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安全是你的責任──沒有告示與䕶欄的懸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2018年10月25號,一對矽谷的印度工程師情侶,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著名地標 Taft Point 懸崖邊上自拍。結果可能因為距離崖邊太近又因為自拍分心,兩人同時墜落一千米的谷底
他們墜落的地方沒有欄杆,也沒有任何警示標誌。但這裡是一個著名景點。
Taft Point 圖片來源 : USNews
發生事故的 Taft Point - 沒有欄杆也沒有警告標誌 圖片來源 : USNews
距舊金山四小時的優勝美地是一個 U 字型冰河山谷,兩邊都是千米以上的垂直峭壁。很少有人相信,優勝美地一共有21個瀑布。美國本土最高的前四名瀑布都在這裡。排名第一的優勝美地瀑布 730米,高度是台北101的 1.5 倍。可想而知這裡四周都是懸崖峭壁。

悲劇為什麼常發生在外國人身上?

這裡的「外國人」是以美國的角度來看,指的是美國以外的人,而不是我們在台灣所謂的外國人。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外國人似乎比較缺少危機意識的訓練。這是文化也是教育所使然。
這裡每年有4百萬觀光客。來優勝美地的人90% 的活動都是在谷底,沒有太大的安全疑慮,但是要爬上四周山頂,就必須付出相當大的體力,有時候如果遊客不了解美國「自身安全自己負責」的文化,那就可能賠上性命。
優勝美地四周的峭壁上幾乎都沒有欄杆,也沒有警示標誌。只有少數遊客較多的景點有局部的保護措施──這些很多是在公園成立早期安裝的,後來已不再增設。如果你下了車,被壯觀的視野吸引,而傻乎乎地邊走邊拍照,下意識以為政府會想盡辦法提醒你、警告你、保護你、阻止你⋯⋯
抱歉,你的下一步可能就是 15 秒的自由落體。另一個抱歉是,這種事是沒有國賠的。

自拍的悲劇

優勝美地我常去,而且從不是乖乖地待在谷底,對這裡發生的意外也特別注意。
這裡發生墜崖悲劇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 一種是專業的攀岩專家,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失去生命是他們早就準備好的賭注;今天不談這個。第二種是不了解自身安全的觀光客,而又以外國人居多。
這幾年風行自拍,在不懂得自身安全的愚蠢上又多加了一筆糊塗帳。
2018 年優勝美地一共摔死六個人,兩個是攀岩專家,其餘四個通通是外國人,其中三個都是死於自拍。除了前面那對印度自拍情侶,另外兩次墜崖意外,一次是 9月 4號,一位來自以色列的遊客在大約70層樓高的內華達瀑布頂自拍的時候,不慎滑落瀑布,隨著大水墜落到谷底。
另一次是5月28號,一位印度遊客在爬半穹岩(Half Dome)的時候不慎失足墜崖而死。我不知道他失足的原因,但那裡常有人摔死,而且多半是外國人。半穹岩我爬過兩次,我只能說那裡絕對不能失足,如果沒有準備好就不該去。至於什麼叫準備好,那是自己應該做好的功課。只是不管有沒有準備好都沒人會禁止你。
半穹岩 (2013) 圖片來源 : 鱸魚

半穹岩終極的挑戰 - 終極的危險

半穹岩只有夏天開放。即使不開放時攀登也不違法,你只是為自己冒了極大又愚蠢的風險。半穹岩最後一段必須要拉鋼纜才能登頂──這是在攀爬六小時之後所面對的。有人綁安全護具,大部分人就靠兩隻手。這段路如果鬆手失足,結果是必死無疑。保護措施是你自己的責任,政府沒有任何規定。
半穹岩登頂前的終極挑戰 - 上面那一排螞蟻都是人. (2014) 圖片來源 : 鱸魚
半穹岩是優勝美地唯一受管制的登山路徑。因為常發生意外,他們只是限額,而不是封山或禁爬。冬天沒有鋼纜,再加上結冰積雪,如果堅持要爬不會有人攔著你,也不會有人開罰單──那純粹是個人的選擇。
我有一個同事就在冬天爬過,他不是專家,但是非常清楚自己所冒的風險。回來後,他還自嘲說能夠登頂完全是僥倖,他說永遠不敢再這麼無知了。

