,但柏格曼則是對所有人物都投射自我:作者憑空勾勒一幢關係的起頭,然後建構接球彼方的特定回應,再就該個回應,再選定另一個角色,跳進去攪和。
柏格曼電影有一種迫人的窒息感,那既來自於時間被凝縮為單點,且來自於空間的闕如---眼前的事件,在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曾也不會發生,我們所以為的現場,是一個被構作出來的虛空。
關於「如何活出只有自己的世界」,是我想談的第二層閱讀:柏格曼電影是自我戲劇化的標準案例。
柏格曼電影中那些驟然跳出或切換的場面,是「潛意識」、「回憶」、「恐懼的源頭」嗎?但潛意識、回憶、恐懼起源,究竟是什麼模樣的呢?它們是一些已然具體的景觀嗎?還是它們起初只是些很模糊、晃蕩、微弱的類似是「可能性」這樣的東西,經由人的自我戲劇化過程,慢慢養出了完整的血脈?
---比如,關於「恐懼」,除了恐懼的某個東西(例如死亡、分離、背叛、衰老),那且是,對於即將或終將或已然陷入那樣的恐懼的自己,的恐懼。
柏格曼電影中,主人翁將那某個他所關注的點,上綱成一落越演越烈的場景、一齣兀自絞緊的戲劇,入戲地活進其中,自己也演了起來。也就是說,與其說這些風景曾如何地降臨給主人翁、以致於他掙脫不了,不如說主人翁預先地想到事情可以演變甚至急轉直下地到什麼地步……如果我先一步地想到了、入戲了、痛苦了、開始對抗了、淪落到一無所有可到底也慢慢痊癒了……,如此,則這個世界上將不會再有什麼可以真正傷害到我----自我戲劇化的其中一個驅力或者正是恐懼的極大化。
除此之外,柏格曼電影中常穿插著通俗的段落,這些段落多半以回憶、夢境或幻想情境作為自成一格的戲劇,它們是如此工整而有效,對比於主人翁陷入的迷惘、迷濛、渙散,這些段落的真實性(或說現實性)是那麼可疑。對我來說,它們是非常功能性的,自通俗而均勻的套路,生產明確的情感,如此,隨後就可以取這些情感來暈染複雜的餘韻。例如有家庭的快樂,才能對比出家庭崩解的恐怖;有軟黏的童年,對比出歲月的漠然;有情感的深摯,對比出自私的冰冷,再對比出不得不自私的悲哀。
啟動自我戲劇化機制的另一驅力,或者在於,因為我們遠比我們的人生聰明、深奧、多情。日常際遇是如此鬆散平淡,以致於無處可發展、拋擲我們真正深刻的對應。如此的活著,這麼空虛。生命川流而過,那個更有趣、激情、能讓自己也驚豔的那某個自己,如何才能浮現?
唯一的機會,也許是親自創造一幢身世、遭遇、回憶、關係,就著那個,建構一個角色,演了起來。情境這麼沈,角色得要很強大,才能勝任。我們換進這個角色,成為更好的自己。重裝上陣。
當柏格曼電影中的人物說著關於謊言與面具的種種,恰恰不是把真實的自己藏到別的哪裡,而是正是透過謊言和面具,才能暢快地伸展真實的自己;眼下的場景不是戲,而是從頭虛構了整個環繞的巨型情境,由此衍生的入戲的廝殺和牽扯,就獲得了血淋淋的真實、且是真正值得的真實。
我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那些臉、那些強迫般的特寫鏡頭,當它們不只是空間上的迫近,且捺出幾乎令人難堪的時延(duration),那到底要我們看什麼?我感覺作者要我們看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或說關於一個人的真實,是怎麼樣藉著這張面具慢慢轉換出來。
隨著自我戲劇化的過程開展,真實,被慢慢製作出來。是以,對我來說,《假面》展現的正是柏格曼電影的原型,一邊是綿延的多語,一邊是絕對的沈默,那些表演般的話語滲透進這幢關係、滲透進失語的人,失語者入戲地演著對傾聽近乎貪婪的渴望,遂引誘了更多的話語。她與她,真正的樣子,在整個相嵌合的過程中逐漸揭露。
……那些劇烈的身世俱是假佈景,通過絕對性的獨白與獨腳戲,人與人才能赤裸地交鋒,然後真正的戲劇才終於來臨。而與其說我們看到了她們如何變成對方,不如說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如何激發出每一塊靈魂部位,組裝起來,成為「一個人」。
真實只能通過欺瞞與虛構來碰觸、汲取。我不曾相信柏格曼電影中那些聲嘶力竭的眼淚與血,卻為那些幻影深淵的錘鍊,感到私密的慰藉。
    avatar-img
    164會員
    38內容數
