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拾藏特刊】鄭宏斌:從文學互相理解,從臺灣相互和解──臺灣文學與轉型正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敢講這是失去希望的時代,敢講這是失去期待的所在。」——陳信宏,〈勇敢〉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然而,以口語、文字留下紀錄的文學,和土地、生活,和我們的靈魂是那麼的近,每個人都可能、可以是作者,而每一篇作品,也都是從我們日常的觀察、累積與體驗當中孕育而生,透過發表、傳遞、閱讀,眾多意識匯聚成流,不論是預言或隱喻,都以各種形式與社會脈動服貼,相互詮釋。
  文學開啟許多想像,也被用來承載許多想像,經由文字的反覆梳理,能看見許多理想,成為希望,彷彿像是從生活裡長出晶瑩剔透的花。
  但臺灣文學在這塊土地上,卻一度走得那麼坎坷。從王白淵、楊逵、史明、鍾逸人、曹開和楊青矗等作家的人生和作品裡,我們可以發現,原來過去「想像臺灣」這件事,可能令人因此身陷囹圄;從排灣族詩人莫那能、布農族詩人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和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等作家作品中,我們也看見文學如何成為族群的口,傾訴著這塊土地的哀愁,族人對於文化認同的渴望及無能為力。
  在資訊量爆炸,各種紀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繁花盛開的當代社會之中,文學作為一種媒介,時而呈現完整思想的個體,時而扮演傳遞觀點的工具,不同世代、族群作家的發聲,都是持續面向社會大眾的溝通,也是此次主題「轉型正義」關注的重要面向——「和解」的重要基石。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的散文詩〈遷村同意書〉。

與國家人權一同前進 「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2016年臺灣進入第3次政黨輪替,總統蔡英文上台後不久,在原住民日以國家元首身分,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並於當年年底前由臺灣原住民族及平埔族群推舉出委員,成立「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成為政府與原住民各族的對話平台,並分成「土地」、「文化」、「語言」、「歷史」與「和解」等5個主題小組。
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在臺文館講座活動談原轉議題。
  在各界關注下,原轉會開始以總統府資訊幕僚單位運轉,並發生一連串原轉相關議題討論。翌年,國立臺灣文學館(下稱臺文館)也策劃相關展覽、講座及專題,以歌手巴奈、那布與原民台前台長馬躍.比吼、各族族人於凱道發動「原轉小教室」的口號──「沒有人是局外人」為概念,於去年5月18日「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立開館日,一同開展。
  「文學一直走在很前面,我們應讓作品說話。」對於展覽,對於原住民族議題,臺文館「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策展人之一、展覽教育組人員簡弘毅這麼說。
  臺文館並非突然關注起原住民族,早在正式定名成立之前,甫從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分設而出,以「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開館不久,2005年便以兒童為對象,推出以原住民族口傳文學展,以神話故事為主題的「聽.傳.說|台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特展。2010年「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則透過陸森寶日記、黃貴潮日記和巴代《笛鸛》等手稿展出,與展覽場景、多元導覽語言連結,以視覺化、空間化手法呈現臺灣母語文化文學。
  從過去口傳、語言角度關注原住民族文學,至今日探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臺文館並非一蹴可幾,甚至可說是必然的相遇。
「目的和方法往往長得很像,因此人們常常需要釐清和調整。」
  「策展過程面向和解主題脈絡進行。」簡弘毅說。在策展過程中,一開始曾想探討母語文學的發展困境,但在諮詢眾多作家學者,經過討論後,發現若將文學視為工具,某種發聲介質,原住民族文學早就蓬勃發展,原住民族真正要面對的,是人們因過去歷史,導致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共同生命經驗、情感連結斷裂,人們的無感,造成的是原住民族文化環境培育不易,難逃消失的悲觀命運。
  關於原轉會關於「和解」主題小組任務如下:
  1.各民族間和解方式、賠償或補償方式之規劃與建議。
  2.有利於各民族和解之相關政策及立法建議。
「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原住民族作家地圖。
  簡弘毅援引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之痛苦》,「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釀造災痛者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感。」因此,應讓文學作品領銜,試圖讓社會大眾從某種「他者化」的觀點抽離出來。換言之,這也是文學所能做的轉型正義,這是文學所能創造的社會共生與和解環境。
  於是,特展梳理出當代原住民文學創作年表,與當代原住民相關大事件進行對照,及結合展牆上原住民作家地圖,將作家出生地或相關事件做連結,來呈現臺灣時間/空間與原住民文學之間的緊密關聯。
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散文〈豆類媽媽傳奇〉中的TAKI。
  再透過不同原住民作家作品帶出原轉會各小組主題議題,其中又以「土地正義」、「語言文化」、「歷史詮釋」為主要展覽架構,包含援引莫那能詩句「在自己土地流浪」來引發觀者想像,展出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的散文詩〈遷村同意書〉來呈現原住民族、土地和外來第三者之間的失衡關係。或擷取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散文〈豆類媽媽傳奇〉中的「TAKI」(具有「居住」與「大便」之意)一詞,來訴說族群所演化出來的語言邏輯,無法被誰輕易代替。
  最後,展覽以選錄十首不同時代原住民創作者的歌謠,從高一生〈春之佐保姬〉、郭英男〈歡聚歌〉、陳建年〈鄉愁〉,到舒米恩〈不要放棄〉和桑布衣〈Dalan路〉等新生代創作,都是為向社會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唱自己的歌」。同時,在展場布置細節上,也與阿美族藝術家希巨.蘇飛合作,展出多件河海漂流木的木雕創作,種種細節,都是為了讓大眾更能挖掘感受原住民族「主體發聲」的價值。(展期至3月10日)