限額而不禁爬

2004 年的大塞車 圖片來源 : 鱸魚
從2010年開始,政府實施抽籤制,每天限額 300名,抽中的機率大約是20%。限制名額是因為連續幾年都發生意外──原因是攀爬的人太多,在單線上下的鋼纜上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
正常狀況下攀爬那一段鋼纜不應該超過20分鐘──在那20分鐘內,你絕對不能分心或臂力不濟。可是交通堵塞的時候,往往要吊掛在上面將近一個小時。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能在 50 度的石壁上靠著雙手撐那麼久。可是頻出的意外並沒有造成禁爬的輿論壓力。

無備而來的國際觀光客

2004 年第一次攀爬時還沒有限額。上鋼纜那段整整花了五十分鐘。交通堵塞除了人多,另一個原因是「無備而來」的人太多──當時在我前面有兩個來自香港的女生,一副郊遊打扮,穿的是完全沒有摩擦力的踏青便鞋,身上背的是皮包而不是背包,沒有帶手套,也沒有帶夠水。她們從頭到尾抓都著鋼纜尖叫。
上去、下來的鋼纜各一條,她們不動,後面的人都不能動。
鋼纜的最後一段 圖片來源 : 鱸魚
每一個人的雙手雙腳都只能用來顧自己,那種時候如果她們雙臂無法支撐,我也不可能伸手援救。五十分鐘的大塞車就是這麼來的。如果塞車一直持續下去,即使有備而來的人也會撐不住。她們的毫無準備造成別人的危險,所以當局被迫採取抽籤配額制。雖然幾乎年年摔死人,他們並沒有禁爬,而是從策略上改變,減少節外生枝的風險。
為了那次爬半穹岩,我花了三個月練體力練臂力,還買了高摩擦力的登山鞋。可是放眼望去,到處是裝備不合格的觀光客。有人把這兒當成迪士尼。那兩個毫無準備的女生上了頂才發現滴水不剩,只好跟我要水喝。下鋼纜的時候,我還得把一隻手套借給她們。

有備而來的美國中學生

2010 年開始採用限額制,必須六個月以前申請,而且日期不保證。這樣大大限制了那些來舊金山旅遊,順道拜訪優勝美地而臨時興起攀爬巨岩的遊客。
2012、2013我連續兩年抽籤槓龜,2014年再去的時候,發現條件改善很多,看到的都是玩真的。最令我驚訝的是,有十幾個來自洛杉磯的小女生,為了慶祝初中畢業,由學校老師帶著攀爬半穹岩。
我看到他們全部是雙繩、雙扣環,裝備非常專業。當時問是誰教她們這樣做的,她們說是學校的規定。小女生難免會一路尖叫,我聽到老師不停地安定他們的心。看看她們的裝備與表現,那才叫做有備而來。
我很佩服這位老師願意背負這樣的責任,也很佩服那些家長敢放手讓自己十四歲的女兒接受這樣的挑戰,更敬佩孩子們那麼認真地完成這樣的畢業必修課。
提這段往事只是要說明意外不應成為禁爬的理由。像這樣鬆手就必死無疑的山,在保守的國家可能早就用鐵絲網封存起來了。政府可以在行政措施上幫助減少不必要的風險,但沒有必要把自然的危險妖魔化。上面初中女校把這項攀爬編為畢業必修課,証明社會可以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危險,甚至把它延伸為教育的一部分──當然前提一,是要有備而來,前提二,是當局不是一出人命就封山禁爬。
看看經常有人摔死的那張半穹岩照片⋯⋯一個初中女校竟敢拿來做畢業攀爬。你不覺得危險其實也可以有正面意義嗎 ?

