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工廠 日本》少子化的社會所面臨的缺工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移工的問題只是會漸漸變多,特別是當少子化成為現況,很多的工作就會變得沒有人做,但又要貼補勞力,只好透過移工來遞補,先前閱讀過《被天堂遺忘的孩子》,談論的正是移工因為貧窮必須要偷渡去打黑工,也看過電影【麵包情人】,描述的是合法的照護外勞的家庭生活,為了金錢必須遠離家人,但又被不當的管理制度如奴隸般的生活,這次閱讀這本《絕望工廠 日本》,更是描寫不合理的制度下,造成的現代奴工問題。

不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怎麼還會缺工呢?主要是「年輕人寧願失業 不願做3K」,3K產業,即辛苦、骯髒、危險的工作;實際上我們所有面對的還是少子化的問題,勞力密集的工作,漸漸的不適合在我們的工作環境,正好借鏡日本老人化結構下,面臨社會上的缺工應該儘早預備,而不是如書中所描述的日本留學實習制度,實質上還是為了引進大量的外勞,但缺乏勞動保護的機制,反而讓一群願意辛苦的移工,面對到被壓榨和欺騙的困進。

只是有一點理想的看法,但面對這個剝削的社會很難實踐,同工同酬不應該因為移工而剝削或壓榨,而越多人不願意做的事情,相對就應該付上代價,而不是透過剝削窮人,來滿足人力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的社會不是公平,當談論社會正義的時候,有時也要思考我們是不是也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中,無形的在剝削他人呢?移工問題不是這麼簡單解決,因為我們的收入受限,但只好選擇低廉的價格,但又要有好的價值,追求物超所值,而不是物當所值,因此需要尋找不合理的降低成本方式,理所當然人力就是一個選項,如果知道低價會剝削壓榨他人,那麼什麼又是社會公義呢?

老年化社會,少子化產生缺工的將來,我們是否真的預備好了呢?若真的是我們的問題,那也不要轉嫁給貧窮的社會去承擔,最起碼存著感恩的心,對願意付出勞力的移工真心相待,並且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移工措施,讓社會能走向互助和諧,並且真的讓需要賺錢的人賺到合理的錢,免於如書中的外籍打工族,被欺騙被壓榨,辛苦工作又賺不到當德的錢,這是整個社會上的悲哀。

絕望工廠 日本:外國留學生與實習生的「現代奴工」實錄
ルポ ニッポン絶望工場

raw-image

作者: 出井康博(Yasuhiro Idei)
譯者: 陳令嫻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日期:2018/04/03
購買資訊:絕望工廠 日本
簡介:

日本年輕人都不想做的苦勞,
由一群外籍留學生、實習生來扛,
他們超時打工、失蹤、過勞死、集體犯罪……

「當代奴工制度」,就在我們都最熟悉的日本上演──

日本,還是那個用來實現夢想的國家嗎?

  「你知道什麼時候送報紙最開心嗎?下雪天。越南沒有雪,我常常摔車,只好徒步送報,附近住戶看不下去,過來幫我。只有在這種時候,我覺得日本好溫暖……」(越南送報生)

  現代版「蟹工船」──以「假留學」「假實習」之名,行「真奴工」之實!

  和臺灣一樣,日本社會正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工廠作業員、送報員、農家、鋼筋工……這些亟需體力勞動的工作,日本年輕人也不想做。於是政府把腦筋動到開發中國家,積極放寬留學簽證、招募實習生。

  留學代辦中心、人力派遣機構、日語學校、技職學校、一般大學、公司行號……紛紛看準了這個「商機」──

  「去日本留學可以邊打工,月入20萬~30萬日圓!」
  「去日本實習,可以學到TOYOTA汽車尖端技術!」

  越南、尼泊爾、緬甸、柬埔寨的人民,不惜負債,賭上一切,就是要來日本賺錢、學習專業。然而,等著他們的不是天堂,而是一座「絕望工廠」──

  ●留學生不知道,不超時工作、身兼N份打工,就繳不出學費、生活費……
  ●實習生不知道,交到他們手上的薪水,已經被朝野合力剝了多少層,僅剩日本人的一半……

  日本舉國上下一起當「黑心企業」!這些外國留學生、實習生被吃乾抹淨,開始厭世、反日,終究淪為非法外勞、犯下偷竊罪。

  就像中國經濟成長,已經不再嚮往日本一樣……當開發中國家和日本的經濟差距日漸縮小,還會有「奴工」自願來做連日本人都不屑做的工作嗎?日本還能從哪裡僱來外籍勞工呢?

