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的「無用」寫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言自語的「無用」寫作〉2024-07-15

 

  看到一篇談論寫作的網路文章,開頭裡面提到,很多新手寫的文章會「一下子好像在分享,一下子變成說教,一下子好像又在喃喃自語」,並且指出這種問題的一個核心原因是,寫作者沒有清晰設定自己「說話的對象」。

 

  一下子有種被說中的感覺,因為我自己在寫東西的時候就是這樣,內容發散、情緒起伏、連文體有時候都會寫到一半開始偏移。同時我也沒有特別去思考「寫給誰看」這個問題。很多時候就是思考某(幾)個概念或描繪某(幾)個現象,然後順著思路寫下去。

 

  想起幾年前看過有人在談,論文當中說的「我們」到底是誰,完全不記得是誰在談、怎麼談,但始終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當我們在說「我們」的時候,那似乎不是某種普遍的人類或確定的群體,而是「我這般的人」,可是是哪些角度相似呢?不清楚,大概也不可能清楚。

 

 

  那篇網路文章的建議是,去設想文章是寫給某個自己認識的特定的人。譬如說親密對象、家人、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最好是真的在寫完之後把文章拿給那個人看(他還能幫你校對就更好不過了)。

 

  我相信這是一個不錯的做法,這就像反向的「上課發問」,所謂「你搞不懂的地方其他人可能也會有疑問」。去設想某個對象,解釋給他聽的語言,或許便也能讓其他和那個人對這件事情認識程度差不多的人聽懂。語氣也可能更加親切,有人情味。

 

 

  反省自己許多時候沒有用這種模式的幾個可能的理由,其中一個是因為我經常是一邊寫一邊思考,或者說「透過寫來進行思考」。也就是說,我並不首先知道我要寫什麼,也不首先知道最後會寫成怎樣。如果是想著去和某個特定的人說話,總覺得需要先把思路理清楚一點,譬如說,重寫已經想過的主題的那些時候。

 

  但更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已經十分習慣這種自言自語的書寫方式。並且也不真的覺得這有什麼不好。一定程度上來說,比起能否被更多人看到、能否被更多人喜歡、能否被更多人讀懂,我更在乎的是「要有」這樣的文章。

 

  要有那種不會一兩句話就換行、不使用大量小標輔助、不考慮SEO、不聳動或「工具導向」的文字。要有那種讓人覺得「好長好麻煩」但偶爾還是願意讀的內容。要有那種讀完朦朦朧朧、不自己腦補一些事情就會覺得有讀跟沒讀一樣的「空泛」文字;而不是只有那種會讓自己覺得「喔!我學到了一個好用的技巧」的文章。

 

 *

 

   其實也可能只是不夠努力讓自己更契合時代與環境的藉口罷了。






延伸閱讀:

〈非學術的哲學寫作〉

〈觀看視角的編排與再現:「描述」作為一種最關鍵的表達〉

〈寫作對重複與探索的要求〉

〈關於文體的去除邊界、包容與切事〉

〈創作者的靈感生活:問題意識、體驗與原創〉

〈前圖紙的一年(二):關於寫作,以及熱水器〉

avatar-img
86會員
76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譬如說老家的親人,你再見到他們的次數大概不到三百次;過去的好友,則或許不到十次。除了已經變成了老生常談的「珍惜」之外,我們能夠在這些短促的機會裡做些什麼?有沒有可能怎麼安排,去讓後面的幾次愈來愈好?或至少讓每一次的微小差異被凸顯出來,令自己真正看見一切事物的獨一無二性,而不只是抽象地這樣說。
  令人遺憾的是,或許真的可以不推,休息一下也不會怎麼樣,但最終他還是每次都去推了。「反正我也沒別的事情好做」,反正每件事情都和推石頭一樣沒有意義。進一步來說,薛西弗斯意識到,原來在被懲罰之前,自己(以及每個人)早就一直一直在推。他只是累了,不再去為每一次推石賦予意義。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對假裝你對世界沒有感覺、去假裝你對一切沒有意見,去假裝你就是一只行屍走肉,直到你成功為止,學會敷衍身邊的人、學會敷衍世界、學會敷衍你自己。「假裝多好」歌詞的前一句是:「我只想不被打擾」。
  不僅僅是關於噪音、關於那些我們沒有需要也沒有想要的資訊,也關於那些對我們有益(無論是讓我們得到娛樂還是其他收穫)的內容。我們需要拿下耳機、需要停止聽音樂、聽Podcast、停止播放影片。去把空間重新留下來,讓我們的「聲音類的思想」再一次地有地方可去。
  世界提供了一個我在《崛起》和手遊版中沒有經歷過的體驗,一種對「魔物」、對「生態」的敬畏。透過地圖設計、運鏡以及NPC說的話,玩家會得知有些魔物雖然在我們面前,卻不是我們當前應該要狩獵的對象。雖然對遊戲老手而言,那些魔物並非打不贏,但對新手而言,牠們是你不應該招惹的大自然暴力。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歐洲、日本或任何緯度比我們高的地方,那裡生活的人每天因為氣溫讓電子設備速度變快而省下的的時間,累積起來是不是一個很可觀的差異呢?進一步來說,氣候、地理、以及在世界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對位置(包括時差),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譬如說老家的親人,你再見到他們的次數大概不到三百次;過去的好友,則或許不到十次。除了已經變成了老生常談的「珍惜」之外,我們能夠在這些短促的機會裡做些什麼?有沒有可能怎麼安排,去讓後面的幾次愈來愈好?或至少讓每一次的微小差異被凸顯出來,令自己真正看見一切事物的獨一無二性,而不只是抽象地這樣說。
  令人遺憾的是,或許真的可以不推,休息一下也不會怎麼樣,但最終他還是每次都去推了。「反正我也沒別的事情好做」,反正每件事情都和推石頭一樣沒有意義。進一步來說,薛西弗斯意識到,原來在被懲罰之前,自己(以及每個人)早就一直一直在推。他只是累了,不再去為每一次推石賦予意義。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對假裝你對世界沒有感覺、去假裝你對一切沒有意見,去假裝你就是一只行屍走肉,直到你成功為止,學會敷衍身邊的人、學會敷衍世界、學會敷衍你自己。「假裝多好」歌詞的前一句是:「我只想不被打擾」。
  不僅僅是關於噪音、關於那些我們沒有需要也沒有想要的資訊,也關於那些對我們有益(無論是讓我們得到娛樂還是其他收穫)的內容。我們需要拿下耳機、需要停止聽音樂、聽Podcast、停止播放影片。去把空間重新留下來,讓我們的「聲音類的思想」再一次地有地方可去。
  世界提供了一個我在《崛起》和手遊版中沒有經歷過的體驗,一種對「魔物」、對「生態」的敬畏。透過地圖設計、運鏡以及NPC說的話,玩家會得知有些魔物雖然在我們面前,卻不是我們當前應該要狩獵的對象。雖然對遊戲老手而言,那些魔物並非打不贏,但對新手而言,牠們是你不應該招惹的大自然暴力。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歐洲、日本或任何緯度比我們高的地方,那裡生活的人每天因為氣溫讓電子設備速度變快而省下的的時間,累積起來是不是一個很可觀的差異呢?進一步來說,氣候、地理、以及在世界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對位置(包括時差),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不太清楚新手寫作者到底是出自於哪來的自信,認為只要把專欄塞得滿滿多元,就會很吸引人。