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有點懶的人,有點懶的意思是,不到很勤勞,但也不是完全不勤勞,唯獨對寫故事還算有點耐心。「談寫作系列」可以發展成目前的篇數,自己其實有些詫異。
文章開門見山,就點明作者有點懶,因為作者本人覺得鑽研寫作技巧本身已經夠勞心勞力,談寫作技巧是更為繁瑣且難度更高的事務,你自己懂是一回事,要寫到讓別人也完全可以懂,那根本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一種可以期待,卻不能保證完全不受傷害的心理障礙,作家是一個人,讀者可以是千萬人,每個人都不一樣。
工作上,大家常說調整態度後,作法也會跟著調整,接著,人生的層次也會跟著調整,寫作的運用也是,以下是寫作細節可以調整的方向:
這個方法說起來容易,作起來難,首先必需丟掉寫作者的職業病:惜字如金─惜自己的字字句句為金。
一位教授在課堂上說過:「我看你們的文章都太多贅字,要那麼多形容詞幹嘛?那些都是樹上的瘤,除非你是大師,不然要那麼多瘤幹嘛?」
職業病不是真的職業病,比較像是一種以作家自詡的無明心態,如果可以先拿掉這顆心態上的大瘤,刪除文章上不必要的字句,沒想像中難。
刪減法的心訣是「抓重點」,思考一下要寫的這篇文章的主軸是什麼?在合理的彈性空間內發揮真正需要的文字,需要多少,就寫多少,不用刻意縮短,也不用絞盡腦汁為長文。
試著想像一下,整篇都是精闢重點的文章,不管怎麼說,都比讀了無數字之後還看不到亮點或是獨特見解的無聊抒發文,更吸引人不是嗎?
用自己的話,就是在建立個人獨特的文字風格,乍看之下很像在唱高調,事實並不是,真正的事實是,你只能這麼作,因為別無選擇。
看過無數文章書籍的人們,對於你的只是換句話說,大家的陳腔濫調,自以為是的優美措辭,不只是見怪不怪,而是早已心生厭煩。
別人寫過的個性文字,早就深植人心,個性文字所以有個性,那是原創者的特殊創造力,模仿不了,也無法超越,何苦?
用自己的方式寫一句新的,真的沒有那麼難,練習而已。
關於開啟第三眼,「第一次」很重要。
第一次,是閱讀者的閱讀經歷,假設自己如果是第一次讀到這種性質的文字,會有什麼感受?
是不是有些地方會看不懂?哪些地方讀起來會有驚喜感?哪些地方讀起來很多餘?哪些地方讀了等於沒讀,有看沒有懂?
想起司馬爺爺說的鬼故事,他低沉沉地說著一個僵屍鬼的故事,說實在話,僵屍故事不是什麼多有新意的題材,可是,當他說著說著,若無其事地冒出一句:「僵屍有分活僵屍和死僵屍……」耳朵突然打得更開了,真假?心裡想,僵屍還有這樣分的?然後他又娓娓道來:「被僵屍追的時候,不能走直線,因為僵屍跳的速度很快……」聽到這裡,又想,什麼!原來被僵屍追的時候,還要記得跑S型?
回想一下,生活中是不是有什麼很精彩的故事?用心去看,這就是第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