    <p>【每場戲都有個命運的機關】系列的寫作以電影或小說某一場戲為起始點,由此追究人的精神狀態、它們醞釀由怎樣的處境深河、為如何形貌的命運所盤旋……,以揭發其所來自與將發動的,所有可能的故事。</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poria 的其他內容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似乎總是蒙著整片白霧,每個截面、每段流動,都透著一種因距離而變形的隱約和遙遠。但它們並不真是模糊、難以錨定、感性、唯心與飄渺的。恰恰相反。那是無數講究與校準的框架層層疊出的結果。
    畢贛的《路邊野餐》不是迷宮,而是讓通常只能源遠流長的「時間」,呈現空間式的散落;主人翁的生命旅途,是此與彼個自成一格的時空囊袋之間的遊走。故事仍是條長長的河,只是這回,它鑽進又迴旋於新一個與再新一個維度。時間不再是連續性的,如此,將容許每時刻都凝止,完美鎖上,等待著被更深刻地揭發、被正確地對待。
    <p>我啟動一個故事,故事裡只有我。長長的路,我一個人走,看所有的風景,或者不看,記得一切風中呼嘯的聲音,或者不記得。我不再布置情節,漠視降臨給我的遭遇、旋開的天啟。我就只說這樣一個很困難的故事,它關於,我是,我所承認與安心的,完整的我自己。</p>
    <p>景美僑興、木柵光明、永和美麗華、公館大世紀,二輪片交織著沒課或有課的日子。逢年過節紀念日以及院線大片,只有嶄新氣派的「華納威秀」匹配得上;那時的信義區乾枯空曠,對城市與世界的想像都在大銀幕。記得看完《魔鬼代言人》,我與男友吃著飯,默然失語,覺得已經看透大人世界了。</p>
    <p>真正的怪物,是欺負同學、老人,待人殘酷卻並無傷人之意的人。而最大的怪物,是班級導師,一個滿口道德,卻漠視並加諸不義的角色。那是一種你完全拿他沒辦法的惡。</p>
    <p>當能拍出這麼溫厚、討喜、誰都要感覺良好的作品,還會有什麼理由,要重回險隵的闇黑之海?太多徒勞、太少瞭解,那麼孤獨的浮沈。這是一個全新時刻的到來了。而或許所有新紀元的啟動,都得交換由某個神話的終結。</p>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似乎總是蒙著整片白霧,每個截面、每段流動,都透著一種因距離而變形的隱約和遙遠。但它們並不真是模糊、難以錨定、感性、唯心與飄渺的。恰恰相反。那是無數講究與校準的框架層層疊出的結果。
    畢贛的《路邊野餐》不是迷宮,而是讓通常只能源遠流長的「時間」,呈現空間式的散落;主人翁的生命旅途,是此與彼個自成一格的時空囊袋之間的遊走。故事仍是條長長的河,只是這回,它鑽進又迴旋於新一個與再新一個維度。時間不再是連續性的,如此,將容許每時刻都凝止,完美鎖上,等待著被更深刻地揭發、被正確地對待。
    <p>我啟動一個故事,故事裡只有我。長長的路,我一個人走,看所有的風景,或者不看,記得一切風中呼嘯的聲音,或者不記得。我不再布置情節,漠視降臨給我的遭遇、旋開的天啟。我就只說這樣一個很困難的故事,它關於,我是,我所承認與安心的,完整的我自己。</p>
    <p>景美僑興、木柵光明、永和美麗華、公館大世紀,二輪片交織著沒課或有課的日子。逢年過節紀念日以及院線大片,只有嶄新氣派的「華納威秀」匹配得上;那時的信義區乾枯空曠,對城市與世界的想像都在大銀幕。記得看完《魔鬼代言人》,我與男友吃著飯,默然失語,覺得已經看透大人世界了。</p>
    <p>真正的怪物,是欺負同學、老人,待人殘酷卻並無傷人之意的人。而最大的怪物,是班級導師,一個滿口道德,卻漠視並加諸不義的角色。那是一種你完全拿他沒辦法的惡。</p>
    <p>當能拍出這麼溫厚、討喜、誰都要感覺良好的作品,還會有什麼理由,要重回險隵的闇黑之海?太多徒勞、太少瞭解,那麼孤獨的浮沈。這是一個全新時刻的到來了。而或許所有新紀元的啟動,都得交換由某個神話的終結。</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上週在辦公室跟同事聊天,總是會有那種「永遠十八歲」的梗會穿插在對話中,我說我自己也可以號稱自己是永遠的三十八,但隨即暗暗想到,其實三十八對我也是遙遠的事情了,呵呵。其實早就忘記自己當時的感覺,或許當時就是在忙碌中過日子,隨即接著就跨過了四十,一路到現在。
    Thumbnail
    布紐爾的電影從頭到尾充滿荒謬的幽默感,明明就在眼前的小女孩,但大家就是看不見,「我在這啊」「等我們問你話你再開口」警官這樣對他們判定失蹤的女孩說;詩人槍手被判死刑後,不但當庭釋放,眾人竟還與他握手致意;醫生對肝癌末期的病人毫不在乎,還問他要不要來根菸...
