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深根台灣的人––原住民的潛在危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談起臺灣文化,你會想到什麼?

臺灣的族群多元,在時光的積累下,有衝突與融合,流傳以久的傳統文化仍在發光,被激盪出的文化也跟著時光的長河流動。而「語言」不僅是人們溝通的橋樑,也代表著文化與身份的認同,看似是文化表象的語言,其實也是文化的核心,因而有種說法是,如果要消滅掉一個文化,就從語言開始〔註1〕。臺灣在不同政權的殖民下,原住民受到了許多迫害,不少文化受波及,甚至在強權下被同化。
根據2015年發表在《華盛頓郵報》的調查指出,全世界有7000多種語言,但有96%的語言使用人口,只佔全世界的4%,也就是說許多語言瀕臨消失的危機。臺灣的語言多達四十幾種,面臨考驗的語言主要有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語,其中,原住民因為族群多元,沒有文字系統記載,多由口耳相傳,我們這一代形成了明顯的語言斷層,不少族人及意識到危機的年輕人正為傳承而苦惱。近年來語言復興意識抬頭,地方和民間透過政策、媒體、教育、活動等方式來增加使用者,然而這條尋根之路上,原住民走得艱辛,一同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一定也能做出改變。

在困境中尋求生機

儘管原住民語在目前臺灣社會中遇到傳承的難關,但為了讓臺灣豐富的原民文化得以保留並維持臺灣的多元樣貌,制定了相關政策設法使原住民文化在臺灣社會有發展的空間。
民國87年《原住民族教育法》頒行,經過數次修正使教育方面在制度上能讓學子學習自身族群的語言和文化,也呼籲在課程中應納入各族原住民歷史文化,促進族群中的了解。隨後在民國96年通過設置的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建立在《原住民族基本法》上,基金會主旨是傳承原民文化教育,經營原住民文化傳播媒體事業。透過廣播、電視頻道、雙月刊等推廣文化、語言、藝術,彰顯原住民族文化價值、維護及保障其傳播權,扭轉主流社會的刻板及錯誤印象,傳承並創新原住民族文化價值,也盼深耕臺灣、躍進國際。
民國93年開始舉辦「臺灣原創流行音樂獎」分為河洛語(臺灣本土語言)、客語及原住民族語三組,藉此母語音樂創作的平台,發掘、鼓勵各類音樂人才投入母語創作及原創音樂的發展。而金曲獎在16屆(民國94年)開始,依語言類別設立國語、臺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的獎項,不再以「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概括,也讓臺灣其他語言的音樂作品浮上檯面,有更高的曝光率,筆者認這也有助於音樂人去發展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化。
民間也不少年青族人透過文創產業發揚原住民文化,或是在部落舉辦祭典活動,用傳唱用歌聲保存各族的語言資產,讓語言文化繼續在島嶼上孕育更多可能性。

存疑的重視與理解

然而在這麼多的應對下,具原住民身分的人們真的在這些資源裡找回歸屬感了嗎?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真的理解並學習到原住民族的背景與文化了嗎?
在教育體制上,學子在族語課程中能否找到自己與族群的連結,並不容易認定,但在一般課程中,提到原住民的作品機會並不多,補充的資訊也更少,在趕課的課程時數及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現場,確實難以學習其文化,語言的學習更是難以進行。
2017年的金曲獎上,歌手張震嶽在演出時高舉「沒有人是局外人」標語,使原住民的土地問題備受關注,引起了一番討論,但多數人只知道標語,並不了解爭議所在,直到前一陣子的世大運,原住民議題才再次引起注意。世大運以原住民文化與演出揭開序幕,場上有不少具原住民身分的運動員爭取榮耀,在這場盛事裡,我們為這些人喝采,為臺灣擁有這些多元的文化資產感到光榮,但同時,在凱道為了守護「傳統領域」完整而進行的夜宿抗爭活動已經近180天,這場抗爭並未受到多數人的關注。雖然是場為土地而爭的抗爭行動,他們在凱道旁舉辦講堂,邀請各界人士來進行演講之外,歌手巴奈·庫穗(Panai Kusui)守在抗爭地點,教導唱原住民語的歌曲,透過歌聲讓族語傳唱。

