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之謎

羅聖爾-avatar-img
發佈於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是一個有關漢字文化遠古傳說中的造字者「倉頡」的神秘之處:

金文「倉」似「AB口」的組合,可能有「AB-note」、「AB-symbol」或「AB-origin」(Alphabet-origin -- 言語拼合字母符記體系的原來起因) 之寓意,甚至有「Alphabet 拼音文字與方塊圖形文字」的涵意;金文「頡」則爲「士口頁」的組合,可能有「誌號啟頭」或「sign-origin-start (begin)」之寓意。也就是說,「倉頡」二字不但可能寓意著漢字的創作之頭,也可能同時寓意著拼音文字的創作之啟。


【附圖:「倉、頡」的金文字體】

【附圖:「倉、頡」的金文字體】


不過這只是看圖說文式的想像假說,實際情況還是有待考古學家的証實!


English 有一字 transcribe 包含了「轉寫」、「轉錄」、「傳述寫錄以文」(此處 be 約略形聲台閩語「文」的發音 buém)、「傳述寫錄以銘」(此處 be 約略形聲台閩語「銘」的發音 bïéng) 等含意,似乎也和「倉頡」二字在文字的文化中所帶有的意義和性質相似。如果 transcribe 的 tran 和「倉頡」的「倉」字發音相關,那麼 transcribe 的 scribe 又是否和「倉頡」的「頡」字有關呢?

tran:約略形聲漢語「倉」,同時帶有「傳」、「轉」、「繫連」甚至「通聯」之意。

scribe:s 約略形聲漢語「士」、c 發音 k 而形聲漢語「口」的起音、ri 約略形聲漢語「連」、b 約略形聲漢語「貝」、e 約略形聲漢語「ㄧ」,scribe 合爲轉換漢字符號「士口連貝ㄧ」的組合而代表漢字「頡」。也可以說,此處 scribe 可能通過 sc 約略形聲漢語「士口」和 ribe 約略形聲漢語「連貝ㄧ」而轉換「吉」和「頁」二文,再由「吉」和「頁」組合轉換漢字「頡」。

tran + scribe = 倉 + 士口連貝一 = 倉 + 吉頁 = 倉 + 頡 = 倉頡 = transcribe

當然,作為傳說中創造文字的鼻祖之代名詞,「倉頡」之「倉」字也可能有「創」的意思,因此「倉頡」二字也就可能等同於「創 scribe」之意,而「創 scribe」也就是帶有「創寫刻錄以文」或「創寫刻錄以銘」亦即「以文字來寫刻轉錄銘記事物的創作」之含意。


P.S. 「倉頡」二字在秦帝國和漢帝國時期又寫爲「蒼頡」(據說秦帝國的丞相李斯著有字書《蒼頡篇》,但後世失傳) ,可能是用「艸」字頭符號的發音作為當時「倉」字的發聲音符,所以此時「蒼」字的意思和「倉」字應是ㄧ樣的,後世以至於現代中文則多寫爲「倉頡」。

後記:


既然「倉頡」二字的象徵意義可能是「造字和傳述」這方面的概念,所以「倉頡」在遠古時期也可能只是一種工作或職務的名稱而不是某個人的名字,並且「倉頡」不一定只有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群人。而且,神話傳說中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也就是類似現代的 secretary、書記官或秘書之類的職務,但「倉頡」的職務內容可能更偏向文字符號的創寫刻錄。

神話傳說對「倉頡」形像的描述「倉頡四眼」也可能暗喻著其實「倉頡」不只是一個人,至少有兩人共同合作,畢竟文字造出來是用來記錄事物之用,如果還要用來通訊傳訊甚至作爲傳播媒體,至少要有另一個人也能看懂纔可以吧!另一個可能是「四眼」其實代表「兩套文字系統」,一是圖像文字、一是拼音文字,只是後世拼音文字的系統在漢字文化中失傳了,卻在西方文化中發揚光大。

