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黃震南:他們最好的,也最糟的出道舞臺:《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命運開了一個大玩笑。日本戰敗了,日本人陸續返日,而所謂「皇民文學」,成為無氣節、無風骨、拍官方馬屁的過街老鼠。

戰後初期,陳、葉都積極學華語,想要重返文壇。葉石濤倒楣了些,1951年26歲時因白色恐怖入獄,出獄後求職不易,直到生活安頓下來,1965年才重返文壇,此時他已經41歲了。

這段期間,陳火泉跨過語言障礙,努力不懈創作,加入《文友通訊》、《臺灣文藝》,與鍾肇政等交好。1967年葉石濤發表〈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細數跨語和戰後第二代作家,陳火泉亦在點評之列;但是鍾肇政藉此向吳濁流推薦轉載這篇評論時,吳濁流卻表示葉石濤讚揚陳火泉之事太過荒誕,表示無法認同葉石濤「要把那種奴隸文學當做文學」。後來吳濁流編輯的《臺灣文藝》雖然還是轉載了〈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但是有關陳火泉的段落,盡皆刪除。

陳火泉的作品和名字,就這樣在戰後臺灣文學最重要的舞臺《臺灣文藝》缺席。無論鍾肇政怎麼美言都沒用,這麼容易妥協的話,就不是「硬頸」、「鐵血詩人」吳濁流了。

雖然經由吳濁流、鍾肇政、葉石濤等人的努力,使得「文壇」不再是外省作家把持的「主流文壇」,讓主流之外也有本省作家慢慢浮出檯面;然而由於陳火泉戰前作品〈道〉的爭議,以及戰後小說呈現的美學並不完全符合主流文壇的口味,使得陳火泉面臨「雙重邊緣」:外省作家不接納他,部分本省作家排斥他。於是陳火泉的身影漸漸在文壇消失,直到八○年代之後,他才轉型為「勵志散文」作家重新復出,大鳴大放。

面對日本人的痛罵,陳火泉發誓要將臺灣人的控訴、吶喊,用自己的筆尖刻出來。(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面對日本人的痛罵,陳火泉發誓要將臺灣人的控訴、吶喊,用自己的筆尖刻出來。(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他晚年的散文中,依然不乏他為自己創作〈道〉的辯解,我們終於在他的自述中拼湊還原了當時的動機——他說因為日本長官對他說了一句:「向來本島人一旦碰到『有事』的時候就不管用。毫不客氣地說:本島人不是『人』啊!」這句毫不掩飾的話語,讓他如同當頭棒喝,當天晚上便提筆開始創作,發誓要將臺灣人的控訴、吶喊,用自己的筆尖刻出來。

小說寫出來了,要在哪裡發表呢?當時文壇兩大陣營是西川滿的《文藝臺灣》月刊和張文環的《臺灣文學》季刊;為了讓「觸及率」達到最高,也避開總督府的檢閱制度,陳火泉決定投稿給當時出刊最勤、與官方關係較好的《文藝臺灣》。陳火泉引用葉榮鐘的詩:「無地可容人痛哭,有時需忍淚歡呼」來形容自己當時的處境,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容許自己「唱反調」;如同葉石濤回憶那個時代的氛圍:「在苛酷的言論箝制中,失去了『不說話』的自由」。

在這篇小說結局的安排上,陳火泉陷入了掙扎:要讓主角自殺呢?還是去當自願兵?最後考慮到當局的檢閱制度,讓主角去自殺,這篇小說將無處可發表,根本就白寫了,於是〈道〉變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模樣。且慢——還要加上西川滿的修改,才成為了〈道〉的完全體。

還要加上西川滿的修改,〈道〉才成為完全體。(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還要加上西川滿的修改,〈道〉才成為完全體。(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是的,西川滿初讀〈道〉的書稿,或也隱隱覺得有些部分,把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壓迫寫得太激烈;但是「糞寫實主義」筆戰打得如火如荼,西川滿空有滿嘴「皇民文學」理論,卻拿不出像樣成績,他太需要一波彈藥了。於是,西川滿藉著「潤飾」小說的過程,將〈道〉文稿中具有抗議意味的部分刪改,這才誕生出1943年《文藝臺灣》中全文刊載的〈道〉。

到了晚年,陳火泉再也不是當年寫〈道〉、立誓要將血液再生,成為真正日本人的皇民了;葉石濤也成為文學史的研究者,寫〈春怨〉那時熱愛浪漫、耽美的紅顏美少年,不復可見。

一人成為散文大家、一人成為文學史大師,各擁一片天,為臺籍作家揚眉吐氣,固然是文學佳話;然而細思之下,卻有不對勁之處。

兩人同為臺籍作家,鍾肇政也是共同好友,但兩人是否曾經交流過?就筆者能找到的資料,沒有證據。1978年黃武忠曾經邀請王詩琅、黃得時、葉石濤、楊逵、龍瑛宗、陳火泉等人一起出席「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座談會」,本是葉石濤和陳火泉可以同臺的機會,可惜,那一次陳火泉並未出席。

依兩人的出身、資歷和地位,不曾私下交誼或臺上交流過,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似乎偏偏發生了,原因或許就在1943年7月出刊的《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

當時惡名昭彰的西川滿,左手力捧的皇民文學新星,右手用心栽培的愛徒,分別在這本雜誌裡發表了〈道〉與〈春怨〉。

這是他們踏出文壇最重要的一步,但這一步卻像是陰魂不散地跟著兩人一輩子,致使他們不敢相認,哪怕當年陳火泉〈道〉的初稿——竟然就是葉石濤一字字校對才刊出的,關係曾經如此密切。