平反的臺灣文學家 轉譯後的進擊文本

  2018年5月31日,「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正式掛牌成立,儘管「台灣人權促進會」或「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關注轉型正義已久,但對於尚未妥善處理威權遺緒和缺乏法治觀念的臺灣社會,促轉會的存在意義與本質都還需要時間去消化。
楊逵《新生筆記簿》(圖/楊建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同年10月初,促轉會公告1270位政治受難者罪名撤銷名單,名單中出現以「數學詩」知名的詩人曹開;12月第二波名單公告的1505人中,則出現了因具名撰寫「和平宣言」而遭入獄的作家楊逵,讓他的孫女、現任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表示,「終於可以跟自己和解」。
「台灣,你在煩雜的世界裡/變換莫測的函數中/經過漫長無情的演算/你仍是個獨屹的小數點

小數點,台灣,你像一顆金星/高配著無窮大的天體/面對無窮的劫數與異數/孕育不朽的光芒」——曹開,〈給小數點台灣〉
  文學和生活、社會是那麼的近,本質上與求知、關懷與寄託相似,於是提出與這塊土地,及地上的人們相繫的訴求與想像,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這樣的價值,在黨國時代不僅不被認可,反而殃及創作者的下一代,甚至是周遭的人們。
  文學創作者在努力完成創作後,作品某程度上可視為意志的延伸,數十年過去了,在人們的努力下,歷史齒輪逐漸被推動,經由評估分類,當時留下的作品逐漸被收入博物館內,卻發生了有罪之人的意志,通過了時代的辯證,但罪名卻沒有被平反的矛盾現象。
(圖/楊建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放,館藏品公共化也成為博物館趨勢,但如何讓藏品被社會大眾理解,甚至使用,都涉及如何讓大眾感覺藏品與自己有關,進而產生連結,誘發興趣。有了需求,才能開啟藏品資料庫的新循環。
  因此,臺文館在文化部「臺灣行卷─博物館示範計畫」的催生下,成立了新的文學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實務上,「拾藏:臺灣文學物語」除協助創建臺灣文學藏品知識平台「台文天文台」,邀請新生代作家、研究者和學生觀看藏品,經由文本、物體的觀察,紀錄下屬於這世代的理解觀點,同時,也開發商品,試圖透過物質上的轉譯,形式上的體驗,進入群眾的生活,說一段臺灣文學創作者有關的故事。
  而拾藏推出的第一波商品之一,便是以臺文館三級藏品楊逵《新生筆記簿》為開發原型的「新生筆記簿」。
「那是無時無刻會有權力者看著你的黑暗所在。而這本《新生筆記簿》,便是楊逵在這樣巨大壓力的環境之中,咬緊牙關不放棄文學,重新學習新的語言、新的抵抗時所留的遺骸。」——許宸碩,〈重習語言與禁忌的遺骸〉
拾藏第一波商品「新生筆記簿」,是具有互動性質的體驗式商品。

文學在轉型正義中扮演的角色 與社會關係

「和解,是加害者承認錯誤並道歉,受害者接受道歉並放下仇恨,不再計較,也就是放棄了自己原本『理應可進行報復』的權利,讓兩者關係恢復到原初,或至少不是敵對的狀態。」——2018,葉浩
  文學是創作者靈魂的呈現、發聲的工具,國立臺灣文學館之為各族群文學的載體,不論是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抑是政治受難者相關議題,在前進方向上,唯一打破的,就是制式歷史敘述脈絡。
  「沒有共識,沒有群眾基礎,便無法真正實現轉型主義的意義。」簡弘毅說。
  透過展覽、活動,或相關延伸產物,協助臺灣社會對於各族群的認識,彼此理解,放下仇恨,拉近臺灣文學與社會間的距離,以有趣、易理解的形式,進入社會的活動中,參與人們生活,希望弭平代溝、消弭歧見,甚至相互學習,都是「和解」的初衷——重新開始,共同向前。
——原載於《幼獅文藝》782期,二月專題【痛的影子:轉型正義的行走與閱讀】

★作者簡介
鄭宏斌 1991年生,筆名文字慾。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大眾傳播學系畢,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人員、「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計畫專員,曾擔任記者。曾出版散文.詩集《二流人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
劉吶鷗可說是日本時代台灣的初代文青。台文館藏的劉吶鷗日記,紀錄的正是他頻繁越境於台灣、東京、上海之間而終於下定決心的1927年。到了日語世代形成、文青輩出的1930年代,那些他並不認識的文青晚輩們,也在有限的選項中做著人生的抉擇。歷史沒有如果。但在正式翻開之前,它曾也是一張多歧路的卷軸。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
劉吶鷗可說是日本時代台灣的初代文青。台文館藏的劉吶鷗日記,紀錄的正是他頻繁越境於台灣、東京、上海之間而終於下定決心的1927年。到了日語世代形成、文青輩出的1930年代,那些他並不認識的文青晚輩們,也在有限的選項中做著人生的抉擇。歷史沒有如果。但在正式翻開之前,它曾也是一張多歧路的卷軸。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2024年臺灣大選結果反映了原住民族對政府政策的期望和執行情況。樂鍇老師指出,雖然民進黨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取得成績,但未免落實政見仍是一大課題。政治追求期望越高,失望也將越大。反映出政策期待與落實度對國家和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性,需要持續檢視和監督。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2024年臺灣大選結果反映了原住民族對政府政策的期望和執行情況。樂鍇老師指出,雖然民進黨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取得成績,但未免落實政見仍是一大課題。政治追求期望越高,失望也將越大。反映出政策期待與落實度對國家和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性,需要持續檢視和監督。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