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麼名字?」:關於命名這件事

更新於 2018/08/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每個人都必須以大自然的生物或現象來為自己命名,志工們彼此就以「自然名」互稱,因此往往大伙上山下海籌備活動多年,熟得不得了,卻不知道對方身分證上的名字。
這些年因為手機的Line通訊流行,因為每個人只有一個帳戶名,荒野的志工為了讓伙伴們知道誰是誰,往往會在帳戶名稱標註自己的自然名。因此我應邀到各地演講時跟主辦人聊天時,常常遇到他們提起誰誰誰是荒野志工。他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好奇為何Line的名字很奇特,詢問下才知道,原來荒野有這麼一個傳統。
這個傳統從荒野一成立就開始要求,首先是當作志工訓練裡的一項作業,要去找出一種跟自己內在的本性相合、自己喜歡或有緣的自然界生物。透過這項作業,一方面藉此讓每個人有機會找到自己與自然的連結點;另一方面,這也是很多原住民部落的命名習慣。只是在文明演進過程中,人的生活與自然生命愈來愈疏遠,名字也逐漸脫離這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
 
命名這件事,自古以來就是很慎重的。除了別人不斷以此來稱呼你,名字所代表的意象也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認知,再加上長期不斷地自己書寫、別人叫你,這是種催眠,對潛意識是有很大影響的。
雖然莎士比亞的戲劇裡有個對白:「即便玫瑰不叫做玫瑰,它還是一樣的芬芳!」這是勵志的話語,勵志的意思通常是一種期待,而不是事實;因為一個字的字型或意義,真的會影響我們對它的感覺。
在帶領民眾做自然觀察時,看到任何東西,幾乎所有人第一個問題,甚至唯一的問題,就是問:「它叫什麼名字?」雖然我們在解說時,常會提醒民眾「它叫張三李四王五」都不重要,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它長得如何?它長在什麼地方?它與周邊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如何?我們的提醒是希望大家要了解它的本質,不要只想知道名字,就像去考試想追求標準答案。當我們以為知道答案,所有的學習就會停止。
其實我們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雖然不能說是錯的,但不管這東西叫什麼名字,是違反大腦認知學習的步驟與結構。
我們在學習任何新的事物或概念時,一定要將這個新東西找到跟我們原先已熟悉了解的事物連結點。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將它擺在某個既有的知識架構中,它才能被記憶;而名字,也就是給他一個標籤、一個分類。沒有這個起始點,所有的東西是進不到大腦裡去的。就算記了一切,少了名字,以後也無法提取。就像資料存檔一定要給個檔名,沒有檔名,以後是找不到的。
而且自古以來,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因此自古以來有所謂「名諱」——不能直呼人的名。極端一點的話,中國歷代帝王取了什麼名字,全國的老百姓從此就不能再書寫或使用這個字。搞到後來,皇帝為了避免擾民,甚至造成文化傳遞的障礙,取的名字都非常冷僻,甚至自創文字,確保不會造成大家生活上的不便。
在古代小說或傳說故事中,也不斷出現如此情節——我們以外號、別名行走於世間,極力隱瞞自己的真名,只有對自己完全信賴的人才會透露,因為知道一個人的名字就可以操控他。
古代巫醫或現今道士作法,總會畫符,認為符是具有神聖的力量,或是召喚神靈或是鎮壓鬼怪。畫符,到底在畫什麼?其實就是以古代的字體書寫鬼神的真名,因為知道鬼神的真名,就可以知道它們的本質,就可以操控它們。
是的,巫師終其一生就是在尋找事物的名字,跟自然觀察家一樣。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
編輯:熊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懂得捨棄,讓堅持不會變成我們人生的絆腳石。當我們無法達成目標時,可以告訴自己,或許該繞個路走,設定新目標,再繼續往前走。
這十多年來的夏天,八月前後的傍晚,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會帶領民眾到五股濕地,燕子聚集在食物豐盛的蘆葦叢濕地裡,觀賞燕子群飛演練,準備渡過太平洋回到赤道附近的島嶼過冬。
十年前,有一本在日本與台灣都非常暢銷的書,叫做《不生病的生活》,作者是在美國行醫的腸胃科醫生新谷弘實。醫生出版養生的書不稀奇,但是特別的是新谷醫生有幾個其他醫生很難以比擬的成就。
表面上看起來意象是具體的,故事也是明確的,但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帶給人的體會也會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因此神話不能當作歷史或科學研究的方式來解讀,神話的主要功能是啟發我們與現在身處的時代和環境發生意義,而不是研究數千年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情。
練氣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講究三調——即調身、調息及調心。調身就是調整身體的姿勢及健康狀況,姿勢需保持中正,卻仍能時時放鬆,並藉著各種導引術及肢體活動使身體柔軟、經脈才易暢通。
通常我們以為野外最危險的是毒蛇,但其實這些年來被毒蛇咬死的消息非常罕見,倒是任何大小活動裡不時就傳出有人被蜂螫;而每年因蜂螫過敏而喪失寶貴生命的人數至少都有好多位甚至十來位。其中虎頭蜂更是會主動攻擊人,堪稱是台灣最致命的野生物。
懂得捨棄,讓堅持不會變成我們人生的絆腳石。當我們無法達成目標時,可以告訴自己,或許該繞個路走,設定新目標,再繼續往前走。
這十多年來的夏天,八月前後的傍晚,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會帶領民眾到五股濕地,燕子聚集在食物豐盛的蘆葦叢濕地裡,觀賞燕子群飛演練,準備渡過太平洋回到赤道附近的島嶼過冬。
