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黃震南:他們最好的,也最糟的出道舞臺:《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下)

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出道即巔峰,之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

過沒多久,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意圖鼓舞軍民一體的「皇民文學」作品,成為屈從日本殖民的的證據。創作〈道〉的陳火泉,即使苦學中文,發表一系列的散文而受到文壇矚目,但成為散文大家的他,直到晚年,都必須不斷澄清一件事情——〈道〉不是一篇皇民文學作品。

命運開了一個大玩笑。日本戰敗了,日本人陸續返日,而所謂「皇民文學」,成為無氣節、無風骨、拍官方馬屁的過街老鼠。
戰後初期,陳、葉都積極學華語,想要重返文壇。葉石濤倒楣了些,1951年26歲時因白色恐怖入獄,出獄後求職不易,直到生活安頓下來,1965年才重返文壇,此時他已經41歲了。
這段期間,陳火泉跨過語言障礙,努力不懈創作,加入《文友通訊》、《臺灣文藝》,與鍾肇政等交好。1967年葉石濤發表〈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細數跨語和戰後第二代作家,陳火泉亦在點評之列;但是鍾肇政藉此向吳濁流推薦轉載這篇評論時,吳濁流卻表示葉石濤讚揚陳火泉之事太過荒誕,表示無法認同葉石濤「要把那種奴隸文學當做文學」。後來吳濁流編輯的《臺灣文藝》雖然還是轉載了〈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但是有關陳火泉的段落,盡皆刪除。
陳火泉的作品和名字,就這樣在戰後臺灣文學最重要的舞臺《臺灣文藝》缺席。無論鍾肇政怎麼美言都沒用,這麼容易妥協的話,就不是「硬頸」、「鐵血詩人」吳濁流了。
雖然經由吳濁流、鍾肇政、葉石濤等人的努力,使得「文壇」不再是外省作家把持的「主流文壇」,讓主流之外也有本省作家慢慢浮出檯面;然而由於陳火泉戰前作品〈道〉的爭議,以及戰後小說呈現的美學並不完全符合主流文壇的口味,使得陳火泉面臨「雙重邊緣」:外省作家不接納他,部分本省作家排斥他。於是陳火泉的身影漸漸在文壇消失,直到八○年代之後,他才轉型為「勵志散文」作家重新復出,大鳴大放。
面對日本人的痛罵,陳火泉發誓要將臺灣人的控訴、吶喊,用自己的筆尖刻出來。(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他晚年的散文中,依然不乏他為自己創作〈道〉的辯解,我們終於在他的自述中拼湊還原了當時的動機——他說因為日本長官對他說了一句:「向來本島人一旦碰到『有事』的時候就不管用。毫不客氣地說:本島人不是『人』啊!」這句毫不掩飾的話語,讓他如同當頭棒喝,當天晚上便提筆開始創作,發誓要將臺灣人的控訴、吶喊,用自己的筆尖刻出來。
小說寫出來了,要在哪裡發表呢?當時文壇兩大陣營是西川滿的《文藝臺灣》月刊和張文環的《臺灣文學》季刊;為了讓「觸及率」達到最高,也避開總督府的檢閱制度,陳火泉決定投稿給當時出刊最勤、與官方關係較好的《文藝臺灣》。陳火泉引用葉榮鐘的詩:「無地可容人痛哭,有時需忍淚歡呼」來形容自己當時的處境,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容許自己「唱反調」;如同葉石濤回憶那個時代的氛圍:「在苛酷的言論箝制中,失去了『不說話』的自由」。
在這篇小說結局的安排上,陳火泉陷入了掙扎:要讓主角自殺呢?還是去當自願兵?最後考慮到當局的檢閱制度,讓主角去自殺,這篇小說將無處可發表,根本就白寫了,於是〈道〉變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模樣。且慢——還要加上西川滿的修改,才成為了〈道〉的完全體。
還要加上西川滿的修改,〈道〉才成為完全體。(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是的,西川滿初讀〈道〉的書稿,或也隱隱覺得有些部分,把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壓迫寫得太激烈;但是「糞寫實主義」筆戰打得如火如荼,西川滿空有滿嘴「皇民文學」理論,卻拿不出像樣成績,他太需要一波彈藥了。於是,西川滿藉著「潤飾」小說的過程,將〈道〉文稿中具有抗議意味的部分刪改,這才誕生出1943年《文藝臺灣》中全文刊載的〈道〉。
到了晚年,陳火泉再也不是當年寫〈道〉、立誓要將血液再生,成為真正日本人的皇民了;葉石濤也成為文學史的研究者,寫〈春怨〉那時熱愛浪漫、耽美的紅顏美少年,不復可見。
一人成為散文大家、一人成為文學史大師,各擁一片天,為臺籍作家揚眉吐氣,固然是文學佳話;然而細思之下,卻有不對勁之處。
兩人同為臺籍作家,鍾肇政也是共同好友,但兩人是否曾經交流過?就筆者能找到的資料,沒有證據。1978年黃武忠曾經邀請王詩琅、黃得時、葉石濤、楊逵、龍瑛宗、陳火泉等人一起出席「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座談會」,本是葉石濤和陳火泉可以同臺的機會,可惜,那一次陳火泉並未出席。
依兩人的出身、資歷和地位,不曾私下交誼或臺上交流過,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似乎偏偏發生了,原因或許就在1943年7月出刊的《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
當時惡名昭彰的西川滿,左手力捧的皇民文學新星,右手用心栽培的愛徒,分別在這本雜誌裡發表了〈道〉與〈春怨〉。
這是他們踏出文壇最重要的一步,但這一步卻像是陰魂不散地跟著兩人一輩子,致使他們不敢相認,哪怕當年陳火泉〈道〉的初稿——竟然就是葉石濤一字字校對才刊出的,關係曾經如此密切。
原本可能成為「西川流」門下雙璧的兩個師兄弟,因為命運開的大玩笑,讓他們一輩子不曾同臺,避免讓大眾,或者自己,必須面對他們少作表現的意識形態。
而也就是他們花了一輩子在逃離當時的意識形態,我們才能讀到陳火泉撫慰人心的勵志散文,以及葉石濤的《臺灣文學史綱》。他們打一出道,就註定了要成為引領臺灣文壇的人;只是會用這樣的形式留名,這是他們與西川滿原先都料想不到的。
如果陳火泉是將〈道〉投稿到張文環的《臺灣文學》陣營,給予不同的詮釋……
如果葉石濤首次投稿到《臺灣文學》,張文環便熱切歡迎……
如果,這兩人從未與西川滿相遇……
文學史將會改寫,甚至,不會比較好。