此外,講到「黃帝」就更有意思,因爲「黃」是古代延續到現代 Olympic Game 的射箭競技項目的標準靶標中心的顏色,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中色」(此時華語發音可能應是 zhòngsè 纔對,因爲和「射中」的概念相關),並且傳說中「黃帝」又是個發明家,包括指示方向之用的「指南車」都是「黃帝」發明,所以神話中的「黃帝」一詞可能象徵著「目標極其明顯的導向」纔會和古天文亮星等級術語有關的「帝」字扯上關係。(P.S. 參考〈yellow 與漢字「黃」或「寅黃」的轉換密碼〉-- https://vocus.cc/@shenger/5de13071fd89780001d1fc9f)

補記:


按 Wikipedia 的資料,《蒼頡篇》從公元 20 世紀初開始已經陸續有考古發現其斷簡殘篇,而且不是像《說文解字》那樣的解字書,除非是那只是一個在漢代與其它著作合編在一起而被編入的僅存的李斯原作之序言。(P.S. 參考 Wikipedia:蒼頡篇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D%E9%A2%89%E7%AF%87?wprov=sfti1)

但是,個人閱讀那裡面記載的不完整文本,發現裡面有「漢兼天下」一語就覺得有點奇怪,因爲《蒼頡篇》傳說是秦代李斯的著作,他怎麼會知道後世漢朝兼併天下呢?難道他是預言家?還是這根本是漢代以後的書,不是李斯著作的那一本?......若是漢代朝廷有重新編纂而私自將原作的「秦兼天下」擅改為「漢兼天下」也是有可能,不過大家都知道《蒼頡篇》原來是李斯的著作,這樣子改意義也不大。

李斯雖是秦王政的丞相,但本是黔首階層實幹出身又是荀子的學生,對於經濟政策制定應有一定水平。秦王重用荀子學生,必然是統壹六國之後的大量開銷使帝國經濟面臨危機,所以當時若有「統一文字」的政策,可能主要也是經濟因素,但政策一出就失算了,因爲必然招致六國原國民出於保衞母語文的反抗。

怪就怪在秦代其實只有統一文字政策,卻沒有真的成功,是漢代以後纔逐漸變得比較統一,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的字是以「篆文」為主,而「篆文」之「小篆」又是秦帝國制定的文字,所以後世大家都以為是秦始皇統一了文字。

漢代實施郡國制,文字反而日趨統一,可能因爲國際貿易需要契約簽定,所以自然會磨合出比較統一的文字。如果沒事而突發奇想的要去統一文字,必定會失敗 (lost combination)。(P.S. 漢朝據說是「郡縣」、「封國」雙行之一朝雙制,合稱「郡國制」,郡縣制沿襲秦帝國,就像直轄國的概念,多設於邊疆或新開拓的地點,而封國則是類似周代的封建制或聯邦制,大多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秦帝國的郡縣制則是六國的中國都被廢,只有秦帝國的朝廷一個中國,與漢朝還是有點不一樣。)

