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泰國劇情片《模犯生Bad Genius》甫上映變得到熱烈的迴響,其如動作片般緊湊、刺激的節奏,令人大呼過癮,甚至將其比做《出神入化》與《決戰二十一點》的青春校園版。然而,這部爆紅的《模犯生 Bad Genius》,真的只是一般滿足感官的商業電影嗎? 女主角─高材生小琳,出身於家境並不優渥的單親家庭,卻以優秀的成績轉入一所教會明星高中,面試時甚至讓校長同意頒發相當於她註冊費與午餐費的獎學金。而電影中也指出,小琳轉入明星高中的「動機」:第一、明星高中擁有較豐富的資源。第二、由於擁有較豐富的資源,更有機會令小琳以其優異的成績,申請到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


此外,不論是前文提及的明星高中、出國留學、補習,亦或是電影後來的劇情,家 境優渥的學子,不惜花錢要求小琳助其作弊,甚至越演越烈,最後將清寒家庭的男 主角阿派也牽扯進來。以上種種,皆可看出,位於資本主義社會頂端的人們,在現 行教育體系下,容易得到更多的資源,反之,往往只能在強大的競爭力中,夾縫中 求生存。事實上,人們從出生起,便面臨著種種的不公平,家世背景不公平、 聰明才智不公平、資本總量不公平、資源配置不公平、緣分際遇不公平…… 卻打算透過一種考試方式定義所有人,這又是否合理呢?教育體系本該促使社會的流動,而非偏袒既得利益者或越發地鞏固資本主義社會。電影最後,男主角阿派著魔似地想再做更大規模的「作弊生意」,窺探其種種背景, 促使其價值觀的扭曲,實在令人不勝唏噓。然而,教育體系是否也當負起一部分的責任呢?

責任編輯:顏澤丞 核稿編輯:劉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