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天譴或恩寵,關鍵在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在罹患長期慢性病與癌症的陰影下,最令人恐懼的疾病無非就是失智症了。前些年,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自殺,消息剛傳出時說是憂鬱症,但後來她太太才證實,羅賓・威廉斯是因為罹患了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於是在多種症狀纏身與絕望中,同時也在自己還有能力與意識時,選擇了自殺。

在各種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最初是失去短期記憶,一開始的症狀也許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健忘,但是後來會失去空間記憶,常常迷路,經過一段時間後,疾病會進展到情緒不穩定與失控,語言障礙,甚至洗澡穿衣等生活基本活動也無法完成,最後連行走與吞嚥都有困難。

raw-image

失智症的進展歷程或許很長,最令人恐懼的是在你可以察覺記憶一點一點消失的那個階段,也就是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慢慢不見」,卻又無能為力。更令人絕望的是,你知道某一天後,你會變成全家人甚至社會的負擔,那種折磨是很痛苦的。

偏偏這種痛苦不是少數不幸的人才會得到,以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十分之一的人會逐漸顯現著某種形式的失智症,隨著年齡愈大,得到失智症的機會也就愈高;而活到八十五歲以上的人,就有一半的人會得到失智症。

在已開發國家,目前的平均壽命已經提高到八十歲或更高,只要活過五十歲以上的人,未來的預期壽命都很可能超過八十五歲,失智症幾乎是每個健康走過青壯年期的人的重大威脅。

也因此,這些年有大量經費投入失智症治療藥物的研究,有好幾百個研究團隊研發了數十種的藥物,其中只有一種藥物核准上市,實驗結果證實可以暫時減輕某些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是對疾病的惡化進展是沒有遏止效果的。簡單講,截至目前投入難以計數的資源,希望能夠找到減緩或阻止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是完全失敗的。

原因是對於這種複雜且慢性的腦部疾病,無法用細菌感染以藥殺菌這種治療思維來解決。當大腦的認知功能一旦損壞到在生活中顯現出來時,數以十萬計的大腦神經細胞早已死亡,大腦結構已經永久改變,要用單一藥物阻止或恢復的機會就很小,這也是失智給人印象是無法治療的原因。神經科醫師除了診斷與暫時的症狀改善之外,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但是最近看了一本由美國兩位傑出神經科醫師所寫的書《9成的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帶給我們新的希望,書裡所寫的不是江湖郎中式的誇大,而是有科學實證的解決方案。

經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與研究,他們發現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而其他百分之十來自遺傳風險較大的人,也可以將這個疾病向後推遲十到十五年。治療之道並不是服用什麼仙丹妙藥,而是操之在己。

阿茲海默症受五種主要的生活型態影響,分別是營養、運動、紓壓、恢復及優化,也就是五種不良習慣包括營養不良、缺乏運動、長期壓力、睡眠不足,缺乏挑戰大腦的認知訓練。

作者特別提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認知能力下降,比如高糖與高飽和脂肪的加工食品會毒害大腦,我們大多數人整天坐在桌前或低頭看螢幕,但為了健康,我們需要規律的運動,而且我們承受強大的壓力卻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壓力,同時也很少人能長期有良好的睡眠,甚至我們的工作往往需要我們做重複性的活動,沒有讓大腦有新的刺激與發展。

不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雖然在理論在研究在案例實證都確實有效,但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發明有效的藥物,臨床醫療也習慣把「失智症」當成一種病來對抗,不會積極地要病人改變生活型態,甚至長期以來大家也都認為,像大腦這樣一個複雜的器官,不會受到生活型態的影響。

的確,改變生活習慣多麻煩啊!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就會好,或者有一種手術,花幾天住院就解決了該多好。所有人,包括病人與醫生,都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聖杯」,卻沒有人願意面對一個事實,唯一的解決方案在自己家中、在我們的冰箱裡。

我們也必須了解,只有在全身都健康時,大腦才會健康,全身各個器官與系統是相輔相成的,對身體其他部位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同樣的,對大腦有益的,對其他器官也有益。

看完這本厚達四百頁的書,總算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失智症原本就是我最害怕罹患的一種病,假如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那我就放心多了。

那麼那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又要確實遵行呢?第一是營養,儘量吃全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同時低糖低鹽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再來是運動,儘量每個小時都要動一動,而不是久坐一整天再到健身房。作者建議的紓壓方式是靜坐、瑜珈、正念呼吸以及多接觸大自然,同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所謂復原力,主要是透過良好的睡眠,讓身體得以修補受損的細胞。最後的「優化」,指的是要從事具有挑戰性、或者能促進大腦不同部位連結的多模式活動,同時,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對大腦的認知發展也有幫助。

