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禪的開釋與德國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
帶有表現主義特質的抽象繪畫,不但可以在美國及法國找到,也出現於德國。一九五二年法蘭克福舉辦了「新表現主義」(Neu-expressionisten)展覽,這可以視為該新繪畫手法的開始,並促成了「四人社團」(Quadriga group)的成立,此社團的藝術家是德國「非形象」(Informel)藝術的最早代表人物,卡爾.奧托.哥茲(Karl Otto Götz)即該社團成員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早接觸法國前衛藝術的德國藝術家之一。我之決定將他選為本書本章的主人翁之一,主要是因為,他正如皮爾.亞勒金斯基一樣,也是在一九五二年後與日本書法藝術家森田子龍來往,他的作品可以歸類為「書法式藝術」(art of the calligraphic gesture)。
在討論哥茲之前,我們先談一談藝術家魯普瑞奇.蓋格(Rupprecht Geiger)。他早在一九五○年即與禪有關係,他是「禪49」(Zen 49)藝術團體的共同發起人之一,該團體與德國的「非形象」(Informel)幾乎是完全無何關係。不過從這兩個社團藝術家作品中,卻可在他們能共同使用的素材及藝術環境的比較上,找到一些類似性,蓋格的藝術見解及他的繪畫皆屬於「空靈藝術」,這與禪有某些相似性。
除了哥茲及「禪49」成員外,尚難找到五○年代其他德國藝術家表示過對禪感興趣,不過我們會看到德國在五○年代對禪的興趣逐漸增加,更多的名字將會提出來探討。我們會先提一提零派藝術家昆特.于克(Günther Uecker),他在五○年代末,終於逐漸發現到與禪有關的共同感情。如果將他的作品與一些其他研究案的藝術家相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某些作品已可以歸類為「生活藝術」(living art)。
我已從五○年代的美國與法國藝術中,看到十九世紀末的日本風格主義與五○年代重燃對日本的興趣,其間有一些關聯,而德國也出現了同樣情形。
十九世紀末德國對日本藝術的興趣,特別在青年風格(Jugendstil)中出現,而青年風格的特點,即在強調平面與線條,日本的浮世繪及實用藝術成為他們造形取樣靈感的重要來源。對德國青年風格具相當影響力的亨利.梵德維得(Henry Van de Velde),認為線條的力量源自執筆畫畫的人。
建築師兼設計師的赫爾曼.奧布里斯特(Hermann Obrist)深信,素描線條的結構,應該在人類的心理架構中相互反應。瓦西里.康丁斯基在一九一○年代初期的作品正是他邁向東亞文化新詮釋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些作品與遠東的精神有近似性,並具有一些水墨畫的造形特色。
到了二○年代包浩斯的一些教師開始對遠東感興趣,奧斯卡.許勒馬(Oskar Schlemmer, 1888-1943)與喬漢斯.依登(Johannes Itten, 1888-1967),即因此種興趣的激發,而欲強調身體與心靈的統一,他們以東亞精神性做為焦點,或是至少也要以他們個人的觀點來詮釋。許勒馬稱,有關對非西方著作的興趣,應該依據東方的範例,來尋找一種特別的歐洲腳本,他認為這可能不是一件易事:
我們都是歐洲人,的確能夠同化亞洲東西,但是,必能發現西歐的易懂形式,這種形式至少年從其自身萌芽,其次變成普遍的東西。但是,我們首先與這樣的妥當性竟然相隔得如此深淵!