找尋失落的根

提起臺灣的文化,也許人們常想起這座島嶼的豐富,但現實中大眾對於臺灣少數語言及文化的看法經常是負面的,使得全球化的趨勢下,這些瀕危語言更難以生存。筆者認為在一般課程上應增加關於原民文化的認識,僅在法條上呼籲卻沒有在課綱上做出改變,學子仍然無法更加理解原民文化,語言的課程除了原住民學子,也應試著在音樂課程中加入原住民語言和音樂,去認識他們與大自然如何激盪出這些火花,除了讓原住民學子能有更多機會找尋自身歸屬,我們也能反思並找回語言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陳千惠 核稿編輯:曾晞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33會員
572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台灣原住民的驕傲:我的朋友唱的卡拉曲與延伸〉 民國九十三年的二月「含期輔導」舉辦的活動烹飪與歌唱比賽,以班級為單位,當時我的隔壁班同學兼好友唱的是「張惠妹的聽海」,我是聽者,直到大學我才知道這位歌手是原住民。我是平埔族後代,只是沒有特別記載是哪一族,算是漢化的叫身故見不到文化與族群記載,這是身為第一代基督徒的我的家族。網路告訴我「唱者:張惠妹;
avatar
小熊
2021-05-24
另左當道?台灣公民團體的危機「另類左派」正在使台灣社會走向極端,我們開始看到越來越多人希望政府不要顧慮公民團體、不要跟人民有過多的討論,這難道是台灣有什麼新興的民粹代表人物在搧動嗎?在我看來,也許缺乏自省的公民團體要承擔起更大責任。
Thumbnail
avatar
林艾德
2021-04-01
當中國在臣服列強時,臺灣原住民竟然戰勝美國:《南岬之盟》的來龍去脈我們翻開歷史課本,不論是過去中國史的部分或是臺灣史,我們常常會看到西元19世紀,歐美列強開始進軍中國,而屢屢敗仗的清帝國在無奈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然而,我們拋開中國史書的立場,放眼臺灣與國際,竟然有不一樣的結果。當時臺灣竟然戰勝美軍!別說你們不信,就連我也很難相信呢…….。
Thumbnail
avatar
我的學習筆記
2020-12-17
從清朝官服到日本紳章:一位面對時代鉅變的臺灣原住民領袖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故事StoryStudio
2020-08-25
從《台灣原始藝術特集》一窺1972年臺灣對原住民藝術的初探  原始藝術(Primitive Art)是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對於非洲、太平洋群島、東南亞等地所看到的原住民藝術的過時稱呼。   1972年臺灣雄獅美術的一期雜誌,竟堂而皇之的把這四個字放到標題上,一直到1991年仍使用原始藝術作為標
Thumbnail
avatar
Panay阿甄
2020-07-10
當蒙古北方的人哼起台灣原住民的歌「這是來自自然的歌,而且是森林的。」 在蒙古傳統音樂中,有許多自然的元素,歌曲總是會有廣闊草原和土地的意象,是對土地的敬畏、思念,乃至於感恩。但是蒙古北方的音樂,除了草原外,因為有許多針葉森林,多了一道森林的元素包含在內。「那跟察坦人在森林裡放牧馴鹿的聲音很像呢!」Б 一臉享受著音樂一邊說。
Thumbnail
avatar
廖珮岑 Pei-Tsen Liao
2020-04-19
她們都在寫作: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總體相(節選)無論專書、「選集」、文學獎的相關數據可見,當前台灣原住民女性書寫者仍以散文為多,小說與詩歌都尚有發展空間。在現代詩方面,從文學獎中嶄露頭角的新秀寫手之中,亦僅見撒奇萊雅族的撒韵.武荖(Sayum Vuraw)、泰雅族的筆述一.莫耐(Pisuy. Bawnay)有較多詩作問世。
Thumbnail
avatar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