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健康的老?來聽修女說故事吧!:讀大衛.史諾登的《優雅的老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原文作者:David Snowdon
譯者: 李淑珺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12/06/19

原文作者:David Snowdon 譯者: 李淑珺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12/06/19


阿茲海默症並不是『有』或『沒有』這樣可以清晰區分的疾病。事實上,阿茲海默症是一個過程——會在數十年當中慢慢發展,並與其他許多因素互動的過程。……阿茲海默症並不是老化的必然結果。


⛪⛪⛪

我的老鄰居阿珍姨是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雖然前幾年動手術切除一顆腎臟,但身體仍然健朗,每天早上還是會出門散步,這也通常是她和鄰居閒聊八卦的時刻。那天和她談到了老化和死亡這些事,她說:「人總是會有那麼一天啦,只希望那天到來時,自己可以不要有太多病痛,最好是在睡覺時就過了……。」

「拜託失智症不要找上我,忘了自己真可怕。」她補充強調說。

在我們這個高齡化社會,「老」不只是我們人生的必然階段,而且也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如何讓自己健康的老、避免失智症的衝擊,使自己的身心靈能滿足地度過最後的人生階段,已經是整個社會最該關注的議題之一。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透過每年一度的心智與體能測驗、自傳分析、大腦解剖研究,這些一輩子投入聖職與教職的修女們,也教導了我們可以怎麼好好變老。

⛪⛪⛪

身為修女,我們做了不生小孩的困難決定。但是經由捐贈大腦,我們可以幫助解開阿茲海默症的謎團,而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給予未來的世代生命。 ——史瑞塔修女
 Nun Study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Nun Study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一.來自修女的啟示

《優雅的老年》所講述的,正是以這些修女為主角的老年生命故事。其中最讓人敬佩的一點是,她們願意在死後捐出大腦,提供研究者進行解剖研究。科學家也在與修女們的長期密切合作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跳脫出量化科學的限制,一起呈現出老年是一個多麽了不起、充滿獨特性和深刻智慧的人生階段。

修女研究中,有一些結果是我們可以在年輕時就帶著走,幫助自己以及身邊的親友健康變老的:

1.教育和生命早年的正面情緒,有助於長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比如走路,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風險,而且永遠不嫌晚。

2.豐富的語文表達能力,是阿茲海默症的保護因子。這個效果可以從修女年輕時寫的自傳呈現出來。

3.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當一個人的腦部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徵,再加上有中風病史,會使其更容易表現出症狀。

4.憂鬱症會增加日後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在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之前就有憂鬱症的人,罹患該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

5.葉酸和維他命E能夠減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6.大腦的病變不必然代表會出現症狀。阿茲海默症除了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也受到許多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的調節。

修女研究的特色在於,它是以一個高度同質性的團體來進行研究,這些修女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長期在學校任教,生活習慣、社經地位都很相似,因此研究者可以排除許多無關變項的影響,專注於檢驗特定因素和老化的關係。另外是它提供了許多完整的早年資料,包括修女的生平紀錄、初入會時寫下的傳記,這些都有助於研究者追蹤「變老」的歷程是如何發生的。

二.現在開始說故事

修女們早年自傳中的語文表達能力(透過「概念密度」和「文法複雜度」來評估)可以有效預測晚年的阿茲海默症,以及自傳中顯現的正向情緒越多、未來壽命越長,可以說是修女研究最重要的發現。雖然說因為是相關研究,直接的因果證據相對欠缺,但我們仍可以做出一些合理且有趣的假設:也許經常閱讀、寫作,增加自己的語文能力,可以保護大腦?透過書寫或其他方式來保持樂觀,可以讓自己健康老化?

如果你/妳有兒孫,在說著床邊故事給孩子聽時,也許意外地保護了自己和孩子的腦,預防了未來的失智呢!就跟運動可以預防許多心血管疾病,常常動腦——尤其是使用語言,也可以預防腦部疾病。我們總是由年輕開始慢慢變老,很多良好的習慣,其實可以從年輕時就開始建立,讓大腦和身體先有所儲備。

在數位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我們與其發明出寫文章、說故事的人工智慧,不如借助科技的力量,讓人養成說故事、讀故事的習慣。不知道一個人在社群平台上寫的心得文、分享文,是否也具有延緩腦部衰老的效果呢?對於老化,演算法可以提供幫助,還是造成困擾?這其實值得探究。