冒險是學校必經的訓練

這使我想起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學校也舉辦了自願參加的優勝美地登山活動。他們必須要爬五個小時到優勝美地瀑布頂。
這條路我也爬過。那一路都是懸崖峭壁。瀑布頂有一塊平台,可以看到整個冰河山谷。左邊就是美國本土最高的瀑布,直落700多米──這裡仍舊是沒有欄杆,也沒有警示標誌──有的話也是多此一舉。如果看不出這裡有危險,也許你根本不該出門。
優勝美地瀑布 圖片來源 : RVCoutDoor.com
2005 年我在那個平台邊照相的時候,有人提醒,就在一天前同一個位置有一個愛爾蘭人為了照相擺姿勢而墜落。那是台北101一倍半的高度。再前幾年有一個英國人在瀑布上游划獨木舟──加州所有河流水域都完全開放給大眾。他應該知道前面就是全美國最高的瀑布。當局不可能在河流沿岸到處警告你前面有瀑布。這裡是優勝美地,誰都應該知道每一條河流最後都會變成瀑布直落谷底。當然最後的悲劇是他連人帶舟一起跟著瀑布墜落。
總之,兒子的學校把活動行程及安全措施條列得清清楚楚,而且還舉辦說明會。二十個孩子由四個老師帶隊,如果決定要參與,家長必須自己準備孩子所有的裝備,自己訓練孩子的體力,告訴孩子可能碰到的危險及如何應對──
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學校的責任。
我只能不斷重複提醒兒子,只能走在路徑上。這裡任何地方都可能是懸崖峭壁而沒有警示。他必須完全聽從老師的指示。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家長的權責

簽同意書的時候,我有沒有軟弱,有沒有猶豫 ? 當然有!我會不會想不簽、改成帶他去迪士尼作為一個皆大歡喜的畢業禮物 ? 當然會!
可是我不能把我的擔憂作為不讓他去的理由,那樣其實很自私。那樣做並不是真的為了他的安全,而是為了成全我自己的軟弱。
後來初中畢業,學校舉辦了死亡谷(Death Valley)活動。那是夏天,沙漠裡的溫度達到攝氏 45 度。同樣地,學校安排了說明會,讓家長了解可能面對的危險及自己的責任。
這一次我比較𣎴擔心,但是出發三天後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說有幾個孩子中暑,包括我兒子在內。有一個孩子情況嚴重,必須送到醫院急診──這些事情他們都沒有避諱隱瞞,但學校的活動也沒有因此而改變。
他們只要求中暑的孩子在旅館裡休息,由一位老師照顧,每天跟家長報告情況。孩子們回來了,家長們都去機場接機。我只聽到大家感謝老師盡責照顧,沒有聽到埋怨。
夏天去沙漠探險,中暑是必然的風險,學校有標準應對的 SOP,這個責任由老師們扛。家長們若接受了這個風險和學校的 SOP,如果還發生任何插曲,其實就沒有抱怨與埋怨的理由。家長們要是連插曲都承擔不起,大可以不必參加。
如何保護孩子是個人的哲學,你不能又希望孩子冒險、又要保護孩子。保護他,不如教他如何認識危險,學會照顧自己。