  最後真正被拋棄的,其實不就是日本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布雷克的沙龍
38會員
199內容數
閱讀中感受生活,生活中享受閱讀!
布雷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03
我在閱讀《一同坐席》之前,正好在思考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我心裡一直覺得,如果不能一起吃飯,那還能算是朋友嗎?就像我在Facebook上加朋友的條件,只加跟我吃過飯的人;同樣地,我也在想,如果沒有愛宴,那還能算是教會嗎?這個想法可能有些偏頗,但我就是按照這個理念,創立了「愛宴教會」的粉絲專頁,分享我和
Thumbnail
2023/12/03
我在閱讀《一同坐席》之前,正好在思考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我心裡一直覺得,如果不能一起吃飯,那還能算是朋友嗎?就像我在Facebook上加朋友的條件,只加跟我吃過飯的人;同樣地,我也在想,如果沒有愛宴,那還能算是教會嗎?這個想法可能有些偏頗,但我就是按照這個理念,創立了「愛宴教會」的粉絲專頁,分享我和
Thumbnail
2023/11/08
愛書成癡會是怎樣呢?《心想事成二手書店》描寫尤安因為船難而失去了他的摯愛黎娜,在這樣的背景中,有著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出現了許多奇幻的經歷,書中的人物一一向他現身,為尤安提出不同的看法,並協助他解決更腫的難題,並預告了許多的事情,或許是一種精神疾病,但這也讓人有些欣羨,畢竟書中的人物從文字變
Thumbnail
2023/11/08
愛書成癡會是怎樣呢?《心想事成二手書店》描寫尤安因為船難而失去了他的摯愛黎娜,在這樣的背景中,有著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出現了許多奇幻的經歷,書中的人物一一向他現身,為尤安提出不同的看法,並協助他解決更腫的難題,並預告了許多的事情,或許是一種精神疾病,但這也讓人有些欣羨,畢竟書中的人物從文字變
Thumbnail
2023/11/07
萬華一個熟悉的地方,有著許多不熟悉的故事,人的經歷本來就是相當有限,但卻又會用這有限,認為知道這世界的一切,反而讓我們錯看了眼前很多事物的面貌,形成了各種的偏見或是歧視,每個人生活本來就不相同,想要為了生活做出的選擇,但很多時候不是自己能決定,只是被大環境所選擇,看著《茶室女人心》不同遭遇的茶室工作
Thumbnail
2023/11/07
萬華一個熟悉的地方,有著許多不熟悉的故事,人的經歷本來就是相當有限,但卻又會用這有限,認為知道這世界的一切,反而讓我們錯看了眼前很多事物的面貌,形成了各種的偏見或是歧視,每個人生活本來就不相同,想要為了生活做出的選擇,但很多時候不是自己能決定,只是被大環境所選擇,看著《茶室女人心》不同遭遇的茶室工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於1929年發表的小說,主要探討了貧窮、壓迫和人性的議題。這部小說以描繪一群日本漁民在當時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背景下,被迫在俄羅斯的蟹工廠勞動的故事為主軸,通過描繪角色的遭遇、內心的糾結和道德困境,呈現了對權力、剝削和社會不公的批判。 2023年5月17日晚間,一名21歲的越南
Thumbnail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於1929年發表的小說,主要探討了貧窮、壓迫和人性的議題。這部小說以描繪一群日本漁民在當時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背景下,被迫在俄羅斯的蟹工廠勞動的故事為主軸,通過描繪角色的遭遇、內心的糾結和道德困境,呈現了對權力、剝削和社會不公的批判。 2023年5月17日晚間,一名21歲的越南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留學生被騙到外國當奴工這個話題,讓我有很多想法。設定問題是在探討議題前最重要的第一步。這題我想先從「為什麼有人可以接受以留學身份到國外打工賺錢」這件事開始討論。之前曾經的文章已經對政策多有著墨,這篇就不討論政策問題,而是從簡單一點的角度切入。
Thumbnail
留學生被騙到外國當奴工這個話題,讓我有很多想法。設定問題是在探討議題前最重要的第一步。這題我想先從「為什麼有人可以接受以留學身份到國外打工賺錢」這件事開始討論。之前曾經的文章已經對政策多有著墨,這篇就不討論政策問題,而是從簡單一點的角度切入。