★作家小傳

陳火泉(1908-1999),筆名有高山凡石(一云改名)、青楠居士、高山青楠、青楠山人、耿沛等,出生於彰化縣鹿港。1920年入鹿港第二公學校。1925年入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畢業後任職於臺灣製腦株式會社技術員,1934年調職到總督府專賣局擔任技手、腦務主任。1943年加入《文藝臺灣》成為同仁。於五○年代中葉開始以漢文(中文)進行創作,並曾參與鍾肇政、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等人的《文友通訊》。

★團員簡介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著有《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除了葉石濤,他也是西川滿的愛徒】 西川滿主動挑起「糞寫實主義」論爭,卻被文壇罵得七葷八素。一個人的危機,有時是另一個人的轉機。陳火泉的中篇小說〈道〉,卻因此得到發表、大力推廣的機會。 原本西川滿想好好栽培葉石濤、陳火泉,但沒想到二戰的結束卻改變了這一切。
    【他的音樂依然健步如飛】 陸森寶是日治時期臺東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份子,他長年透過音樂的創作、教學,培育人才,也以歌曲紀錄生活場景,聯繫族人情感,也留下時代的變遷痕跡;也因為他的天主教信仰,創作了許多與宗教儀典行事相關的歌曲,在神聖與日常、紀錄與傳唱之間,帶出了豐富的故事。
    【記一段林獻堂與梁啟超的情誼】若論及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往往會提起梁啟超。提起梁啟超所分享的愛爾蘭抗英經驗、提起梁啟超對林獻堂、林幼春的讀書建議,以及提起1911年3月梁啟超與女兒梁思順(令嫻)、朋友湯覺頓同行的臺灣之旅。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除了葉石濤,他也是西川滿的愛徒】 西川滿主動挑起「糞寫實主義」論爭,卻被文壇罵得七葷八素。一個人的危機,有時是另一個人的轉機。陳火泉的中篇小說〈道〉,卻因此得到發表、大力推廣的機會。 原本西川滿想好好栽培葉石濤、陳火泉,但沒想到二戰的結束卻改變了這一切。
    【他的音樂依然健步如飛】 陸森寶是日治時期臺東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份子,他長年透過音樂的創作、教學,培育人才,也以歌曲紀錄生活場景,聯繫族人情感,也留下時代的變遷痕跡;也因為他的天主教信仰,創作了許多與宗教儀典行事相關的歌曲,在神聖與日常、紀錄與傳唱之間,帶出了豐富的故事。
    【記一段林獻堂與梁啟超的情誼】若論及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往往會提起梁啟超。提起梁啟超所分享的愛爾蘭抗英經驗、提起梁啟超對林獻堂、林幼春的讀書建議,以及提起1911年3月梁啟超與女兒梁思順(令嫻)、朋友湯覺頓同行的臺灣之旅。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獵女犯》是由已故台籍日本兵、笠詩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千武,親身經歷戰爭後,所寫下的故事,也因為他曾共享了那段少有人能訴說的生命記憶,讓這本戰爭文學在台灣眾多相關著作當中,顯得格外珍貴。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獵女犯》是由已故台籍日本兵、笠詩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千武,親身經歷戰爭後,所寫下的故事,也因為他曾共享了那段少有人能訴說的生命記憶,讓這本戰爭文學在台灣眾多相關著作當中,顯得格外珍貴。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