改變生活型態其實沒有想像中難。只要我們有心,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我們沒有理由繼續偷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從中學時代開始參加社團,為了活動所花的時間往往比讀書時間還多,長大進入社會工作後,在公益團體擔任志工的時間也比賺錢的時間多。   理論上,對於像我這樣有豐富志工經驗的人而言,精神上應該鍛鍊成銅牆鐵壁,百毒不侵才對,可是事實上卻不然,畢竟人還是血肉之軀、凡夫俗子,是個情緒性的動物,當我們熱臉貼上別人
Thumbnail
從中學時代開始參加社團,為了活動所花的時間往往比讀書時間還多,長大進入社會工作後,在公益團體擔任志工的時間也比賺錢的時間多。   理論上,對於像我這樣有豐富志工經驗的人而言,精神上應該鍛鍊成銅牆鐵壁,百毒不侵才對,可是事實上卻不然,畢竟人還是血肉之軀、凡夫俗子,是個情緒性的動物,當我們熱臉貼上別人
Thumbnail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
Thumbnail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
Thumbnail
人生的成就感可以用來支持自己走到生命的終點 人的一生終究會從職場、社交活動中退出。除了意外 (畢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有些人可能就是因為失智症。 失智症無藥可醫? 是的,但是人生的成就感可以用來支持自己走到生命的終點。
Thumbnail
人生的成就感可以用來支持自己走到生命的終點 人的一生終究會從職場、社交活動中退出。除了意外 (畢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有些人可能就是因為失智症。 失智症無藥可醫? 是的,但是人生的成就感可以用來支持自己走到生命的終點。
Thumbnail
失智症的患者在筆者的眼中,就像是一座充滿荊棘的孤島,它四處漂流,無法接受外界的訊息,而外人也無法進入,一不注意,它便會漂向無垠的大海……
Thumbnail
失智症的患者在筆者的眼中,就像是一座充滿荊棘的孤島,它四處漂流,無法接受外界的訊息,而外人也無法進入,一不注意,它便會漂向無垠的大海……
Thumbnail
我要當機了!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家屬的失落歷程,從預期性悲傷、模糊性失落(包含預期性、漸近性、確定性)、深度的悲傷等,家人必須經由眼神專注、表達溫柔,真誠接納、不去質問,給予讚美、鼓勵表達,耐心指導、簡化複雜等溝通,才能得宜、相得益彰。
Thumbnail
我要當機了!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家屬的失落歷程,從預期性悲傷、模糊性失落(包含預期性、漸近性、確定性)、深度的悲傷等,家人必須經由眼神專注、表達溫柔,真誠接納、不去質問,給予讚美、鼓勵表達,耐心指導、簡化複雜等溝通,才能得宜、相得益彰。
Thumbnail
進入老年期的疾病,我最擔心的是突然的中風,不知原因的,自己的身體細胞增生不停止的癌症,還有更不知道原因的失智症。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 1.瞬間記憶喪失 2.沒有好奇心 3.沒感覺   對照我自己:   1.瞬間記憶喪失   ○我的瞬間記憶喪失,只是一下子而已,事後(馬上,幾秒鐘,或
Thumbnail
進入老年期的疾病,我最擔心的是突然的中風,不知原因的,自己的身體細胞增生不停止的癌症,還有更不知道原因的失智症。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 1.瞬間記憶喪失 2.沒有好奇心 3.沒感覺   對照我自己:   1.瞬間記憶喪失   ○我的瞬間記憶喪失,只是一下子而已,事後(馬上,幾秒鐘,或
Thumbnail
照片裡是我的阿嬤,她在三年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失智症),這給了我們家不小的衝擊,至少在跟阿嬤的互動上是如此。在阿嬤失智症約一年過後,我因為個人因素陷入了憂鬱症;那時期的我雖然狀態不好,但仍然得要每周回家照顧我阿嬤,然而也在這一兩年的照顧中,我發現了失智症的另一種解讀...
Thumbnail
照片裡是我的阿嬤,她在三年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失智症),這給了我們家不小的衝擊,至少在跟阿嬤的互動上是如此。在阿嬤失智症約一年過後,我因為個人因素陷入了憂鬱症;那時期的我雖然狀態不好,但仍然得要每周回家照顧我阿嬤,然而也在這一兩年的照顧中,我發現了失智症的另一種解讀...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
Thumbnail
  我們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失去現有的一切,其中不免包括我們所有美好的回憶。人們對於失智的恐懼不僅僅是擔心生活上的不便或功能的衰退,更擔心有那麼一天身旁的親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一個進程緩慢的疾病,我們是否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習慣和對疾病的認知來讓疾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 
Thumbnail
  我們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失去現有的一切,其中不免包括我們所有美好的回憶。人們對於失智的恐懼不僅僅是擔心生活上的不便或功能的衰退,更擔心有那麼一天身旁的親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一個進程緩慢的疾病,我們是否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習慣和對疾病的認知來讓疾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 
Thumbnail
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而在罹患長期慢性病與癌症的陰影下,最令人恐懼的疾病無非就是失智症。
Thumbnail
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而在罹患長期慢性病與癌症的陰影下,最令人恐懼的疾病無非就是失智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