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陳令洋: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籐椅和它的葉石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籐椅雖然只是器物,一個作家坐什麼樣的椅子,不必然因此創作什麼樣的文學。但作家對器物的選用或不得不用,有時還是會讓這些器物長出特有的靈魂。

★特別推薦

葉石濤線上互動遊戲「葉先生的房間

一場對話互動,帶您重新思索他的關鍵選擇。 兩段隱藏影片,帶您一同窺見他的關鍵時空。 在每段互動與對話中,我們安排歷史的門鎖。 盼您找出隱匿的鑰匙,共同進入「葉先生的房間」


作家的椅子很可憐,它們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

  椅子不分晝夜伴隨作家度過漫長的寫作,穩穩托住他們的生命與坐骨神經痛,才讓讀者們有機會在偉大的作品前臨表涕泣。可是有誰會在閱讀的時候,感激一下作家的椅子呢?很少。因為我們只想當心靈的貴族,卻總忘記要關懷一下貴族屁股下的物質基礎。

  但葉石濤的籐椅有點特別,它彷彿已經成為葉石濤形象構成上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為作家的椅子,它的存在感極高。我們不妨看一下彭瑞金老師那本《葉石濤評傳》——的封面,和封底——的照片,一張是葉老坐在籐椅上,用那有點衰小又有點不屑的眼神看著鏡頭;一張是他伏案寫作的英姿,同樣坐著那把籐椅,椅背上還掛著一條白毛巾,讓人不禁讚嘆葉老真阿北,籐椅好搶眼。

《葉石濤評傳》封面(取自網路)

《葉石濤評傳》封面(取自網路)

  不是只在照片上,好多作家、學者都會在回憶文章裡提起那把籐椅。因為他們喜歡強調首次拜訪葉老寓所時的震撼:先拿窗外的市聲喧囂和室內的狹仄寧靜做個對比,然後講客廳、角落、老書桌,以及一把坐了幾十年、有點脫線的籐椅,然後才開始講葉老。必須這樣寫,才能顯得《臺灣文學史綱》的誕生有多麼不易,而一位臺灣老朽作家的處境,又是多麼艱難。從這個角度看,一把在作家生命中很有存在感的籐椅,反映的竟是一個作家長年缺乏存在感的逼哀。

  事實上,籐椅不僅是落魄作家的好捧油,也是一間「書房」得以成立的基礎。1957年,鍾理和在他的散文名作〈我的書齋〉就寫過,他窮困到放棄佈置室內的書齋,將寫作空間移到戶外、庭中,山不轉路轉,人不轉心轉,他反倒熱愛起這個充滿山川田野雲霧的書齋,但真正支撐他寫作的,除了紙、筆、一方木板之外,「書齋」裡的家具就是一張籐椅而已。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有時我們不免要想,這些作家如果不是「坐籐椅」,而是乾脆去「做籐椅」,人生也許會順遂許多。其實他們的年紀都趕得上臺灣籐製家具的輝煌年代。歷史研究顯示[1],臺灣籐業在戰後一直都發展得不錯,中南部地區在1960年代更成為籐加工業的重鎮,內銷外銷都蓬勃。臺灣人大量從印尼進口原籐,加工後多數銷往日本。特別是關廟地區,幾乎有30%的人口都在從事相關產業,「三步一小廠,五步一中廠」,因而享有「籐業王國」的美譽。直到1988年因為印尼政府實施籐禁、日本停止採購,加工廠大量倒閉,籐業才在臺灣迅速沒落。如今,籐椅的全盛時期也過去了,慢慢像他們服務過的老作家一樣,成為社會上不太有存在感的存在。

  但在葉石濤的生命故事裡,籐椅的成就永遠輝煌。因為葉石濤在籐椅上重新開始寫作。

  1951年秋天,葉石濤因為幾年前跟學長借看了幾本雜誌,被冠上「知匪不報」的罪名,入獄服刑三年。等他出獄,人生就不一樣了。首先,他出身小地主家庭,服刑期間適逢政府推動耕者有其田,家中土地遭到徵收,經濟處境艱難;其次,他身負政治事件前科,出獄後就沒朋友了,過去認識他的人紛紛走避,甚至走在路上連招呼都不打。這時候的葉石濤,不可能有好的工作,他只能先去做點臨時工,隨後在各個偏鄉小學之間流轉,以微薄的教師收入養家活口,有十年多的時間,他根本沒時間想寫作的事。很偶爾,當他被家人責難的眼光逼得喘不過氣時,他會躲進稻草堆,讀起法國詩人蘭波的詩集《醉舟》,在詩行裡得到心靈的寬慰。

  直到1965年的某個秋天,他發現自己突然開始追憶似水年華,那些動亂中死去的朋友、青春期的戀情、世事的滄桑,不停纏繞著他,如果再不寫出來會鬱悶而死。

  他把妻小送回左營娘家,自己一個人窩在宿舍裡,弄來一疊稿紙,幾隻原子筆,一張桌子,和一把破籐椅,再度開啟他的寫作。此後他會在寫了上百萬字的小說後發現,原來受日文文學養成的自己,這輩子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寫出精緻的「國語」文學,於是將寫作重心慢慢轉向評論與文學史。[2]

  但籐椅上的他無法預想那麼遠,他只是興奮地想:我又要開始寫作了!