身邊的悲劇

那年我們公司幾位台灣同事約了一些其他公司的華人工程師,一起到優勝美地露營。他們花了四個小時爬到內華達瀑布頂。這個瀑布大約70層樓高。
瀑布上游是一個清澈見底、非常誘人的水潭。水潭的上游是一條和藹可親的小河。下游 20 公尺是一個漏斗狀出口,上面有一座小橋,水流從那裡開始變得湍急,形如千軍萬馬。小橋再下去就是大瀑布。
內華達瀑布 圖片來源 : Trover.com
從谷底露營區必須要先經過瀑布才能爬上懸崖──意思是既然到了這裡,沒有人不知道20 公尺外就是70層樓高的大瀑布。這個瀑布我去過五、六次,從來沒有一次敢藐視在瀑布上游戲水的危險。
水潭的兩岸各竪立了一個很小的警告牌,上面寫的是「石滑有暗流」。這裡沒有欄杆,也沒有禁止戲水。他們只是警告遊客眼睛所看不到的潛在危機。至於下游那個70層樓高的瀑布根本不必警告。你不可能到了這裡還不知道旁邊就是瀑布。
那天很熱,很多遊客都下去戲水,但大家都遠離漏斗狀出口。這個水潭我也下去過,但都只敢在最上游岸邊活動。有人獨自走近水潭湍急的出口處──結果在最不該滑倒的地方滑了一跤,緊接著就被急流沖走,在眾目睽睽之下,在眾人尖叫聲中被沖下瀑布。悲劇後半段我就不再敘述。
事後有人問搜救人員,為什麼不設立更多的警告標誌?對方的回答是:
再多的告示除了破壞自然景觀之外,都不能阻止意外發生。
唯一能夠阻止意外的就是普通常識。防止意外不能光靠警告牌,全世界最能防止意外發生的就是你自己。為了盡量維持大自然原貌,公園對於山裡某些被洪水摧毀的欄杆和告示牌都不再修復。
大瀑布上游無邪的小溪 (2013) 圖片來源 : 鱸魚

把危險用鐵籠包起來不是解決之道

2012 年Vernal Fall (30 層樓高)有一位來自矽谷的印度工程師,在辛苦爬上懸崖之後,在瀑布上游滿佈青苔的溪邊彎腰下去洗臉。這是在跟自己的普通常識開玩笑──為什麼選擇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去做一件最不重要的事 ?
拿一件不幸的悲劇來評論也許有點不道徳。但我常常懷疑,是否東方的教育都不教導孩子們培養危機意識。當下他或許以為如果有危險,一定會有圍欄禁止。東方文化下被保護、禁止慣了的孩子,在這種時候很可能失去了判斷的本能。危險似乎已經變成一種要依賴別人警告才存在的意識。
結果他滑了一跤,為自己的缺乏普通常識付出最高的代價──哪怕是僅僅一次而已 ! 眼前就是萬馬奔騰的瀑布,他也知道瀑布有多高。溪邊滿布青苔,只要滑倒,就不可能有機會──這是不需要提醒的常識。
站在公園的立場,難道整個瀑布上游全部要用鐵籠圍起來才能防止悲劇嗎?優勝美地有21 個瀑布,是不是都要全部如法炮製?優勝美地有多少懸崖峭壁,如果全部裝鐵欄杆放告示牌,這個國家公園還能看嗎?這樣真能防止意外發生嗎 ?
2011 年,同一個地點有三位登山客走到急流中一塊石頭上拍照,結果一個人滑倒,把另兩個人也拖下水。如果政府必須善盡確保民眾安全的義務,是不是還得派人吹哨取締自拍?

