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or Future:罷課是不負責任?還是反抗權威?

2019/03/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陣子屢屢登上新聞版面的3/15「Friday for Future全球大串聯」在一個禮拜後就幾乎看不到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大眾對於Friday for Future(以下簡稱FFF)的理念以及相關倡議多半都只停留在表層,甚至有些人一聽到「罷課」就覺得是壞學生在做的事,今天就來讓大家對到底什麼是FFF以及其在台灣的相關活動有更多了解,最後也分享一些對於FFF能否真能以「罷課」的形式呈現!

罷課好玩嗎?

FFF是由來自瑞典的16歲學生Greta Thunberg在去年8月發起,在發覺政府的不作為後,透過在每周五於瑞典國會前罷課靜坐,來要求政府應遵守《巴黎協定》將碳排放降低至15%以下,也提升大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意識,半年的時間,已被邀請到聯合國Ted演講,也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現在在瑞典只要提到氣候變遷,Greta一定是第一個被想到的倡議者,FFF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3/15的全球串聯,這一天,根據350.org的統計,全球125個國家、2083個地方、超過140萬的學生一同響應!而繼315的行動,Greta也將在今年歐洲議會選舉期間,也就是5/24前後,再度發動一場全球性的響應。

台中特教老師怎麼說

而在3/15這一天,筆者也很高興台灣沒有在這場行動中缺席,從基隆、台北到台中、南投,全台有近十場相關活動,我們團隊很高興地訪談到台中特教學校FFF的召集人岳祥文老師,台中特教學校的學生是以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為主,在這次的響應中,有14位學生在岳老師的帶領下,踏出屬於他們的一步。
岳老師提到,其實在學生高一高二時,就有透過全班使用環保筷及不用塑膠吸管的方式,來讓學生了解全球暖化及塑膠汙染議題,岳老師在3月初時得知將有一場全球性的串聯後,便有了帶領學生上街響應的念頭,學生們在一開始聽到老師這個「瘋狂」的想法時,對於上街頭抗議這件事是有點擔心的,但經過老師對於FFF的說明後,學生反而覺得有趣而躍躍欲試。
目前學生們的做法是於每周五上午10:00~11:00在校門前舉行動標語表達訴求,學生們的行動將一直持續到他們畢業為止,即便只是一群高中生,也希望能夠為台灣長期對氣候變遷視而不見的現狀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3/22學生們的第二次行動中,也有了來自台中一中及明道中學的數位高三生加入行列,同學們都對有來自外校的同學加入感到興奮,有更多學生的加入,也就代表著這份影響力正在蔓延。
岳老師也說,這次他所帶領的行動,在考量學生本身的能力有限的同時,其實教育意義更甚於傳統所認知的社會運動,可以說是一場教學為主的社會運動,結合教育學生的理念與社會運動的精神,在讓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讓更多同溫層外的群眾認知到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但怎麼都沒看到太多報導?

然而,當談話焦點逐漸把格局放大到整個台灣時,我們之間的對話總是充滿著無奈,岳老師提到了FFF在台灣的推廣及能見度之所以較低的幾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因為大眾本來對氣候變遷議題無感,在台灣,暖化跟生活間缺乏強而有力的連結,即便認知到全球暖化是一項全球議題,多半還是無法體會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再加上媒體通常不會認為氣候變遷相關的新聞有足夠的「爆點」,減少相關資訊曝光度,不然就是總會跟政治掛鉤而模糊了焦點;學校裡老師也很少強調其急迫性,長期以來,人們也對氣候變遷議題有了疏離感,在這種資訊如此封閉的大環境,也就鮮少人會對呼籲遏止全球暖化的運動產生共鳴。
還有一個因素便是上文提到的,「罷課」究竟是對自己義務的不負責任,還是對權威的反抗?兩者也都有其道理,端看個人主觀想法,但至少,在台灣傳統觀念認為「學習」就是學生的本分,多數家長和老師可不會因為你罷課是為了全球議題而遷就你,相反的,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小孩是不是學壞了、叛逆了,在這樣學習環境成長的學生,要能跨出那一步反抗權威已經不容易,更別提行動時所要面對的壓力。

老師親身經歷

老師也舉了它自身的經歷當作例子,曾有一次,他詢問了一位高中生知不知道FFF這個行動,學生答說不知道,在老師解釋完FFF的緣起、理念以及是以罷課的方式進行後,學生回:這聽起來蠻有意思的,可是我覺得我應該不會去參加,我還是到學校上課比較不會浪費時間。
我們能怪學生嗎?或許他認為,氣候變遷還很遠;或許他認為,會有其他人來行動;或許他認為,即便做了,也不會有任何成效,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壓力更會將他壓垮。這一切是誰造成的呢?媒體?學校?政府?又或者是整個社會?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近十間學校的響應並不是以罷課的方式進行,而是透過短講、排字等軟性方式來進行,先以這種方式進行是既能符合社會期望又能表達學生意見的一種折衷方式,也能避免「罷課」這兩個字模糊了焦點,訪談最後,我也詢問了老師對於FFF在台灣的未來可能性,老師很乾脆地說:「不曉得,我們正在做的更多是讓這顆種子被更多人看到,至少能埋在人們的心裡,至於會不會發芽,也就只能等待。」
老師在期盼有更多的化學反應能逐漸發生,我也在期盼,你呢?

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