三○年代初,朱里佑.比西爾(Julius Bissier, 1893-1963),開始專心探討水墨畫,他於一九一九年結識了漢學家恩斯特.格羅賽(Ernst Grosse),並認識了格羅賽的技法,格羅賽的水墨書出版於一九二二年,書名為《東亞繪畫》(Die ostasiatische Tuschmalerei),他將禪繪畫描述為一種東方神祕主義的藝術表現,以手寫型塑心靈的畫像。比西爾主要在尋求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共同根源,以及源自自然過程的根源,對他而言,冥想的繪畫乃是一種神聖的儀式,而其結果使藝術具有一種精神作用;比西爾並不像許勒馬與依登那樣重視「玄祕」的元素。
朱里佑.比西爾(Julius Bissier),〈在荊棘裡的鳥窩〉,1938,水墨,63×47cm。
一九三○年代的後期,維里.包麥斯特(Willi Baumeister, 1889-1955)這名法國抽象藝術的老手,對亞洲文化感到興趣,其中包括對日本的興趣。他的某些作品標題即與此有關,比方說,他的「門」系列暗示著莊嚴的日本木製大門。包麥斯特於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日在他的日記中稱,他開始探討禪。
在戰爭期間,他寫了一本書《藝術的未知》(Das Unbekannte in der Kunst),這本於一九四七年出版的著作,反映了他所受東方思想的影響,比方說,他談到藝術家所處的「狂喜狀態」(hohen Zustand),稱此即在繪畫中拋開意識意志的一種狀態,這與禪中開悟的追求有類似之處。由於在戰後幾年,對許多藝術家言,包梅斯特已變成了德國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並對戰後的德國藝術有相當深的影響。他的一些理論值得我們一提。
包梅斯特認為客體與主體是同一樣東西,他相信此種統一性無所不在,它將使文藝復興時期所強調人類是萬物焦點的此一觀念得以結束。他的看法以為,對藝術家言,感官與精神,理想與具體,是不可分的。同理,在當代物理學中,物質與能量是同樣重要的;此外,物理學家也開始視世界為一變化的過程,其中包括了能量與節奏。
包梅斯特認為,藝術家的基本理念與物理學的理論是相同的,都是將外在的形式轉變為內在動力。此外,他將統一性與動力結合成一種精神另類世界的隱性呈現。依他的見解,只有超越自我才有可能體驗到存在,他將此與有時稱之為「世俗精神」或「無意識」相比較,這也就是佛家所稱的「無執」(Not-something)及基督教所稱的「上帝」(God),只有經過個人內化的過程才可獲致。自由只是依照一個人自己內心的法則行事,實可稱之為「表現性運動」(Ausdrucksbewegung)。
藝術家的材料無論有多貧乏,都應該是他每天週遭的事物,因為那裡才具有典範及永恒祕密的類似物。如果我們繼續包梅斯特的脈絡,將發現抽象繪畫應表現對生命的接納,這也就是樂觀主義,正如神祕主義者及佛教哲學所實踐的。我們所提到的包梅斯特的觀點,其實包含了與禪有關的元素,因為包梅斯特是比西爾的好友,他的某些訊息必然也來自或經由他的這位藝術家好友之手。此外,自格羅賽的禪畫著作在一九二二年出版後,其他的禪書也相繼出現於德國市場。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

藝術史學者,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講師,教授當代視覺藝術、攝影和藝術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初次與風吹女士一起演出連續劇的感覺是,她的演技不好不壞,不是那種會刻意塑造角色的人。風吹女士在拍攝現場給人的感覺很空靈,有一種難以捉摸的存在感,也稱不上是演技派。對我而言,演技這行為就是「純粹感受對方」,絕非道理可以解釋的行為,所以我覺得演戲還是別太出色比較好。
……當文字的使用者成為書法家,他們要用書寫的形式來發抒胸中之逸氣,他們振臂疾書,筆走龍蛇,生命的流動的美感傾洩而出,他們的四周應該是開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過,池面漂浮著天光的倒影。因為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以亭台為點,樓閣為面,曲廊為線,把園林寫在大自然之上,為書法家提供了相應和的生活環境。
從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及手法,令人聯想到日本書道及水墨繪,在行動繪畫的畫家作品中,特別是他們所呈現直接的、生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書寫的動作等元素,都會引人想到它與書道的可能關係。同時在色域繪畫與墨繪中引人冥想的空靈空間,也同樣引發觀者去做比較。
以搞笑藝人身分出道,開始演出電影和電視劇時的我無論去到哪個片場,都覺得「搞笑」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也常被別人請託:「竹中先生,可以請你搞笑一下嗎?」其實別人這麼說,讓我倍感壓力。好比我在森崎東導演執導的電影《拍攝地》現場時也是,總是心想著⋯⋯要怎麼搞笑比較好呢?
