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在音樂分析與創作的應用—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臺北數位藝術節 數位國際研討會側記|講者:蘇黎

「人工智慧(AI)」發展至今早已逐漸擴及到各個層面,Pepper機器人、統一超商的無人便利商店、萬芳醫院的醫療機器人、無人小巴士、自動駕駛、華碩的Zenbo…等等,我們的工作、生活已逐漸佈滿這項科技的蹤跡。

「人工智慧」從識別圖像、語音,再來與圍棋手進行比賽,近年Google也讓AI踏入藝術領域,開始作畫、寫詩、譜曲。關於AI的討論越來越多,我們也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相關報導,但往往因為太過片段的內容,讓人誤以為它是憑空出現的技術,不少人也因為不瞭解而產生過度的想像,甚至帶來焦慮,認為AI即將取代人類。11/24這天,由來自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專長為訊號處理、機器學習與音樂資訊檢索的蘇黎博士,聚焦音樂層面,與我們分享關於AI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對於AI的觀點。

raw-image

人工智慧與創造力

AI不是一夕之間,源頭也是人工的。

其實AI並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早在2001年就開始應用在音樂上,當時主要運用於模擬及創造音樂,即讓AI作為音樂聆聽者的「自動採譜」技術及演唱者的「自動跟譜」技術。

「自動採譜」是讓電腦在聽到音樂家的現場演奏後,能夠用樂譜重現;「自動跟譜」技術則是讓電腦在理解樂譜之後,能夠與人互動。而第三階段則是讓電腦作為教育者的「評論修正」技術,像是調整初學者演奏的錯音,或是預測歌唱比賽的優勝者,甚至與大數據一同運用,分析受眾喜好、讓行銷更精準。而近幾年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則是不少科技龍頭開始讓AI作為創作者,進行編曲和作曲。

到底人工智慧怎麼突然間就擁有了創作的能力?其實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機器學習」。

「簡單來說就是不斷地餵給電腦很多跟音樂有關的資料X及樂譜Y,再透過一連串的數學運算去做出對應的模型。」蘇黎博士接著說。

「創作對機器來說,就類似從Y到X的過程。」他開玩笑說,「人工智慧聽起來很玄,但其實源頭還是來自於人工,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只是一個很重複性的工作。」
raw-image

音樂上應用AI的三個面向-自動採譜?自動對譜?評論修正?

同樣是透過電腦理解後轉化的過程,「自動採譜」與手機語音辨識類似,卻因為音樂的組成複雜,在加入AI技術時也相對困難。蘇黎博士說:「音樂的情緒、曲風等等都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有影響。」目前的技術能將聲音訊號轉為Midi讓機器學習,但因為機器還沒辦法理解人類的「音樂語言」,也因此無法呈現音樂的情緒變化。

現階段「自動採譜」最常被運用的地方是在於文化的保存,像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這些口耳相傳的民族音樂,經由AI紀錄下來,與民族音樂學家人工採譜的相似度極高,可省下學者的時間,讓音樂研究能有更多的可能。

而「自動對譜」技術則是人機互動演奏音樂的基礎。目前的運用是AI能即時呈現演奏家的演奏進度,以及細微的速度變化,讓演奏會的演出形式有更多可能。另一個運用則是作為走音救星,透過將不專業的人聲與專業人聲交叉,自動調整速度及音高。

第三個面向「評論修正」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透過AI將伴奏轉換,使原本的音樂風格轉變為另一種曲風。但若是要轉換為爵士曲風,對AI來說就不容易,因為爵士的核心是隨性,缺乏規則,這也是人工智慧的盲點:「長時間的相關性」。現階段的AI在音樂上可以理解片段的音樂,判斷下一小節的情況,但無法理解音樂的章法,進而做出全面性的預測。其次則是可以改變音色,直接套用素材庫的樂器音色,在做鋼琴轉換為吉他時,還能夠呈現吉他撥弦時音高出現的時間差。

raw-image

AI能生成音樂樣板,卻不及人類原生的創作

人工智慧雖然能夠做出我們以往無法想像的事情,但在創作這方面,是無法透過訓練就學會的。呼應蘇黎博士開頭提到,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人工智慧在音樂上後續的發展重點為何?是否真的會取代人類?蘇黎博士以工業革命做為比喻:「當時機器的出現讓手工轉為自動,現在的AI就好比機器,是用來節省人類在製造音樂上所花費的時間。」AI始終是個工具,而懂得使用工具的人就不會被取代。