原本可能成為「西川流」門下雙璧的兩個師兄弟,因為命運開的大玩笑,讓他們一輩子不曾同臺,避免讓大眾,或者自己,必須面對他們少作表現的意識形態。

而也就是他們花了一輩子在逃離當時的意識形態,我們才能讀到陳火泉撫慰人心的勵志散文,以及葉石濤的《臺灣文學史綱》。他們打一出道,就註定了要成為引領臺灣文壇的人;只是會用這樣的形式留名,這是他們與西川滿原先都料想不到的。

如果陳火泉是將〈道〉投稿到張文環的《臺灣文學》陣營,給予不同的詮釋……

如果葉石濤首次投稿到《臺灣文學》,張文環便熱切歡迎……

如果,這兩人從未與西川滿相遇……

文學史將會改寫,甚至,不會比較好。


★作家小傳

陳火泉(1908-1999),筆名有高山凡石(一云改名)、青楠居士、高山青楠、青楠山人、耿沛等,出生於彰化縣鹿港。1920年入鹿港第二公學校。1925年入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畢業後任職於臺灣製腦株式會社技術員,1934年調職到總督府專賣局擔任技手、腦務主任。1943年加入《文藝臺灣》成為同仁。於五○年代中葉開始以漢文(中文)進行創作,並曾參與鍾肇政、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等人的《文友通訊》。

★團員簡介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著有《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菜有蟲-avatar-img
2022/11/15
寫得好生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解嚴後,許多中國文學和史學作品湧入台灣,這些作品當中,不少是過去中華民國政府查禁封殺的東西,本文要介紹與評論的吳晗及其代表作《朱元璋傳》,即是一例。
Thumbnail
解嚴後,許多中國文學和史學作品湧入台灣,這些作品當中,不少是過去中華民國政府查禁封殺的東西,本文要介紹與評論的吳晗及其代表作《朱元璋傳》,即是一例。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史華慈教授如此評價嚴復:「周振甫(筆者按:《嚴復思想述評》的作者)聲稱嚴復是從I895年的“全盤西化” 逐漸穩定的倒退為年老的“反動傳統主義者”。但我認為嚴復卻一直關注思想的實質內在之連貫性。他在《法意》的評論、《老子》的邊旁注釋、及 1895 年的論文中都明顯與中國傳統價值觀決裂。」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史華慈教授如此評價嚴復:「周振甫(筆者按:《嚴復思想述評》的作者)聲稱嚴復是從I895年的“全盤西化” 逐漸穩定的倒退為年老的“反動傳統主義者”。但我認為嚴復卻一直關注思想的實質內在之連貫性。他在《法意》的評論、《老子》的邊旁注釋、及 1895 年的論文中都明顯與中國傳統價值觀決裂。」
Thumbnail
臺語漢詩詩人張水波(1906-1981)詩集出版及詩作臺語吟唱發表會 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於臺南鹽水台灣詩路舉行遺作新書發表會,該書由黃哲永老師校勘完成,並由黃哲永老師指導樸雅吟社社員多人,以台語漢文文人調加以吟唱,與張氏家屬一同緬懷台灣漢詩先賢。
Thumbnail
臺語漢詩詩人張水波(1906-1981)詩集出版及詩作臺語吟唱發表會 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於臺南鹽水台灣詩路舉行遺作新書發表會,該書由黃哲永老師校勘完成,並由黃哲永老師指導樸雅吟社社員多人,以台語漢文文人調加以吟唱,與張氏家屬一同緬懷台灣漢詩先賢。
Thumbnail
每讀歷史,我都疑惑,為什麼權力傲慢者那麼害怕人們“說話”?哪個朝代真的會被“說”死不成?歷經滄桑,我終於明白。其實高高在上的權力壟斷者,心中非常明白,天總會亮的。他們只是希望,不要在自己死亡之前亮起來。他們真正害怕的不是你說的話,他們是怕你把太陽吵醒而已。 ——旭 萬山不許一溪奔 ——唐德剛
Thumbnail
每讀歷史,我都疑惑,為什麼權力傲慢者那麼害怕人們“說話”?哪個朝代真的會被“說”死不成?歷經滄桑,我終於明白。其實高高在上的權力壟斷者,心中非常明白,天總會亮的。他們只是希望,不要在自己死亡之前亮起來。他們真正害怕的不是你說的話,他們是怕你把太陽吵醒而已。 ——旭 萬山不許一溪奔 ——唐德剛
Thumbnail
「元」是個大國,武力強、面積大,跨海東征兩次。可是,「元曲」沒有興盛很久,因為元朝很短命。 「浣紗記」是明代中、晚期的崑曲名作,內容借鑑元曲「吳宮弔古」,其時代背景與它的內容大有關係。那是明朝由穩定轉向動蕩的時代,也是由繁興轉向衰亡的時刻。 所以,每當社會危機四伏,就預示這個王朝的歷史快要結束了。
Thumbnail
「元」是個大國,武力強、面積大,跨海東征兩次。可是,「元曲」沒有興盛很久,因為元朝很短命。 「浣紗記」是明代中、晚期的崑曲名作,內容借鑑元曲「吳宮弔古」,其時代背景與它的內容大有關係。那是明朝由穩定轉向動蕩的時代,也是由繁興轉向衰亡的時刻。 所以,每當社會危機四伏,就預示這個王朝的歷史快要結束了。
Thumbnail
這些知識分子縱使如何奮力向上,最後最好的結果也只僅以身免。而史景遷之所以寫下這一個個遍體麟傷的生命,或許並非為了證明人在時代巨輪下的無力抵抗......
Thumbnail
這些知識分子縱使如何奮力向上,最後最好的結果也只僅以身免。而史景遷之所以寫下這一個個遍體麟傷的生命,或許並非為了證明人在時代巨輪下的無力抵抗......
Thumbnail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Thumbnail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