三.充滿韌性的腦

修女研究另一個讓人意外的發現,是阿茲海默症的大腦病變與臨床症狀之間的關係。有些修女遺傳到高風險的APOE-4基因,死後大腦解剖也發現了阿茲海默症的病理徵象——糾結和斑塊,但生前心智功能仍相當良好;同樣的,也有些修女的大腦並沒有嚴重的損傷,生前的阿茲海默症症狀卻相當嚴重,去世前長期臥病。身體的退化與腦部的退化,似乎是老年不可避免的歷程,但還是存在一些前面提及過的保護因素,以及目前研究尚未找到的原因,讓一些腦比較有韌性,即便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仍有高度的復原力。

即便基因和腦部病變可以提供阿茲海默症充分的解釋,我們還是不可以忽略環境因素的影響,也許很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對待認知功能退化這件事。當身邊的長輩變得沉默寡言,開始遠離世界,我們願意多花點時間善意對待他們、理解他們嗎?甚至,當他們開始流失記憶,我們是否還願意傾聽,讓他們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特的人、那些似乎不為失智症侵略的早年記憶,繼續被訴說?

腦是一個由眾多神經聯結組成的神奇器官,藉由思考和語言,腦也和其他的腦溝通、聯結,這不只構成了我們,也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一生。或許,當一個腦開始衰退,當一個人的心智和身體走下坡,其他的腦和心智可以提供支援。畢竟,我們一直都是在彼此的腦和心智的扶持互動中成長和生活的。

四.對老年的沉思

不管你是誰,現在有多年輕或多老,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持續變老,也每天都離死亡更近一些。我、我的親友、我的鄰居阿珍姨,還有老化研究的學者,不論有多少的知識、地位和財富,最終都得面對老化和死亡的大哉問。

未來可能會研發出抗阿茲海默症的疫苗,甚至可以發明出長壽藥,但在那美好的未來實現之前,我們得面對自己的長輩、甚至包括自己在內,有可能老年時會退化或失智的事實。在尚未完全了解失智症的病理之前,總是會有一些似乎不會失智的人,最終還是失智了,不只生病的人受苦,後面牽涉的往往還有一個家庭往後數年的辛苦付出。

就如作者所言,有些事情是科學數據無法呈現出來的,或許修女研究最大的貢獻,並不直接呈現在相關的論文結果上,而在於反映了修女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會院生活具有的緊密情感聯結和相互支持陪伴,以及對病弱者提供了良好的關懷和照護,再加上信仰的靈性滋養,這些都支持了「優雅的老年」,讓一個人可以在其中放心、舒適的變老。

醫學上也許可以找到健康老化的定義,在高齡化的社會中我們也可以常從各種廣告中看到「成功老化」的各種宣傳——健康的奶奶每天充滿精力地運動、勇壯的爺爺活到七八十仍像一尾活龍……但我有時會覺得,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或許該把成功和失敗放下了,好好地做自己,好好地享受餘生,即便生病了,依然可以欣賞自己的一生,就算失智了、把自己跟家人都忘掉了,還是會被社會牢牢記得,就像修女可能忘記上帝,但上帝一定不會忘記每位修女。

當我們的社會能夠溫柔又堅強地支持每個深受疾病所苦的老年人,傾聽失智長者所剩無多的話語,欣賞每個走過漫長歲月的生命智慧,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健康又有韌性的社會,也才能讓每個人放心實現屬於自己獨特的優雅老年。


相關資訊請見:

https://ssnd.org/ministries/nun_study/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只要你/妳她在追求成長,對世界有疑惑,對自己身體和慾望非常敏感,是可以從喬伊斯/史蒂芬身上得到共鳴的。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裝著代達洛斯的翅膀,時不時想衝破社會和權威的壓制,當史蒂芬選擇了最孤獨的自我放逐時,我們也當自問:真正的我在哪裡,是怎麼走過來的?已經走了多遠?
把肉體與性,作為交換交易的工具,似乎跟付出勞力去換取金錢一樣合理,但另一方面,身體與性生活,又是一個人最隱秘、最獨特的部分,牽涉到一個人的「我」,一旦產生了連結,衍生的種種就無法只是單純的交易。你想買春,你要賣春,走進來的卻永遠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有故事的人。
孤軍的悲,不在於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不在於反攻的無望,而是被祖國冷酷的拋棄了。他們不是兩萬個活生生、有血有淚的同胞,只是一支被用來作戰的部隊罷了。「壯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或許,在許多夜深人靜的時刻,鄧克保也會自問,究竟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祖國犧牲,值得嗎?
數字並非純然客觀,許多數字背後都反映了人的主觀偏好和價值選擇;人的思維偏誤會對數據做出錯誤詮釋,而利益團體和政治人物可以透過操弄數字來扭曲真相。 統計呈現了數字,但真正為數字說話的,還是人。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誰在為數據說話,為了什麼目的說話?
以推理、懸疑的手法進行一段又一段的跨時空敘事,再透過故事來顯映出活生生的歷史,這是《陳澄波密碼》這部歷史小說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不只是畫家的生命,他的許多畫作成為了敘事的核心,這給我們一個看待歷史的雙重視角:不只故事可以說歷史,繪畫也可以映照歷史。
接受可以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我們希望真實的活著、坦然面對一切,漫長的人生不要陷入困境動彈不得, 以自我關懷為核心的積極接受可以是面對困境的另一把鑰匙。
只要你/妳她在追求成長,對世界有疑惑,對自己身體和慾望非常敏感,是可以從喬伊斯/史蒂芬身上得到共鳴的。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裝著代達洛斯的翅膀,時不時想衝破社會和權威的壓制,當史蒂芬選擇了最孤獨的自我放逐時,我們也當自問:真正的我在哪裡,是怎麼走過來的?已經走了多遠?
把肉體與性,作為交換交易的工具,似乎跟付出勞力去換取金錢一樣合理,但另一方面,身體與性生活,又是一個人最隱秘、最獨特的部分,牽涉到一個人的「我」,一旦產生了連結,衍生的種種就無法只是單純的交易。你想買春,你要賣春,走進來的卻永遠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有故事的人。
孤軍的悲,不在於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不在於反攻的無望,而是被祖國冷酷的拋棄了。他們不是兩萬個活生生、有血有淚的同胞,只是一支被用來作戰的部隊罷了。「壯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或許,在許多夜深人靜的時刻,鄧克保也會自問,究竟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祖國犧牲,值得嗎?
數字並非純然客觀,許多數字背後都反映了人的主觀偏好和價值選擇;人的思維偏誤會對數據做出錯誤詮釋,而利益團體和政治人物可以透過操弄數字來扭曲真相。 統計呈現了數字,但真正為數字說話的,還是人。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誰在為數據說話,為了什麼目的說話?
以推理、懸疑的手法進行一段又一段的跨時空敘事,再透過故事來顯映出活生生的歷史,這是《陳澄波密碼》這部歷史小說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不只是畫家的生命,他的許多畫作成為了敘事的核心,這給我們一個看待歷史的雙重視角:不只故事可以說歷史,繪畫也可以映照歷史。
接受可以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我們希望真實的活著、坦然面對一切,漫長的人生不要陷入困境動彈不得, 以自我關懷為核心的積極接受可以是面對困境的另一把鑰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事實上,除非 “心” 已經老化,不再去學習新的技能,接受新的資訊,那麼無論幾歲,都無需自己把自己列入 “老人” 的行列。 彎腰不是老、滿臉皺紋加白髮不算老、拄著拐杖走路也不能算老。 幸福快樂的老年,除了內心的 “灑脫” 之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 那就是 “身體的合理健康。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依然愛麗絲》原題《Still Alice》,港譯《永遠的愛麗絲》、台譯《我想念我自己》,是Lisa Genova的一本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成為關注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的必看電影/書籍之一。 Lisa Genova自己是一位美國知名神經學家,對人類的大腦神經等頗有研究。本來這並不是我常看的內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
Thumbnail
以前寒暑假,由於父母平常都在外工作,因此午餐都是由阿嬤為我們這群孫子孫女準備。每次用餐後,我們總喜歡和阿嬤聊上幾句才讓她去午休。 有一天,阿嬤告訴我們「我原本打算退休後要去欣賞許多國家的風景,結果才出國一兩次,就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那時候我才58歲。」總是心裡很平靜的阿嬤,突然間顯得有些失落,原以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事實上,除非 “心” 已經老化,不再去學習新的技能,接受新的資訊,那麼無論幾歲,都無需自己把自己列入 “老人” 的行列。 彎腰不是老、滿臉皺紋加白髮不算老、拄著拐杖走路也不能算老。 幸福快樂的老年,除了內心的 “灑脫” 之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 那就是 “身體的合理健康。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依然愛麗絲》原題《Still Alice》,港譯《永遠的愛麗絲》、台譯《我想念我自己》,是Lisa Genova的一本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成為關注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的必看電影/書籍之一。 Lisa Genova自己是一位美國知名神經學家,對人類的大腦神經等頗有研究。本來這並不是我常看的內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
Thumbnail
以前寒暑假,由於父母平常都在外工作,因此午餐都是由阿嬤為我們這群孫子孫女準備。每次用餐後,我們總喜歡和阿嬤聊上幾句才讓她去午休。 有一天,阿嬤告訴我們「我原本打算退休後要去欣賞許多國家的風景,結果才出國一兩次,就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那時候我才58歲。」總是心裡很平靜的阿嬤,突然間顯得有些失落,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