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陳令洋: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籐椅和它的葉石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籐椅雖然只是器物,一個作家坐什麼樣的椅子,不必然因此創作什麼樣的文學。但作家對器物的選用或不得不用,有時還是會讓這些器物長出特有的靈魂。
★特別推薦
葉石濤線上互動遊戲「葉先生的房間
一場對話互動,帶您重新思索他的關鍵選擇。 兩段隱藏影片,帶您一同窺見他的關鍵時空。 在每段互動與對話中,我們安排歷史的門鎖。 盼您找出隱匿的鑰匙,共同進入「葉先生的房間」


作家的椅子很可憐,它們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
  椅子不分晝夜伴隨作家度過漫長的寫作,穩穩托住他們的生命與坐骨神經痛,才讓讀者們有機會在偉大的作品前臨表涕泣。可是有誰會在閱讀的時候,感激一下作家的椅子呢?很少。因為我們只想當心靈的貴族,卻總忘記要關懷一下貴族屁股下的物質基礎。
  但葉石濤的籐椅有點特別,它彷彿已經成為葉石濤形象構成上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為作家的椅子,它的存在感極高。我們不妨看一下彭瑞金老師那本《葉石濤評傳》——的封面,和封底——的照片,一張是葉老坐在籐椅上,用那有點衰小又有點不屑的眼神看著鏡頭;一張是他伏案寫作的英姿,同樣坐著那把籐椅,椅背上還掛著一條白毛巾,讓人不禁讚嘆葉老真阿北,籐椅好搶眼。
《葉石濤評傳》封面(取自網路)
  不是只在照片上,好多作家、學者都會在回憶文章裡提起那把籐椅。因為他們喜歡強調首次拜訪葉老寓所時的震撼:先拿窗外的市聲喧囂和室內的狹仄寧靜做個對比,然後講客廳、角落、老書桌,以及一把坐了幾十年、有點脫線的籐椅,然後才開始講葉老。必須這樣寫,才能顯得《臺灣文學史綱》的誕生有多麼不易,而一位臺灣老朽作家的處境,又是多麼艱難。從這個角度看,一把在作家生命中很有存在感的籐椅,反映的竟是一個作家長年缺乏存在感的逼哀。
  事實上,籐椅不僅是落魄作家的好捧油,也是一間「書房」得以成立的基礎。1957年,鍾理和在他的散文名作〈我的書齋〉就寫過,他窮困到放棄佈置室內的書齋,將寫作空間移到戶外、庭中,山不轉路轉,人不轉心轉,他反倒熱愛起這個充滿山川田野雲霧的書齋,但真正支撐他寫作的,除了紙、筆、一方木板之外,「書齋」裡的家具就是一張籐椅而已。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有時我們不免要想,這些作家如果不是「坐籐椅」,而是乾脆去「做籐椅」,人生也許會順遂許多。其實他們的年紀都趕得上臺灣籐製家具的輝煌年代。歷史研究顯示[1],臺灣籐業在戰後一直都發展得不錯,中南部地區在1960年代更成為籐加工業的重鎮,內銷外銷都蓬勃。臺灣人大量從印尼進口原籐,加工後多數銷往日本。特別是關廟地區,幾乎有30%的人口都在從事相關產業,「三步一小廠,五步一中廠」,因而享有「籐業王國」的美譽。直到1988年因為印尼政府實施籐禁、日本停止採購,加工廠大量倒閉,籐業才在臺灣迅速沒落。如今,籐椅的全盛時期也過去了,慢慢像他們服務過的老作家一樣,成為社會上不太有存在感的存在。
  但在葉石濤的生命故事裡,籐椅的成就永遠輝煌。因為葉石濤在籐椅上重新開始寫作。
  1951年秋天,葉石濤因為幾年前跟學長借看了幾本雜誌,被冠上「知匪不報」的罪名,入獄服刑三年。等他出獄,人生就不一樣了。首先,他出身小地主家庭,服刑期間適逢政府推動耕者有其田,家中土地遭到徵收,經濟處境艱難;其次,他身負政治事件前科,出獄後就沒朋友了,過去認識他的人紛紛走避,甚至走在路上連招呼都不打。這時候的葉石濤,不可能有好的工作,他只能先去做點臨時工,隨後在各個偏鄉小學之間流轉,以微薄的教師收入養家活口,有十年多的時間,他根本沒時間想寫作的事。很偶爾,當他被家人責難的眼光逼得喘不過氣時,他會躲進稻草堆,讀起法國詩人蘭波的詩集《醉舟》,在詩行裡得到心靈的寬慰。
  直到1965年的某個秋天,他發現自己突然開始追憶似水年華,那些動亂中死去的朋友、青春期的戀情、世事的滄桑,不停纏繞著他,如果再不寫出來會鬱悶而死。
  他把妻小送回左營娘家,自己一個人窩在宿舍裡,弄來一疊稿紙,幾隻原子筆,一張桌子,和一把破籐椅,再度開啟他的寫作。此後他會在寫了上百萬字的小說後發現,原來受日文文學養成的自己,這輩子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寫出精緻的「國語」文學,於是將寫作重心慢慢轉向評論與文學史。[2]
  但籐椅上的他無法預想那麼遠,他只是興奮地想:我又要開始寫作了!