可是在實際的內容市場上,這種豐富、多元的內容滿街跑,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看在讀者眼裡,他們只會覺得「呃,你就一個小作者寫出來的觀點大概也不怎樣吧?光看標題就知道是那種隨便搜一下都有的農場文章。」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所以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我相信,這些文章一定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Thumbnail
很多人寫小說會用一些生僻字,或者在寫古風文的時候會用比較不常見的句型。我覺得這些都算是一種寫作手法,適度的話可以為文章增添風味,過量卻會造成文章難以閱讀的問題。
其實我不知道居然會有人來看我的東西。 原本想說給自己一個動力就放上來了......好吧,算意外之喜? 最近在排故事時間線和練習描述,我的文筆不算很美麗,頂多算得上語序通順和劇情合理(我甚至連外貌都不怎麼會描寫)。 第一篇可能會晚一些時間才會被放上來,畢竟我不想讓對我文章有一絲期待的人直接失
Thumbnail
上一篇說到可能不是這麼好的文筆練習法。然後有小夥伴反映,如果不寫得細或者推砌詞彙,害怕文章不夠有畫面或者詳細。其實我個人覺得堆砌詞藻這件事情,只要不是太過份,理論上不會對小說做太多扣分。因為如果推砌的詞藻是虛的(也就是說沒有表達出任何劇情中重要的意涵),那讀者可以選擇跳過。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我一段時間沒有發表文章了,因為每次想寫作就有點挫折。 常常在網路上很多人都說部落格都死了,現代人都在看短影片或滑ig看圖片,視覺化的資訊傳播才是主流,長文現代人已經沒耐心看了,每次看到這些我就想問自己寫文章沒人要看幹嘛要寫。
想逼自己練習有想法就說出來,不要每篇文章都精雕細琢,產了一個月,寫了幾千字才上架,這有時對讀者負擔也很大 此外,有時候靈感疏忽及逝,想把這些神奇想法紀錄下來,讓讀者看到不一樣的我 不知道可以撐幾天,就先來試試囉!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不太清楚新手寫作者到底是出自於哪來的自信,認為只要把專欄塞得滿滿多元,就會很吸引人。可是在實際的內容市場上,這種豐富、多元的內容滿街跑,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看在讀者眼裡,他們只會覺得「呃,你就一個小作者寫出來的觀點大概也不怎樣吧?光看標題就知道是那種隨便搜一下都有的農場文章。」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所以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我相信,這些文章一定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Thumbnail
很多人寫小說會用一些生僻字,或者在寫古風文的時候會用比較不常見的句型。我覺得這些都算是一種寫作手法,適度的話可以為文章增添風味,過量卻會造成文章難以閱讀的問題。
其實我不知道居然會有人來看我的東西。 原本想說給自己一個動力就放上來了......好吧,算意外之喜? 最近在排故事時間線和練習描述,我的文筆不算很美麗,頂多算得上語序通順和劇情合理(我甚至連外貌都不怎麼會描寫)。 第一篇可能會晚一些時間才會被放上來,畢竟我不想讓對我文章有一絲期待的人直接失
Thumbnail
上一篇說到可能不是這麼好的文筆練習法。然後有小夥伴反映,如果不寫得細或者推砌詞彙,害怕文章不夠有畫面或者詳細。其實我個人覺得堆砌詞藻這件事情,只要不是太過份,理論上不會對小說做太多扣分。因為如果推砌的詞藻是虛的(也就是說沒有表達出任何劇情中重要的意涵),那讀者可以選擇跳過。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我一段時間沒有發表文章了,因為每次想寫作就有點挫折。 常常在網路上很多人都說部落格都死了,現代人都在看短影片或滑ig看圖片,視覺化的資訊傳播才是主流,長文現代人已經沒耐心看了,每次看到這些我就想問自己寫文章沒人要看幹嘛要寫。
想逼自己練習有想法就說出來,不要每篇文章都精雕細琢,產了一個月,寫了幾千字才上架,這有時對讀者負擔也很大 此外,有時候靈感疏忽及逝,想把這些神奇想法紀錄下來,讓讀者看到不一樣的我 不知道可以撐幾天,就先來試試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