安全只能自己負責,代價也必須自己背負

天下最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就是你自己。
這個社會到底要因為人們不為自己的安全負責,付出多少爭論的代價?我認為告示牌只應該用在「不知道」的潛在危險。如果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而你還決定要冒險一試,這個代價就必須自己承擔。這也是國家公園的處理原則。
優勝美地成立以來,一共有300多人墜崖死亡,掉進急流溺斃的更不計其數。這樣重大的傷亡數字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念──要接近大自然,就必須先了解大自然的危險。只有你可以負責自己的安全。政府不能因為人們缺乏普通常識,又擔心國賠,而三令五申到處立牌破壞自然景觀。「死者為大」這種沒有是非的國賠式訴求,在這裡完全沒有市場。
所以如果你打算穿皮鞋、背著皮包去爬半穹岩,那個在山下檢查許可證的公園警察也不會阻止你。他只在乎你有沒有許可證。
天下最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就是你自己,不是三令五申的告示牌和護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9K會員
200內容數
全世界都是向 Google 看,向臉書看,沒有人往矽谷的另一邊看。所以我要帶你看矽谷很少有人知道的另一面。矽谷不是你想的那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鱸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Free Solo 這一部國家地理雜誌徒手攀登全世界最艱難的岩壁的紀錄片得了 2019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電影紀錄的不是攀岩,而是與死亡一線之隔的完美。
美國政府打烊 31 天之後,人們的冰箱與油箱都空了。如果你上了 Uber 發現開車的是 NASA 的科學家,請你不要驚訝。如果你看到海巡隊的家屬排隊領取救濟物資,請你也不要驚訝。
一個在權貴壓力下減碳失敗的市長為了良知而辭職。但是他打開了一扇門,讓世界思考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花錢購買排碳量 ? 當減碳跟社區視野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為了保障自己的視野,而阻止別人減碳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美國大家漸漸開始流行用 "Happy Holidays" 而不是 "Merry Christmas"。這是很無聊的改變,卻是接受社會多元化重要的一步。
南加州一場野火,僅僅只因為一部卡車爆胎,輪框在柏油馬路上磨出火化就引燃路邊的野草。在聖地牙哥,僅僅只因為一個工人在後院整修籬笆敲打鐵釘磨出火花 … 大自然反撲可以用千百種 「僅僅只因為」 的方式來達成,讓我們永遠應接不暇。
在SOSreader平台寫作了一年半,最近有件事讓我難以忘懷地震撼及感動。前一篇關於海洋吸塵器的文章到現在為止共44萬次點閱——接近台灣總人口的2%。震撼的是這個令我起雞皮疙瘩的數字;感動的是台灣有這麼多人認真地關心海洋污染議題。
Free Solo 這一部國家地理雜誌徒手攀登全世界最艱難的岩壁的紀錄片得了 2019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電影紀錄的不是攀岩,而是與死亡一線之隔的完美。
美國政府打烊 31 天之後,人們的冰箱與油箱都空了。如果你上了 Uber 發現開車的是 NASA 的科學家,請你不要驚訝。如果你看到海巡隊的家屬排隊領取救濟物資,請你也不要驚訝。
一個在權貴壓力下減碳失敗的市長為了良知而辭職。但是他打開了一扇門,讓世界思考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花錢購買排碳量 ? 當減碳跟社區視野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 富人是不是有權利為了保障自己的視野,而阻止別人減碳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美國大家漸漸開始流行用 "Happy Holidays" 而不是 "Merry Christmas"。這是很無聊的改變,卻是接受社會多元化重要的一步。
南加州一場野火,僅僅只因為一部卡車爆胎,輪框在柏油馬路上磨出火化就引燃路邊的野草。在聖地牙哥,僅僅只因為一個工人在後院整修籬笆敲打鐵釘磨出火花 … 大自然反撲可以用千百種 「僅僅只因為」 的方式來達成,讓我們永遠應接不暇。
在SOSreader平台寫作了一年半,最近有件事讓我難以忘懷地震撼及感動。前一篇關於海洋吸塵器的文章到現在為止共44萬次點閱——接近台灣總人口的2%。震撼的是這個令我起雞皮疙瘩的數字;感動的是台灣有這麼多人認真地關心海洋污染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致所有媒體朋友: 同樣是新聞背景,我了解大家很想做好昨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報導,畢竟元植不只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台灣技術攀登文化的重要領導角色。 但十分遺憾,不僅他的隊友還在忙著處理後事而沒有太多事件細節回傳台灣,加上這次我也算親屬之一,真的沒有心情好好受訪。感謝所有人對元植的關心。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 我是宥爸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甚麼是安全邊際?? 有去過合歡山的朋友有沒有注意到 在武嶺亭後面有一排欄杆 禁止遊客跨越 以免發生意外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安全邊際 但是有些人不聽勸告 硬是要跨越欄杆拍照 也真的因此有人失足摔落山谷 這就是沒有注意安全邊際的重要性 那在