[1]見林雅亭,《臺灣籐家具的歷史變遷:現況、困境與轉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2]詳見葉石濤《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臺北:前衛,1991)。


★作家小傳

葉石濤(1925-2008),出生於臺南府城。創作文類包括論述、小說。葉石濤的小說充滿濃厚的鄉土意識,注重本土精神和歷史體驗,以描寫人類生存的困境、追求救贖或解脫之道為寫作主題。葉石濤從日治時代後期參與臺灣文學活動,始終堅持文學的尊嚴,同時評論臺灣文學作家與作品,詮釋臺灣文學的發展,堪稱臺灣文學的守護者。

★延伸閱讀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 文化部iCulture
自己和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專訪葉石濤|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沒在寫小說的時候】這個局葉石濤已經佈了一輩子之久| 想想論壇

★觀測員簡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興趣是詩與書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吳爾芙:「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對於寫作者而言,則是都渴望有自己的書齋,即便是當年困苦的鍾理和先生也寫了一篇〈我的書齋〉來歌頌,但讓他寫下最多文字的並非書桌,而是他坐在木瓜樹蔭底下寫稿用的木板,天地便是他的書齋。每每思及這位生日只同我差兩天的「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我便又生出了堅韌之心,繼續寫下去。
Thumbnail
吳爾芙:「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對於寫作者而言,則是都渴望有自己的書齋,即便是當年困苦的鍾理和先生也寫了一篇〈我的書齋〉來歌頌,但讓他寫下最多文字的並非書桌,而是他坐在木瓜樹蔭底下寫稿用的木板,天地便是他的書齋。每每思及這位生日只同我差兩天的「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我便又生出了堅韌之心,繼續寫下去。
Thumbnail
這是郭漢辰老師的夢想,總覺得在某個時候,我該為他完成的,為了怕自己忘記,今天起我會陸續把他的文章及夢想貼在這個出版專題裡,希望他的文學夢想終有一天能開花結果。
Thumbnail
這是郭漢辰老師的夢想,總覺得在某個時候,我該為他完成的,為了怕自己忘記,今天起我會陸續把他的文章及夢想貼在這個出版專題裡,希望他的文學夢想終有一天能開花結果。
Thumbnail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Thumbnail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Thumbnail
  相較於前幾個月的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他還年輕》的主角吳晟,名聲是較為遠播的,主因或許是介入社會的力道較大,但這並非是要論二者之於台灣的貢獻,尤其就文壇的觀點而言,兩者都是大老級的人物,即便本人不見得會以此自居。另一方面......
Thumbnail
  相較於前幾個月的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他還年輕》的主角吳晟,名聲是較為遠播的,主因或許是介入社會的力道較大,但這並非是要論二者之於台灣的貢獻,尤其就文壇的觀點而言,兩者都是大老級的人物,即便本人不見得會以此自居。另一方面......
Thumbnail
「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在葉石濤的紀錄片中證實了是某些人極不切實際的幻想。
Thumbnail
「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在葉石濤的紀錄片中證實了是某些人極不切實際的幻想。
Thumbnail
許卉林│2021│Taiwan│122min 觀賞《台灣男子葉石濤》,像是再讀了一遍臺灣文學系。這一方面使我懷念,卻也讓我深深懷疑,片中那些我熟悉的面孔、論述、作家、定位,如何吸引不知道葉石濤是誰的觀眾? 可能是葉老的緣故,讓我的預設期待過高了些吧?
Thumbnail
許卉林│2021│Taiwan│122min 觀賞《台灣男子葉石濤》,像是再讀了一遍臺灣文學系。這一方面使我懷念,卻也讓我深深懷疑,片中那些我熟悉的面孔、論述、作家、定位,如何吸引不知道葉石濤是誰的觀眾? 可能是葉老的緣故,讓我的預設期待過高了些吧?
Thumbnail
【那些和作家致敬的時刻】  透過作家的耕耘,臺灣文學得以在這塊土地上發芽茁壯,我們以「讀文學,成為___的人」為骨幹,向臺灣文學作家致敬,改寫經典作品的文學金句。這些字句橫跨自不同的時空,也被風格殊異的創作者經驗、感受、想像,我們再次給予這些經典獨特的臉孔。
Thumbnail
【那些和作家致敬的時刻】  透過作家的耕耘,臺灣文學得以在這塊土地上發芽茁壯,我們以「讀文學,成為___的人」為骨幹,向臺灣文學作家致敬,改寫經典作品的文學金句。這些字句橫跨自不同的時空,也被風格殊異的創作者經驗、感受、想像,我們再次給予這些經典獨特的臉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