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動畫電影,探討生命意義和個人存在價值。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可以揭示一些深層思想。
本篇為二刷觀後感,相比於心理更多哲學性思考。
迪士尼 Pixar 動畫《靈魂急轉彎》一個爵士音樂家試圖追求自己的夢想,卻在一次意外中和自己的靈魂分離,隨後展開了一段驚險的旅程,重新找回靈魂並實現夢想的故事。
電影中,主角經歷了不只一次的危機,重新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熱情。通過一個人的成長和轉變,展示如何從困境中走出來,試圖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虛無主義:認為生命本質上沒有目的、意義或價值。
22 是一個未出生的靈魂,對地球生活和自身存在感到厭倦,不相信生命有任何意義。她多次表達對地球生活不感興趣,認為做什麼都無所謂,是典型的虛無主義態度。
這種虛無主義態度源於她無法找到自己的 「火花」(spark),那個讓她感到生命值得活的理由。
喬伊是音樂老師,對生活感到不滿,認為唯有成為偉大的音樂家才能賦予生命意義。在靈魂世界,他同樣表現出虛無主義的特徵:生命的價值只能體現在成就和目標上。
當他實現夢想(與明星登台共演)後,卻感到空虛,反映了當外在成就無法填補內在空虛時,人們可能會陷入虛無主義的陷阱。
存在主義:強調個體在無意義的世界中自主創造意義。
喬伊在幫助22尋找火花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他逐漸意識到,生命的價值並不僅存在於外在的成就,而是在於生活體驗和內心滿足感。
這一轉變體現了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即人要自己創造生命的意義,而非依賴外在成功或認可。
在地球的短暫經歷,22體驗到生活的美好,例如簡單的感官體驗、與人互動等,這些讓她感受到存在的價值。最終找到的專屬意義正是存在主義所提倡的: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和創造。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而言,22 的虛無主義可被解釋為一種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免受失望和無意義感的傷害。她的態度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自身價值的懷疑。
喬伊的存在主義覺醒則可視為自我實現的過程,通過探索和反思,開始理解並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
喬伊的故事也反映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在電影初期追求的是自我實現的頂層需求,但在故事發展過程中,他意識到基本需求(如食慾、關係和歸屬等)也相當重要。
《靈魂急轉彎》透過故事角色,展示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思想,最終似乎偏向存在主義的觀點,即生命的意義需由個體創造。電影鼓勵觀眾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強調每一個瞬間的價值,並提出:生命意義並不會只能來自成就,而是有機會存在平凡瞬間之中。
Can't Crush A Soul Here. That's What Life On Earth Is For.
笑出來。生前的準備學院不能殺死靈魂,但是人世可以。對於生命沒有積極感受的時候,看到這樣忠肯的金句,特別療癒。
Sometimes the spark isn't something you do. It's something you feel.
強調感受和體驗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具體的行動。
Your spark isn't your purpose.
That last box fills in when you're ready to come live.
「火花」並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標,而是一種準備好迎接生活的狀態。如若這樣的設定是真實的,那我在來到世間之前必也是 ready 才出發,便可破除了曾經認為「我沒有同意或想要擁有生命就被迫來到世界」的假設,似乎也是一種較為舒坦的說法。
無論現在的你是虛無主義還是存在主義,認定自己是被迫而來還是有幸活著,在閱讀的你正從事著品味生活的體驗。如同電影中平凡瞬間的感受、體驗、思考和創造,值得嘉許!
人生,到此一遊,不虛此行足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