威爾.格羅曼將康丁斯基的心靈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界線不分,拿來與禪的心靈做聯想。他更進一步將康丁斯基的人類認同的觀念、宇宙及心靈的天國,與禪宗相比。格羅曼認為東方人民天生的「知覺冥想」,與康丁斯基的世界相當符合,而在西方人先天所具有的思想過程中,卻不一定適合。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就不會再被稱為炙手可熱的「青年」編劇,或是剛念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編劇課程的天才「小子」。你不會是週末在百視達打工,卻寫出催淚待售劇本的驚奇女孩。 早早成功總是更美好,這個概念想起來很棒,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不是在年輕時就成名──這裡指的是在三十歲之前。
……初次與風吹女士一起演出連續劇的感覺是,她的演技不好不壞,不是那種會刻意塑造角色的人。風吹女士在拍攝現場給人的感覺很空靈,有一種難以捉摸的存在感,也稱不上是演技派。對我而言,演技這行為就是「純粹感受對方」,絕非道理可以解釋的行為,所以我覺得演戲還是別太出色比較好。
……當文字的使用者成為書法家,他們要用書寫的形式來發抒胸中之逸氣,他們振臂疾書,筆走龍蛇,生命的流動的美感傾洩而出,他們的四周應該是開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過,池面漂浮著天光的倒影。因為建築家揮如椽之巨筆,以亭台為點,樓閣為面,曲廊為線,把園林寫在大自然之上,為書法家提供了相應和的生活環境。
從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及手法,令人聯想到日本書道及水墨繪,在行動繪畫的畫家作品中,特別是他們所呈現直接的、生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書寫的動作等元素,都會引人想到它與書道的可能關係。同時在色域繪畫與墨繪中引人冥想的空靈空間,也同樣引發觀者去做比較。
以搞笑藝人身分出道,開始演出電影和電視劇時的我無論去到哪個片場,都覺得「搞笑」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也常被別人請託:「竹中先生,可以請你搞笑一下嗎?」其實別人這麼說,讓我倍感壓力。好比我在森崎東導演執導的電影《拍攝地》現場時也是,總是心想著⋯⋯要怎麼搞笑比較好呢?
威爾.格羅曼將康丁斯基的心靈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界線不分,拿來與禪的心靈做聯想。他更進一步將康丁斯基的人類認同的觀念、宇宙及心靈的天國,與禪宗相比。格羅曼認為東方人民天生的「知覺冥想」,與康丁斯基的世界相當符合,而在西方人先天所具有的思想過程中,卻不一定適合。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就不會再被稱為炙手可熱的「青年」編劇,或是剛念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編劇課程的天才「小子」。你不會是週末在百視達打工,卻寫出催淚待售劇本的驚奇女孩。 早早成功總是更美好,這個概念想起來很棒,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不是在年輕時就成名──這裡指的是在三十歲之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Thumbnail
瑞士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作為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這裡倒有兩部書可以介紹,先上來的是《The Sunny Days of Villa Savoye》以及繪本《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 時間來到1928年,當時柯比意接到Eugenie S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凡是稱得上浮世繪迷的人,多半要探求葛飾北齋(1760-1849)的傳奇生涯,因為大家都想知道他每日辛勤作畫不懈源於什麼動力?雖然我不是葛飾北齋的骨幹鐵粉,但我也想探知究竟以此來激勵自己。   葛飾北齋專家指出,北齋剛開始要學習雕刻模版技藝,後來拜勝川春章為師在其主持藝術作坊工作。當時,浮世畫派正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Thumbnail
續前篇,繼續來點藝術史的觀察。 樋口裕子在作品集“BABEL: Higuchi Yuko Artworks”中, 向波西(Hieronymus Bosch)和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等創作者致敬,將既有圖像的意義轉化,變成是一種對神祕生物的關懷與和平共存。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Thumbnail
瑞士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作為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這裡倒有兩部書可以介紹,先上來的是《The Sunny Days of Villa Savoye》以及繪本《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 時間來到1928年,當時柯比意接到Eugenie S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凡是稱得上浮世繪迷的人,多半要探求葛飾北齋(1760-1849)的傳奇生涯,因為大家都想知道他每日辛勤作畫不懈源於什麼動力?雖然我不是葛飾北齋的骨幹鐵粉,但我也想探知究竟以此來激勵自己。   葛飾北齋專家指出,北齋剛開始要學習雕刻模版技藝,後來拜勝川春章為師在其主持藝術作坊工作。當時,浮世畫派正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Thumbnail
續前篇,繼續來點藝術史的觀察。 樋口裕子在作品集“BABEL: Higuchi Yuko Artworks”中, 向波西(Hieronymus Bosch)和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等創作者致敬,將既有圖像的意義轉化,變成是一種對神祕生物的關懷與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