Thumbnail
最近很多人都很關心《報導者》的最新專題,探討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因為學生人數減少,將目光轉向外籍學生,透過廣招國際學生來填補學生不足→賺不到錢的資金缺口。與此同時,日本表面上沒有外籍移工,實際上卻以各種管道吸引發展中國家的年輕勞動力填補日本底層勞動力缺口,其中一種管道就是留學生⋯⋯
Thumbnail
最近很多人都很關心《報導者》的最新專題,探討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因為學生人數減少,將目光轉向外籍學生,透過廣招國際學生來填補學生不足→賺不到錢的資金缺口。與此同時,日本表面上沒有外籍移工,實際上卻以各種管道吸引發展中國家的年輕勞動力填補日本底層勞動力缺口,其中一種管道就是留學生⋯⋯
Thumbnail
關於社會弱勢群體的議題,統統一直都很有興趣,除了希望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況,另一部分是這樣的生活往往較容易衍生犯罪的念頭。研究這樣的社會現象在西方國家、日本、韓國,其實都很容易找到很多關於社會底層的掙扎的出版作品,舉凡之前介紹過的繭居族、就業冰河期的派遣工,甚至到智力障礙的生活困境⋯⋯
Thumbnail
關於社會弱勢群體的議題,統統一直都很有興趣,除了希望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況,另一部分是這樣的生活往往較容易衍生犯罪的念頭。研究這樣的社會現象在西方國家、日本、韓國,其實都很容易找到很多關於社會底層的掙扎的出版作品,舉凡之前介紹過的繭居族、就業冰河期的派遣工,甚至到智力障礙的生活困境⋯⋯
Thumbnail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Thumbnail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Thumbnail
像這些貧困,不僅是發生在日本的二○一四,更是未來持續的惡性循環。社會支持系統該怎麼接住這些貧困?還能怎麼提供這些隱藏在社會角落裡沒有發聲、沒有伸出手求援(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求援)的貧困階級?社會又該怎麼在這樣的「女性貧困」裡替這些女性找出不要那麼艱難往前走的路?
Thumbnail
像這些貧困,不僅是發生在日本的二○一四,更是未來持續的惡性循環。社會支持系統該怎麼接住這些貧困?還能怎麼提供這些隱藏在社會角落裡沒有發聲、沒有伸出手求援(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求援)的貧困階級?社會又該怎麼在這樣的「女性貧困」裡替這些女性找出不要那麼艱難往前走的路?
Thumbnail
還記得當時新冠肺炎爆發之際,第32例確診患者,是一個逃逸移工。 一直存在台灣社會、被當成隱形人的高比例的逃逸外籍移工成了大家擔憂的事情。 只要發生問題,便高呼「徹底查緝逃逸外勞」,彷彿問題就可以被解決......誰不愛一份安穩的工作,移工為什麼會要逃跑?
Thumbnail
還記得當時新冠肺炎爆發之際,第32例確診患者,是一個逃逸移工。 一直存在台灣社會、被當成隱形人的高比例的逃逸外籍移工成了大家擔憂的事情。 只要發生問題,便高呼「徹底查緝逃逸外勞」,彷彿問題就可以被解決......誰不愛一份安穩的工作,移工為什麼會要逃跑?
Thumbnail
移工的問題只是會漸漸變多,特別是當少子化成為現況,很多的工作就會變得沒有人做,但又要貼補勞力,只好透過移工來遞補,先前閱讀過《被天堂遺忘的孩子》,談論的正是移工因為貧窮必須要偷渡去打黑工,也看過電影【麵包情人】,描述的是合法的照護外勞的家庭生活,為了金錢必須遠離家人,但又被不當的管理制度如奴隸般
Thumbnail
移工的問題只是會漸漸變多,特別是當少子化成為現況,很多的工作就會變得沒有人做,但又要貼補勞力,只好透過移工來遞補,先前閱讀過《被天堂遺忘的孩子》,談論的正是移工因為貧窮必須要偷渡去打黑工,也看過電影【麵包情人】,描述的是合法的照護外勞的家庭生活,為了金錢必須遠離家人,但又被不當的管理制度如奴隸般
Thumbnail
本書在探討日本的實習生跟留學生制度,及其背後的奴隸制度黑暗面
Thumbnail
本書在探討日本的實習生跟留學生制度,及其背後的奴隸制度黑暗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