    Thumbnail
    從前翟家、彭家比鄰而居,翟家晚了彭家六年搬到同個社區,翟家就一個四歲大的兒子,安安靜靜的小明江跟彭家兩個天天惹事挨揍的兒子湊上了,三個成天形影不離,把翟彭兩家原本就一左一右的距離,住成雙拼房了。 當時彭太太剛懷上三胎呢,孕吐的厲害,三天兩頭回娘家養胎,兩個猴兒子幾乎都在翟家吃喝。這翟家夫妻都是老師出
    Thumbnail
    第一章 她不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至少大部分的時間不是,但在這個沈悶壓抑的地方,好像有些人氣才能舒坦些。 想到這,她舔了舔發乾的唇,下意識地看了下時間,懦懦的朝後方看去。 「劭劭姐,我先下班了。」 「嗯。」對方頭也沒抬,應了一聲。 好似已習以為常,她開始收拾桌面、取了手提包,三兩下便離開了辦公室。 踏
    Thumbnail
    《吸毒少女的自白:動物園火車站的孩子們》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震撼的一本書。一九七八年,兩位德國記者凱·赫爾曼和霍斯特·利克採訪了當時只有十五歲的少女克里斯蒂安妮。克里斯蒂安妮從十三歲開始吸毒、賣淫,多次被警察逮捕。這本書是根據採訪寫成的傳記,記述了克里斯蒂安妮的成長經歷。此書出版後迅速引起轟動,僅在
    Thumbnail
    【于玥談心理】每個情緒背後都有深厚的故事 最近看完了返校影集,內心總有滿滿的感觸,最令我動容的畫面也是張老師最後說的那段話: "願自由如雨,遍灑這座島嶼"。 #願自由如雨 返校影集探討了滿多與自由相關的議題,這次于玥倒是想要討論故事中的女主角,例如芸香心中的心路歷程。(接下來都會有影集中的雷,若怕
    Thumbnail
    決定開始寫下這幾個月經歷的一切的這幾天,野火蔓延數月的雪梨終於下起了大雨,上天好像知道我想洗淨我心裡沉重的罪孽。我拼命的回想所有的細節,不想錯過任何一件小事,因為我想讓他們通通成為我這輩子的養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上週在辦公室跟同事聊天,總是會有那種「永遠十八歲」的梗會穿插在對話中,我說我自己也可以號稱自己是永遠的三十八,但隨即暗暗想到,其實三十八對我也是遙遠的事情了,呵呵。其實早就忘記自己當時的感覺,或許當時就是在忙碌中過日子,隨即接著就跨過了四十,一路到現在。
    Thumbnail
    布紐爾的電影從頭到尾充滿荒謬的幽默感,明明就在眼前的小女孩,但大家就是看不見,「我在這啊」「等我們問你話你再開口」警官這樣對他們判定失蹤的女孩說;詩人槍手被判死刑後,不但當庭釋放,眾人竟還與他握手致意;醫生對肝癌末期的病人毫不在乎,還問他要不要來根菸...
    Thumbnail
    從前翟家、彭家比鄰而居,翟家晚了彭家六年搬到同個社區,翟家就一個四歲大的兒子,安安靜靜的小明江跟彭家兩個天天惹事挨揍的兒子湊上了,三個成天形影不離,把翟彭兩家原本就一左一右的距離,住成雙拼房了。 當時彭太太剛懷上三胎呢,孕吐的厲害,三天兩頭回娘家養胎,兩個猴兒子幾乎都在翟家吃喝。這翟家夫妻都是老師出
    Thumbnail
    第一章 她不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至少大部分的時間不是,但在這個沈悶壓抑的地方,好像有些人氣才能舒坦些。 想到這,她舔了舔發乾的唇,下意識地看了下時間,懦懦的朝後方看去。 「劭劭姐,我先下班了。」 「嗯。」對方頭也沒抬,應了一聲。 好似已習以為常,她開始收拾桌面、取了手提包,三兩下便離開了辦公室。 踏
    Thumbnail
    《吸毒少女的自白:動物園火車站的孩子們》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震撼的一本書。一九七八年,兩位德國記者凱·赫爾曼和霍斯特·利克採訪了當時只有十五歲的少女克里斯蒂安妮。克里斯蒂安妮從十三歲開始吸毒、賣淫,多次被警察逮捕。這本書是根據採訪寫成的傳記,記述了克里斯蒂安妮的成長經歷。此書出版後迅速引起轟動,僅在
    Thumbnail
    【于玥談心理】每個情緒背後都有深厚的故事 最近看完了返校影集,內心總有滿滿的感觸,最令我動容的畫面也是張老師最後說的那段話: "願自由如雨,遍灑這座島嶼"。 #願自由如雨 返校影集探討了滿多與自由相關的議題,這次于玥倒是想要討論故事中的女主角,例如芸香心中的心路歷程。(接下來都會有影集中的雷,若怕
    Thumbnail
    決定開始寫下這幾個月經歷的一切的這幾天,野火蔓延數月的雪梨終於下起了大雨,上天好像知道我想洗淨我心裡沉重的罪孽。我拼命的回想所有的細節,不想錯過任何一件小事,因為我想讓他們通通成為我這輩子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