[1]見林雅亭,《臺灣籐家具的歷史變遷:現況、困境與轉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2]詳見葉石濤《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臺北:前衛,1991)。

★作家小傳
葉石濤(1925-2008),出生於臺南府城。創作文類包括論述、小說。葉石濤的小說充滿濃厚的鄉土意識,注重本土精神和歷史體驗,以描寫人類生存的困境、追求救贖或解脫之道為寫作主題。葉石濤從日治時代後期參與臺灣文學活動,始終堅持文學的尊嚴,同時評論臺灣文學作家與作品,詮釋臺灣文學的發展,堪稱臺灣文學的守護者。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興趣是詩與書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說家的本職可能是醫生、公務員、或認真煉製樟腦。但剛剛說的那位「斜槓先生」,我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卻是台灣神怪大亂鬥的幻想小說。這位以幻想小說知名的文人,將三十年警察經歷撰寫成的《實話偵探秘帖》一書,難道不足以引發我們興趣嗎?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這位文人豐富多元的斜槓人生。
楊千鶴彷彿燦爛奪目的彗星一閃而逝,1943年起輟筆近半個世紀,直到1990年代重新拾筆回望往日時光。彼時文學少女的花開時節是什麼模樣呢?楊千鶴的演講手稿〈我對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字裡行間有時年的浮光影影綽綽,令人讀之悵然。
〈故園秋色〉是龍瑛宗在1952年以日文寫就,卻遲遲未能發表。此篇之後,直到退休後的1977年,他才又以日文創作小說,並嘗試以中文寫作。這二十五年的空白,不僅是他個人從日文跨越到中文的漫長跋涉,也是所有「跨語世代作家」的集體命運。直到2006年,龍瑛宗離世後的第七年,〈故園秋色〉才得以重見天日……
一張藏書票、一門重生的技藝,如何隱喻了沖繩與整個東亞局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沖繩張子虎」藏書票,見證了在王國的時代之後,如同「張子老虎」一般無力的清國,大大影響了台灣與琉球(沖繩)的近代命運……
近年來,沖繩觀光的話題在台灣的討論度很高,然而沖繩的歷史,在台灣卻較不為人所知。許多人會直接把沖繩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但沖繩過去其實擁有自己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在臺文館的典藏文物中,有一張藏書票,上頭有一艘和日本風格大相逕庭的沖繩船圖樣,就讓它帶領我們,航向那個曾經不屬於日本的琉球王國。
在網路上,常有些文章被鄉民(網路使用者)推文:「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螢幕」,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就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
小說家的本職可能是醫生、公務員、或認真煉製樟腦。但剛剛說的那位「斜槓先生」,我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卻是台灣神怪大亂鬥的幻想小說。這位以幻想小說知名的文人,將三十年警察經歷撰寫成的《實話偵探秘帖》一書,難道不足以引發我們興趣嗎?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這位文人豐富多元的斜槓人生。
楊千鶴彷彿燦爛奪目的彗星一閃而逝,1943年起輟筆近半個世紀,直到1990年代重新拾筆回望往日時光。彼時文學少女的花開時節是什麼模樣呢?楊千鶴的演講手稿〈我對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字裡行間有時年的浮光影影綽綽,令人讀之悵然。
〈故園秋色〉是龍瑛宗在1952年以日文寫就,卻遲遲未能發表。此篇之後,直到退休後的1977年,他才又以日文創作小說,並嘗試以中文寫作。這二十五年的空白,不僅是他個人從日文跨越到中文的漫長跋涉,也是所有「跨語世代作家」的集體命運。直到2006年,龍瑛宗離世後的第七年,〈故園秋色〉才得以重見天日……
一張藏書票、一門重生的技藝,如何隱喻了沖繩與整個東亞局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沖繩張子虎」藏書票,見證了在王國的時代之後,如同「張子老虎」一般無力的清國,大大影響了台灣與琉球(沖繩)的近代命運……
近年來,沖繩觀光的話題在台灣的討論度很高,然而沖繩的歷史,在台灣卻較不為人所知。許多人會直接把沖繩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但沖繩過去其實擁有自己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在臺文館的典藏文物中,有一張藏書票,上頭有一艘和日本風格大相逕庭的沖繩船圖樣,就讓它帶領我們,航向那個曾經不屬於日本的琉球王國。
在網路上,常有些文章被鄉民(網路使用者)推文:「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螢幕」,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就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我愛讀遊記,卻又氣這些妙筆生花的作家沒有寫下狼狽慌亂的時刻,彷彿他們永遠是不冒一滴汗、腋下不會發臭、雙腳不觸地的穿著華服旅行。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朋友問我為何不寫詩 我沒有特別理由 想寫就寫 沒有實在的感動 不如回枕頭山 順便讓枯澀之筆休眠   我的朋友是個異端 他寫詩動機淺顯易懂 如他與樟樹上的黑蟬 僅只一面之緣 樹蟬不幸死於去年盛夏 他就此愛上了蟬鳴 戀上了克制的喧囂   三不五時就探問 詩意的黃昏是否如期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我愛讀遊記,卻又氣這些妙筆生花的作家沒有寫下狼狽慌亂的時刻,彷彿他們永遠是不冒一滴汗、腋下不會發臭、雙腳不觸地的穿著華服旅行。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朋友問我為何不寫詩 我沒有特別理由 想寫就寫 沒有實在的感動 不如回枕頭山 順便讓枯澀之筆休眠   我的朋友是個異端 他寫詩動機淺顯易懂 如他與樟樹上的黑蟬 僅只一面之緣 樹蟬不幸死於去年盛夏 他就此愛上了蟬鳴 戀上了克制的喧囂   三不五時就探問 詩意的黃昏是否如期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