十年前,有一本在日本與台灣都非常暢銷的書,叫做《不生病的生活》,作者是在美國行醫的腸胃科醫生新谷弘實。醫生出版養生的書不稀奇,但是特別的是新谷醫生有幾個其他醫生很難以比擬的成就。
表面上看起來意象是具體的,故事也是明確的,但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帶給人的體會也會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因此神話不能當作歷史或科學研究的方式來解讀,神話的主要功能是啟發我們與現在身處的時代和環境發生意義,而不是研究數千年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情。
練氣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講究三調——即調身、調息及調心。調身就是調整身體的姿勢及健康狀況,姿勢需保持中正,卻仍能時時放鬆,並藉著各種導引術及肢體活動使身體柔軟、經脈才易暢通。
通常我們以為野外最危險的是毒蛇,但其實這些年來被毒蛇咬死的消息非常罕見,倒是任何大小活動裡不時就傳出有人被蜂螫;而每年因蜂螫過敏而喪失寶貴生命的人數至少都有好多位甚至十來位。其中虎頭蜂更是會主動攻擊人,堪稱是台灣最致命的野生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五月疫情前夕,跟幾個新娘約好談今年底明年的婚宴。只不過後來的這幾個月的故事,你們都知道啦。好不容易八月中餐廳開始恢復內用,可愛的新娘像是鬧鐘一樣準時發給我訊息。 「我們可以去試菜了嗎?」 「我可以帶媽媽去吃飯了嗎?」 好啊。在週末一陣忙之後,紀錄一下這些你不知道的試菜經驗。
Thumbnail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把初戀的悸動描寫得細緻動人,我非常喜歡如此單純的愛情,看完的確有喚醒心中的怦然心動,好像也被提醒已經長大的我們,即使過了那樣的年紀,在被愛情磨損的體無完膚後,還是要記得自己當初那樣愛人的能力,以及對於愛情純粹的固執。
人們在乎選擇的結果,以結果來判定你的選擇是成功還失敗,但其實更該注意選擇的過程。 我們很常做出不是自己想要的選擇,為甚麼?這篇文章會分享怎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與主要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
Thumbnail
圖片來源:鬢邊不是滿堂紅 你知道什麼是知音嗎? 我知道,我一直在聽。 與我的知音 本文內容非戲劇觀後感,而是一個紀念。 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該擺在哪一篇,腦中有好多好多每個時期的畫面以及文字,我知道這些都是對妳滿滿的思念。 原本想先寫篇自我介紹卻遲遲沒有動筆,但近期腦海裡盡是好多來不及親口對妳說的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有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人我想對這句話應該不陌生吧 為什麼是我? 我也問過我自己,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經歷這一些 如果有個人對我說,我想是因為你比較勇敢吧 那麼我會好一點嗎?我的疼痛會減少一點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卻很希望也有那麼一個人可以這樣對我說 但是我卻忘記了,我根本不敢大聲嚷嚷說我有憂鬱症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五月疫情前夕,跟幾個新娘約好談今年底明年的婚宴。只不過後來的這幾個月的故事,你們都知道啦。好不容易八月中餐廳開始恢復內用,可愛的新娘像是鬧鐘一樣準時發給我訊息。 「我們可以去試菜了嗎?」 「我可以帶媽媽去吃飯了嗎?」 好啊。在週末一陣忙之後,紀錄一下這些你不知道的試菜經驗。
Thumbnail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把初戀的悸動描寫得細緻動人,我非常喜歡如此單純的愛情,看完的確有喚醒心中的怦然心動,好像也被提醒已經長大的我們,即使過了那樣的年紀,在被愛情磨損的體無完膚後,還是要記得自己當初那樣愛人的能力,以及對於愛情純粹的固執。
人們在乎選擇的結果,以結果來判定你的選擇是成功還失敗,但其實更該注意選擇的過程。 我們很常做出不是自己想要的選擇,為甚麼?這篇文章會分享怎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與主要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
Thumbnail
圖片來源:鬢邊不是滿堂紅 你知道什麼是知音嗎? 我知道,我一直在聽。 與我的知音 本文內容非戲劇觀後感,而是一個紀念。 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該擺在哪一篇,腦中有好多好多每個時期的畫面以及文字,我知道這些都是對妳滿滿的思念。 原本想先寫篇自我介紹卻遲遲沒有動筆,但近期腦海裡盡是好多來不及親口對妳說的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有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人我想對這句話應該不陌生吧 為什麼是我? 我也問過我自己,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經歷這一些 如果有個人對我說,我想是因為你比較勇敢吧 那麼我會好一點嗎?我的疼痛會減少一點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卻很希望也有那麼一個人可以這樣對我說 但是我卻忘記了,我根本不敢大聲嚷嚷說我有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