「未來最低階的勞工可能會變成替機器做教材的標記員吧!」蘇黎博士打趣地提出關於未來世界的預測。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AI指令與程式碼在語言、運作方式和著作權方面存在差異。AI指令的著作權議題取決於獨立性、原創性、展現形式和目的。AI產生的AI指令可能需要考慮人類參與程度、修改程度以及AI生成的獨立性。AI生成的內容,雖然缺乏創造力和情感,仍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與人類合作能夠發揮最大的潛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AI指令與程式碼在語言、運作方式和著作權方面存在差異。AI指令的著作權議題取決於獨立性、原創性、展現形式和目的。AI產生的AI指令可能需要考慮人類參與程度、修改程度以及AI生成的獨立性。AI生成的內容,雖然缺乏創造力和情感,仍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與人類合作能夠發揮最大的潛力。
Thumbnail
▌葉郎每日讀報:工具是無辜的!藝術創作者跳出來挺 AI ▌ 20230909 在藝術領域對 AI 的各種爭論聲音當中,剛剛出現了比較少聽到的另一方觀點: 創用CC授權機制背後的美國非營利組織Creative Commons (CC) 發佈了一封數十位藝術創作者連署的公開信,呼籲美國國會在討
Thumbnail
▌葉郎每日讀報:工具是無辜的!藝術創作者跳出來挺 AI ▌ 20230909 在藝術領域對 AI 的各種爭論聲音當中,剛剛出現了比較少聽到的另一方觀點: 創用CC授權機制背後的美國非營利組織Creative Commons (CC) 發佈了一封數十位藝術創作者連署的公開信,呼籲美國國會在討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是否合法? AI生成的著作權一直是法律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人工智能能夠進行創作,引發了一系列著作權相關的法律爭議。這些爭議包括了誰擁有AI生成的作品的著作權以及作品的原創性等問題。 根據現行法律,著作權保護原創性作品的表現形式,並賦予創作者對其作品的獨占權利。然而,當作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是否合法? AI生成的著作權一直是法律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人工智能能夠進行創作,引發了一系列著作權相關的法律爭議。這些爭議包括了誰擁有AI生成的作品的著作權以及作品的原創性等問題。 根據現行法律,著作權保護原創性作品的表現形式,並賦予創作者對其作品的獨占權利。然而,當作
Thumbnail
自古以來,音樂一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撫慰了我們的心靈,並將我們與他人聯繫在一起。
Thumbnail
自古以來,音樂一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撫慰了我們的心靈,並將我們與他人聯繫在一起。
Thumbnail
過往能稱為『職業』的天賦被AI用大數據替代了。歌詞創作如同新時代的新詩,它需要作者有極強的想像畫面感、共情、音律性等,但現在大眾只需要前往Lyricist.ai就能藉由關鍵字寫出『類林夕』的歌詞
Thumbnail
過往能稱為『職業』的天賦被AI用大數據替代了。歌詞創作如同新時代的新詩,它需要作者有極強的想像畫面感、共情、音律性等,但現在大眾只需要前往Lyricist.ai就能藉由關鍵字寫出『類林夕』的歌詞
Thumbnail
我認為還有一個特質特別劃清了人類與機器的界線,這其中參雜了理性與感性,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上也經常發生 「明知結果會失敗仍願意放手一搏 拚了命去爭取不可能中的可能」
Thumbnail
我認為還有一個特質特別劃清了人類與機器的界線,這其中參雜了理性與感性,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上也經常發生 「明知結果會失敗仍願意放手一搏 拚了命去爭取不可能中的可能」
Thumbnail
隨著AI深度學習領域的快速發展,已在AI作品產生的過程中慢慢降低人為操作或人機協作的比例,甚至無直接人為介入的情況下,AI已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無數創意作品(如上所述)。此時,就AI著作的著作權問題,必須一次釐清以下一連串問題:AI著作取得著作權保護的原創性標準?AI可否取得「著作人身分」?
Thumbnail
隨著AI深度學習領域的快速發展,已在AI作品產生的過程中慢慢降低人為操作或人機協作的比例,甚至無直接人為介入的情況下,AI已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無數創意作品(如上所述)。此時,就AI著作的著作權問題,必須一次釐清以下一連串問題:AI著作取得著作權保護的原創性標準?AI可否取得「著作人身分」?
Thumbnail
明天,我就會被機器取代? 今天看到一本大前研一的書日本の論点2020~21>,其中特別篇裡面提到... Special 03 翻譯成中文的大意是教育學子養成AI無法取代的技能 問題是AI到底無法取代哪些人類技能? 有人說是藝術思維。 可是在一個名叫「伊亞穆斯」......
Thumbnail
明天,我就會被機器取代? 今天看到一本大前研一的書日本の論点2020~21>,其中特別篇裡面提到... Special 03 翻譯成中文的大意是教育學子養成AI無法取代的技能 問題是AI到底無法取代哪些人類技能? 有人說是藝術思維。 可是在一個名叫「伊亞穆斯」......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