漢字早期的文字中有許多計量文字分化的很細緻,但在後世都被簡化,可知造字的目的原本有一大部份是用於經濟或商務活動,經濟商務爲了往來方便,就會使用更清楚明白的文字符號,而那種文字符號自然也會變成國際間的主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聖爾的沙龍 / LS. Salon / LSSL
76會員
1.3K內容數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所以以前的國文老師為什麼看到小朋友把舊上面的卝連成艹要扣分打叉叉,因為人家貓頭鷹就不是頭上長草嘛~~~
Thumbnail
所以以前的國文老師為什麼看到小朋友把舊上面的卝連成艹要扣分打叉叉,因為人家貓頭鷹就不是頭上長草嘛~~~
Thumbnail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昦,春為昦天,元气昦昦。从日、夰,夰亦聲。」,亦即漢字「春」也有「昦天」之意,而漢字「昦」又音義皆似漢字「昊」,有「元氣博施」、「元氣廣大」之類的意思。巧合的是,spring 也能橋接於漢字「昦天」。……
Thumbnail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昦,春為昦天,元气昦昦。从日、夰,夰亦聲。」,亦即漢字「春」也有「昦天」之意,而漢字「昦」又音義皆似漢字「昊」,有「元氣博施」、「元氣廣大」之類的意思。巧合的是,spring 也能橋接於漢字「昦天」。……
Thumbnail
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據說這天有一個與倉頡有關的傳說故事。
Thumbnail
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據說這天有一個與倉頡有關的傳說故事。
Thumbnail
第一節 《說文解字》的體例與刊印版本 篆書是漢字當中,年代最早的字體,廣義的篆書包括秦代以前所書寫使用的文字。因古代簡牘材質易於腐朽,不易保存,故秦以前的篆書,原始墨跡傳世甚少。所幸在紙張普及應用廣泛的時代,古文字透過描摹得以傳佈流傳,尤其紙張在青銅器或刻石等拓印的應用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銅銘
Thumbnail
第一節 《說文解字》的體例與刊印版本 篆書是漢字當中,年代最早的字體,廣義的篆書包括秦代以前所書寫使用的文字。因古代簡牘材質易於腐朽,不易保存,故秦以前的篆書,原始墨跡傳世甚少。所幸在紙張普及應用廣泛的時代,古文字透過描摹得以傳佈流傳,尤其紙張在青銅器或刻石等拓印的應用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銅銘
Thumbnail
簡牘名蹟選1 湖南篇(一)-68頁 釋文: 卅四年十月以 盡四月、吏曹 如果把這樣的字稱為「篆書」,而其他同時期的文字稱為「古隸」或「隸書」其實是錯誤的。兩者其實並無差別,差別只有大小,會形成粗細一致的線條,也祇是相同毛筆書寫大字的物理特性。而且這樣「大字」在秦漢墨跡文字上並不多,若用「特例」來代
Thumbnail
簡牘名蹟選1 湖南篇(一)-68頁 釋文: 卅四年十月以 盡四月、吏曹 如果把這樣的字稱為「篆書」,而其他同時期的文字稱為「古隸」或「隸書」其實是錯誤的。兩者其實並無差別,差別只有大小,會形成粗細一致的線條,也祇是相同毛筆書寫大字的物理特性。而且這樣「大字」在秦漢墨跡文字上並不多,若用「特例」來代
Thumbnail
中國人書寫的漢文﹐可考據的﹐始於商朝武丁時期的甲骨文。商周期間盛行金文和籀文﹐即所謂的大篆﹐但因地域不同而寫法參差。後秦王嬴政敕令「書同文」﹐決策執行 ...
Thumbnail
中國人書寫的漢文﹐可考據的﹐始於商朝武丁時期的甲骨文。商周期間盛行金文和籀文﹐即所謂的大篆﹐但因地域不同而寫法參差。後秦王嬴政敕令「書同文」﹐決策執行 ...
Thumbnail
誰創造了中國漢字?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眾說紛紜。 按照東亞大陸民間的說法,漢字是由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關於倉頡是誰,東亞大陸的學者們莫衷一是。有人說倉頡是神話中的人物(黃帝的史官),是虛構出來的,歷史上並不存在;也有人說倉頡是一群人,而不是特指一個人。
Thumbnail
誰創造了中國漢字?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眾說紛紜。 按照東亞大陸民間的說法,漢字是由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關於倉頡是誰,東亞大陸的學者們莫衷一是。有人說倉頡是神話中的人物(黃帝的史官),是虛構出來的,歷史上並不存在;也有人說倉頡是一群人,而不是特指一個人。
Thumbnail
這是紅柿子寫的「歐陽孜:行墨」行前導讀,一方面回顧書法史的發展,一方面提醒大家品讀現代書法的重點。
Thumbnail
這是紅柿子寫的「歐陽孜:行墨」行前導讀,一方面回顧書法史的發展,一方面提醒大家品讀現代書法的重點。
Thumbnail
這是ㄧ個有關漢字文化遠古傳說中的造字者「倉頡」的神秘之處:金文「倉」似「AB口」的組合,可能有「AB-note」、「AB-symbol」或「AB-origin」(Alphabet-origin -- 言語拼合字母符記體系的原來起因) 之寓意,甚至有「Alphabet 拼音文字與方塊圖形文字」的涵意.
Thumbnail
這是ㄧ個有關漢字文化遠古傳說中的造字者「倉頡」的神秘之處:金文「倉」似「AB口」的組合,可能有「AB-note」、「AB-symbol」或「AB-origin」(Alphabet-origin -- 言語拼合字母符記體系的原來起因) 之寓意,甚至有「Alphabet 拼音文字與方塊圖形文字」的涵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