Thumbnail
七月即將開山的富士山火山口附近,發現了三個人都心肺停止確認死亡。 另外在山梨縣這一側的八合目附近,則是有職業登山者登山時失去意識送醫確認死亡。
台灣的北、中、南橫公路上,從很早就有許多秘境。為什麼沒有公開化?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除了林務局、台電、登山客外,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這次中橫的砂卡噹,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悲劇,而它本來也是秘境。 當初能到秘境的人,基本上都有野外求生的訓練。而且那時光要走到秘境的入口,就要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Thumbnail
  本片紀錄攀岩家Alex Honnold(1985-)2017年6月3日徒手攀爬酋長岩的驚險過程。成為徒手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內3000英尺(約900米)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世界最大單體花崗岩)之第一人。清晨5:32開始,9: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要不要爬下大峽谷露營?」 2023 年 6 月,我和一大群家人們一起去美國玩兩週,包含我爸媽、伯父、伯母、姑姑、姑丈、還有住在美國的表姐、表姐夫。 開始工作後我踏上的大多數旅行不是我自己獨自去、就是跟伴侶或一兩個朋友一起,所以生平第一次去美國(大部分家人們也是第一次入境美國)竟如此的大陣仗,又
Thumbnail
朋友相約去東引老鼠砂石林攀岩,保護點失效造成兩人雙雙墜落,一人重傷。 攀岩意外演變成朋友相告,揪團玩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法律責任歸誰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致所有媒體朋友: 同樣是新聞背景,我了解大家很想做好昨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報導,畢竟元植不只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台灣技術攀登文化的重要領導角色。 但十分遺憾,不僅他的隊友還在忙著處理後事而沒有太多事件細節回傳台灣,加上這次我也算親屬之一,真的沒有心情好好受訪。感謝所有人對元植的關心。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 我是宥爸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甚麼是安全邊際?? 有去過合歡山的朋友有沒有注意到 在武嶺亭後面有一排欄杆 禁止遊客跨越 以免發生意外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安全邊際 但是有些人不聽勸告 硬是要跨越欄杆拍照 也真的因此有人失足摔落山谷 這就是沒有注意安全邊際的重要性 那在
Thumbnail
七月即將開山的富士山火山口附近,發現了三個人都心肺停止確認死亡。 另外在山梨縣這一側的八合目附近,則是有職業登山者登山時失去意識送醫確認死亡。
台灣的北、中、南橫公路上,從很早就有許多秘境。為什麼沒有公開化?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除了林務局、台電、登山客外,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這次中橫的砂卡噹,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悲劇,而它本來也是秘境。 當初能到秘境的人,基本上都有野外求生的訓練。而且那時光要走到秘境的入口,就要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Thumbnail
  本片紀錄攀岩家Alex Honnold(1985-)2017年6月3日徒手攀爬酋長岩的驚險過程。成為徒手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內3000英尺(約900米)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世界最大單體花崗岩)之第一人。清晨5:32開始,9: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要不要爬下大峽谷露營?」 2023 年 6 月,我和一大群家人們一起去美國玩兩週,包含我爸媽、伯父、伯母、姑姑、姑丈、還有住在美國的表姐、表姐夫。 開始工作後我踏上的大多數旅行不是我自己獨自去、就是跟伴侶或一兩個朋友一起,所以生平第一次去美國(大部分家人們也是第一次入境美國)竟如此的大陣仗,又
Thumbnail
朋友相約去東引老鼠砂石林攀岩,保護點失效造成兩人雙雙墜落,一人重傷。 攀岩意外演變成朋友相告,揪團玩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法律責任歸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